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論的痛點,白堊紀恐龍為何突然滅絕,竟在木星上找到實錘?

達爾文同志靠進化論一炮而紅,除了適者生存之外,他另一個主要成就是,給生命隨著時間延續,逐漸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等指明瞭方向,這在地質學上稱為——均變論。當然,這個觀點和進化論本身一樣充滿了爭議,達爾文均變論的反對者,則是地質學之父——萊爾所倡導的災變論。

進化論的痛點,白堊紀恐龍為何突然滅絕,竟在木星上找到實錘?

達爾文與進化論

進化論真正的困惑

達爾文雖然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均變論,但好比近代物理學繞不開“兩朵烏雲”,地質學上,也有“兩個地質斷層”一直讓達爾文無法自圓其說,這兩個要命之處,一個是寒武紀斷層、另一個是白堊紀斷層。

寒武紀,有個專有名詞叫“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生命在之前都原始的不得了(整整15億年),但寒武紀不到4千萬年裡,一下子現今已知的所有門類,包括脊椎動物都出現了!這在生物學家眼中,跟見了鬼差不多,但我們今天繞過這茬不提。

進化論的痛點,白堊紀恐龍為何突然滅絕,竟在木星上找到實錘?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達爾文寒武紀還沒能脫身,這邊白堊紀就以一個大滅絕的姿態擺在他面前,包括恐龍在內,70%的物種瞬間消失了!達爾文徹底懵逼,說好的漸漸演化啊,怎麼一下子全來了又一下子都沒了!他只好用記錄不完整、還沒挖到足夠證據來搪塞。那麼,真相只有一個!達爾文同志是不是錯了?我們就來說說,人類是如何解開恐龍滅絕之謎的歷史吧。

進化論的痛點,白堊紀恐龍為何突然滅絕,竟在木星上找到實錘?

白堊紀恐龍滅絕

來自宇宙的元素銥

今天我們都知道,困擾達爾文同志的原因之一,就是那一顆10公里直徑的隕星,它在6500萬年前,撞擊了地球,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災害,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我們把時間的箭頭,調回20世紀70年代初,在距離翁布里亞地區的山城古比奧不遠的地方,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斯正在一個名叫博塔西昂峽谷的峽道里作實地考察。他突然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薄薄的一層淡紅色黏土。這層黏土把古代灰巖分為兩層,一層屬於白堊紀,一層屬於新生界。它日後有了一個著名的名字——KT界線。它揭示了6500萬年前恐龍和世界上大約一半其他種類的動物從化石記錄中突然消失的真相。

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斯很幸運,他有父親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斯,10年前還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物理學家的思路比較清奇,路易斯從那堆泥土中,注意到了他兒子沒注意的一樣小東西——元素銥——來自太空的信使!

進化論的痛點,白堊紀恐龍為何突然滅絕,竟在木星上找到實錘?

小行星密佈太空之中

元素銥不應該出現在那個位置,它們早在地殼形成的時候,就沉到地心去了。通常我們認為它們來自外太空——隕石攜帶而來。在太空裡元素銥的含量要比在地殼裡豐富100倍。

通過仔細的分析這層黏土,阿薩羅檢測出蘊含著豐富的元素銥,其含量達到正常水平的300多倍!隨後,他們開始檢測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丹麥的、西班牙的、法國的、新西蘭的、南極洲的樣品,結果表明,銥的沉積是世界性的,數量都很大,有時候多達通常水準的500倍。顯然,在遙遠的過去曾經發生過什麼大事,才產生了如此驚人的示蹤同位素。

一開始無人相信的解釋

阿爾瓦雷斯父子,給出了一個令當時世界震驚的解釋,6500萬年前,有一顆隕星撞擊了地球,順便毀滅了恐龍。

進化論的痛點,白堊紀恐龍為何突然滅絕,竟在木星上找到實錘?

小行星撞擊地球

毫無意外的是,他們的解釋幾乎沒有人相信。當事人之一的阿薩羅(幫他們測量元素銥的同事)回憶說,“我們在這個領域是外行。沃爾特是地質學家,他的專長是古磁學;路易斯是物理學家;我是核化學家。現在我們卻在這裡對古生物學家說,我們已經解決那個困擾了他們一個多世紀的難題。他們沒有馬上接受我們的看法,這是不足為奇的。”

尋找隕石坑的努力

有一樣最有力地可以支持阿爾瓦雷斯父子理論的東西,正是反對者們無法辯駁的一樣東西──一個撞擊現場。於是他們開始了尋找那次撞擊遺留隕石坑的努力。他們最先鎖定的目標,是位於美國本土的曼森隕石坑。

曼森撞擊事件,是美國本土發生過的最大隕石撞擊事件。它留下的坑巨大無比,你站在坑一處的邊緣,天氣好的時候,才可以剛好看得見對面。對於樂於見證奇蹟的人來說很不幸,250萬年前冰河時代,滑過的冰盾已經把曼森大坑完全填平,接著又把它磨得十分光滑,因此今天曼森以及周圍幾公里的景色,和一般的森林沒有任何區別。但是,在這裡發現的大量有力證據──主要是古怪而細微的硅石和磁鐵礦石──表明這裡的確曾經有撞擊來自太空。

可惜,最後的檢測表明,曼森大坑不是事發現場,曼森大坑不僅太小,還比恐龍滅絕的時間段早了900萬年。

進化論的痛點,白堊紀恐龍為何突然滅絕,竟在木星上找到實錘?

隕石坑示意圖

直到1990年,在離墨西哥普羅格雷索市不遠,尤卡坦半島的奇克休留布底下,發現了奇克休留布大坑。神奇的是,這個結構一開始是由墨西哥石油公司於1952年發現的,當時認為只是一個古代火山的遺址。

奇克休留布大坑,寬193公里,深48公里。在1991年初,經過地質分析比對,正式確定它就是撞擊的現場。

坑是找到了,但是仍舊有頑固的人認為,只是區區一顆隕石,怎麼可能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當時計算機技術不行,大家也缺乏玩模擬演示的經驗,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對該理論進行一次自然測試的機會來到了——木星登場,親自演示隕石撞擊!

木星給出的證明

進化論的痛點,白堊紀恐龍為何突然滅絕,竟在木星上找到實錘?

加州帕洛瑪天文臺

1993年3月24日,蘇梅克和列維,在加州帕洛瑪天文臺的18英寸望遠鏡的圓形穹頂裡,發現了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這顆衛星的發現,運氣成分佔了很大的比例,因為發現彗星的兩張照片中的第一張,是用廢舊膠捲拍攝的,據列維回憶,天文臺每年要在膠捲上花費8000美金,本來沒這個預算幹這事。

彗星正向木星飛去。人類首次能親眼目睹宇宙裡的一次彗星和行星的撞擊──通過新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這是科學史上絕對空前的事件。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直徑為5公里,它先是被木星的引力撕扯成21個碎片,依次撞上木星,最大的碎片直徑2公里,小的數百米。彗核按照5公里直徑計算,體積是65.45立方公里。彗核的密度通常是1噸/立方米的冰,或3噸/立方米的石塊。1立方公里 = 1000,000,000立方米;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質量應該在 65,45億噸 —196.62億噸之間。

進化論的痛點,白堊紀恐龍為何突然滅絕,竟在木星上找到實錘?

彗星的21個碎片

撞擊於1994年7月16日開始,持續了一個星期,彗星以每小時22.5萬公里的速度,一頭撞向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其撞擊威力高達6億噸級──相當於現有核武器的總威力的75倍。其中名叫“核G”的碎塊,大約一座小山大小,它在木星表面造成了地球大小的傷口。

進化論的痛點,白堊紀恐龍為何突然滅絕,竟在木星上找到實錘?

木星撞擊示意圖

撞擊事件2年後,在1996年和2000年,伽利略號探測器發現木星光環中,仍存在波痕狀結構,顯示在經歷彗星撞擊後,木星的光環出現了2公里量級的波動;隨後在2007年,距離撞擊事件13年後,飛往冥王星的新視野號飛船在飛抵木星附近時發現,木星的光環系統仍然存在擾動跡象。

這次木星親身演示的撞擊事件,其威力之大超出任何人的預料,最後一部分質疑6500萬年前,隕星撞擊地球威力的人,也不得不承認,生命在天災之前的脆弱。

進化論的痛點,白堊紀恐龍為何突然滅絕,竟在木星上找到實錘?

木星的傷痕至今仍存

結語和真相

達爾文同志的困擾終於水落石出,地球生物的演化,總體還是按照進化論的框架,穩步推進的。但變化的積累可以引起質變,引發“災變”,而災變也是驅動地球發展的動力。

好比我們的生活,平凡而相似是每天的主旋律,但是能讓人深深不能忘懷的,卻是突然觸動我們心靈的感動,也讓我們久久不能釋懷。

關於進化論,或者恐龍的秘密,親愛的讀者朋友們,請留下你們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