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6月初,應邀赴西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做了一次學術講座,使我有了一個走近這座百年名校的機會,在我腦海中,一些關於它傳說的片斷一下子變得具象起來。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這是一座具有高貴血統的學府,是北京師範大學留在祖國西部的明珠。古色古香的校門,彰顯了它歷史的厚重。二十世紀初,雖然清政府氣數已盡,但還是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1902年12月17日,在北京景山的東馬神廟,清政府的管學大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長)張百熙在京師大學堂主持創辦了師範館,不久師範館獨立成校。辛亥革命後,更名為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31年7月又合併了北京女高師,組建了國立北平師範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抗戰的烽火,把這所學校帶到了祖國的西北地區。提及那一段歷史,人們每每想起西南聯大,殊不知在西北地區,還活躍著一所西北聯大。北師大等幾所院校首先遷往西安,成立了西安臨時大學。在太原失守、西安告急的情況下,又輾轉至漢中的城固,在那裡組建了西北聯合大學。北師大先是作為西北聯大的教育學院,一年後獨立為國立西北師範學院。考慮到西北地區教育力量薄弱,1940年,國民政府電令西北師院西遷蘭州,於是開始了長達4年的搬遷工程。直到1944年,隨著最後一批老生在城固畢業,西北師範學院全部搬遷到蘭州市內。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日本投降後,大學開始回遷,大部分師生走了,卻把校名留給了西北,部分教師選擇留在了這裡,支持西北的教育事業。從此西北師大便在蘭州正式紮根。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原來西北師大與北師大同出一脈,難怪兩校的校徽是驚人的相似。校徽上的標誌物都是木鐸,這是它們作為血親的證據,就如同古代戰亂中離散兄弟身上佩掛的傳家玉佩,是它們在日後相認的信物。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在北師大的校園中,我曾見過那座巨大的木鐸雕塑。底座上有啟功先生手書的“木鐸金聲”4個大字。作為夏商時期金屬響器的鐸分為兩種,以木為鈴舌的謂之木鐸,以金屬為鈴舌的謂之金鐸。木鐸司文,用於宣教政令。金鐸司武,用於指揮軍隊。遠古時期,官家需要宣佈重要政令或者宣揚某種學說、灌輸某種思想時,就差人晃動木舌,通過撞擊鐸的金屬內壁發出聲響(金聲),把大家召集起來。論語中有“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之說,把孔子比作木鐸,從此木鐸便成了教師的象徵。我們小時候上課前打的鈴,就是木鐸的演化,只是其中的鈴舌變成了金屬。現在,雖然木鐸演化的鈴在學校中失去了蹤影,但承載著“木鐸金聲”古韻的“上課鈴聲”這個詞依然保留在校園之中。出自一脈的兩校把木鐸當成共同的標誌物,既是對作為中國近代師範起源的歷史自信,更是兩校血濃於水的永恆寫照。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與正門(北門)正對的是頗具歷史感的一號行政樓。1956年建設的老樓是承載西北師大歷史和記憶的文化載體,歷經60年的風雨變成了危樓,於2016年4月被拆除。在廣大師生“留住記憶、留住歷史”的呼聲下,按照原樣在原址上進行了復建。現在的建築依然是中間高兩邊低、左右對稱、中規中矩,雕花紋飾與過去一樣美麗,從中似乎依舊能感到當年從城固過來的先賢們奮鬥的氣息。行政樓西側的建築,是新落成的文科樓,3層紅色主體建築靠北一側的樓頂,又聳立著7層灰色的高樓,似乎在營造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學生食堂窗明几淨,聽說飯菜質量在蘭州高校中可圈可點!與之相鄰的學生髮展中心,外表塗著暖色的絳紅,彷彿在熱情地為即將離校的學子們描繪著未來的光輝藍圖。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門外一字排開的流動早餐,也許是那些睡過了頭的、住在校外學生公寓的同學們的最愛,他們在匆匆趕往課堂的途中,可以在這裡順手買上一份中意的早餐。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進入西門的東西走向的道路兩側,一些學院已經搬往新校區,但建築前的門牌,仍在默默地告訴人們,這裡曾經是它們創造輝煌的場所。兩座老樓中的考研自習室,是曾經的階梯教室,承載著無數學子的美好回憶。如今刻意保留的破舊桌椅和斑駁牆體,是師大發展過程中留下的時代流痕。中苑路的兩側是兩個大型的運動場,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這裡活躍的永遠是青春的臉龐。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雖然地處乾旱少雨的西北,但校園內草木葳蕤,小花園中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是片片綠色的亮麗點綴,別有情調。此時,魯冰花剛剛綻放……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外國語學院門前有一片老建築的遺址,那裡曾經是學長們上課的教室,在成為危樓不得不拆除的時候,保留了地基和部分建築框架。這種對歷史記憶的留存,令我動容,因為它是離校多年的校友回到現代校園時心靈的安放之所。無論離開多少年,只要走到這裡,便能從這些廢墟烘托的時空中依稀找到自己當年青春的身影。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遺址前有幾棵茂盛的核桃樹,它們的樹齡要遠遠早於學校的歷史。據說當年建校徵地時,一位純樸的西北老太雖然讓出了土地,但要求不要砍伐這幾棵核桃樹。因為樹上結的核桃是他們家油鹽醬醋的經濟來源。當時徵地的老師爽快地同意了她的要求,於是這幾棵核桃樹就成了西北師大發展的歷史見證。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校史館前立著一尊漢白玉雕像,那是國立北平師範大學、也是西北師範大學的首任校長李蒸。他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於1928年回到國內,先後在北京大學、北平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任教,一度擔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1932年出任剛剛組建的北平師範大學校長。當時國民政府有一股停辦師大的風潮,李蒸先生東奔西走,駁斥了取消師範院校的謬論,終於使停辦師範的提案未能通過,為保住師範專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的校址就是李蒸先生從城固到蘭州考察後定下的。李蒸校長後來得到張治中將軍的賞識,調到重慶擔任了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49年成為國共和談5位代表之一。當蔣介石撕毀談判協定之時,他毅然通電退出國民黨,回到了人民的懷抱。解放後,擔任民革中央委員、和平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直到1975年去世,活了80歲。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知術欲圓,行旨須直”,這是西北師大的校訓。校園內許多地方都能看到這富含哲理的8個大字。它源自中國古代道家“智圓行方”的思想。《文子·微明》中有“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之說。後人亦有“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的說法。西北師大的第二任校長黎錦熙先生吸取了古人的這一“智圓行方”思想,把它概括為“知術欲圓,行旨須直”,並把它當成了師大的校訓。“智”包括知識和能力,“行”包括行為與志趣,要求廣大學子們既要做好學問,更要做好大寫的人。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6月的師大,即將迎來畢業季,在如茵的草坪上,不少學子們正在拍攝學位服照片,今天,他們以西北師大為榮,明天,走上社會的他們,也許就是西北師大的驕傲……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西北師範大學老校區印象記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