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的大勢劇本 武漢崛起

未來的五年,將是整個國勢進入全新週期, 並且將藉此帶動

武漢崛起 這一話題。

未成想,整個話題一經展開,就難以收攏。

想來也正常, 因為說到 “武漢崛起” 這一話題, 就脫離不開整個國勢的推進, 而說到國勢的推進, 又離不開眼下的內外環境 以及 金融、地產、工科、外貿領域的講解。

彼此之間 環環相扣,難以分離。

如此,自然洋洋灑灑的構成了本文的小小繁複, 還望讀者您能包涵。

1 - 為何目前排行榜上的地產商大佬們,去年開始都變得逐步收斂了?

2 - 目前地方管理層的方向是什麼?

3 - 地產,它的過去 現在 未來 到底將如何轉變?

4 - 為什麼, 未來的核心發動機之一,必定是武漢?


土地 與 地產:


在我們的中國這片土地上, 你要做任何事, 首先最重要的 就莫過於要先懂得“識字”。

因為在很多時候, 我們在給一個東西定名的時候, 也等於給它定了“性質”。

就說這“金融”二字,真的是精簡又精妙, 無論你是銀行業還是投行業亦或是任何兄弟行業, 只要你是屬於這個圈子裡的, 一個 金字 一個融字,就已經把你的所有核心給勾勒清晰。

同理,這個邏輯放在 “地產”上面,也是完全相通, 地產 地產 說到底,就是土地 與 產出。

這是整個行業的根本邏輯, 無論你是土地最早的出售者 地方管理層 還是 中間的代持方 開發商 亦或是最後的購買者 業主, 這一行業的整個邏輯 都離不開 土地本身所能帶給你的

“產出”。

那麼在早期,土地的產出“源自”我們耳熟能詳的土地出讓金制度, 通過開發商購得土地,並繳納出讓金與稅款,而得以讓地方管理層擁有更多的財力去推進當地的各項配套, 包括商業和公共設施等。

隨後,更好的商業與設實形成了效應,並藉此得到了更多的來自上頭的優惠與改革政策,隨後形成了一個越來越良性的循環。

即: 賣土地 - 建配套 - 引政策/商業/資金 - 形成更好的土地效應 - 賣更貴的土地。


這一點,我們的所有一線城市都是最佳的佐證。

當然,這是在大邏輯上成立的一個模式,細節上還有待斟酌,我們姑且先如此理解。

也因此,我們便能看到 隨著改開推進,以及90年起我們的地產領域的正式崛起至今,整個的遊戲規則都是按照這樣的一個邏輯在推進。

但是,如果你正兒八經的熟悉並瞭解地產,就會發現 實際上從2018年開始,所有的凱歌與鳴奏聲,都在慢慢的降低其聲調。


理由很簡單,在這個時間段 我們遇到了幾個比較直接的問題:

1 - 別提六個錢包了, 普羅大眾已經是十個錢包都搞不定超一線城市的核心房產。

2 - 從14年開始,中國出現了太多不需要六個錢包也能買的“剛需”房產。

3 - 地方管理層發現,本來的賣地模式 已經越來越乏力。(這是關鍵中的關鍵)


身邊有很多很多來自五湖四海 不知出處的富人, 這些人不是來自上海、北京、深圳, 他們來自很多不知名的三四線城市。

但他們的生活狀態和人生邏輯實際已經在這幾年裡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就之前比如一對月入百萬左右的夫妻,就和我研究出了這麼一個邏輯:

房子當然是很好的東西,誰都希望自己的家能夠坐落黃金地段,一切配套竭盡完美。

但是住過的房子越多,越發現 實際上這些完美,反而都會因為與房子捆綁,而遭到了恐怖的溢價。

就拿很多中產樂此不疲要去購買的學區房, 大幾百萬的溢價, 還沾沾自喜, 但是 好的學區房不等於好的大學啊。有這些錢,給孩子辦個外籍,回來直接四大院校一丟,你說哪個性價比高?

同樣,其他的很多開支也是如此,都有很折中的超高性價比方案能夠尋找。

但是這筆財富如果投到一線城市的優質房子裡面呢?實際上收益比是極低極低的。

所以,他們作為“田宅宮”極旺的兩口子,推薦他們去買二線和強二線的房產, 去年在全國各地總記買了八套作為長持投資。

(短期看這肯定是垃圾到極致的投資,但你要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現在的二線和強二線房子,真的是便宜到不行,也就兩萬一平,但是租售比和前景把北上廣打得鼻青臉腫,深的話是例外。)

這還是日子小有富裕的群體, 哪至於中產呢?更是不用多說,很多人其實都已經清醒過來了,完全領悟到 “原來人生本就是一段又一段的過程,我拼搏在北上廣深,不代表我就要終於北上廣,這本就是不同的階段。”

不是說北上廣深不好,而是北上廣深的物業並不值得成為一種

“束縛”。

就像我的健身教練,每個月一萬五的收入,拼了四五年就攢出了首付,隨後在包郵區的某二線買了一套房子。

恩,我知道你要說啥,但是 你別急著反駁,請問 你真正的去過2020年的包郵區二線麼?灝澤不敢吹別的,我就說 把你眼睛一蒙往那裡一放,你真的感覺那裡比上海的很多區要先進不知道多少了。

是啊,的確 這不是一線的房子,但人家想的很明白, 來一線就是拼的, “終於有一天是拼不動的” 那為啥不給自己買一套沒啥壓力而且能輕鬆承擔的房子呢?

旁邊新區商業體 還有學校啥的,外賣快遞小區管理,誰說比上海的老公房差了?

當然,這是每個人的選擇,但是至少說明一件事,那就是 “現在年輕人已經越來越通透了”。

那麼這一批年輕人,加上2016的貨幣棚改大軍,也是如今事實上的 “新盤房產購買主力”。

但他們,卻並不足以作為支撐一線,以及再推房產進入新春天的主力。

理由就是,他們全是買的“剛需小新盤”。如此的結果就是,所有的頭部地產商的開發總量和銷售總量都開始進行最後的衝刺, 因為大家都知道,之後的油水越來越少了。

北京是已經自己拆分還來不及, 上海是公共交通和地鐵做到了極致, 廣州發了瘋一樣的拆城中村, 深圳更是不用多說。

簡單來講,縱然有地可賣,但也已經做不到“賣地養城”的平衡了。

注意,這個問題是很多房產投資者所忽略的一個角度, 即 他們很少很少會把自己代入到 “地方管理者”的角度去衡量與思考問題。

偏偏這個角度,才是天大的角度 和一切的基礎。

來,那請問 如果你是一位地方的核心管理班子成員,那請問 現在 怎麼辦?

別看了, 沒地了 好地都賣的差不多了, 且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這你總明白吧?

拆遷的財務和時間成本你總明白吧?

一個城市的優化容量是有極限的,比如四大金剛現在就在竭力控制常駐人口,這你總明白吧?


這也是為何過去三年,地方債就是回報和總體成績單不漂亮,都必須竭盡全力推的根本理由, 先把地和基建做起來,隨後地方的基本盤完成,讓更多人入住,隨後再推行它即可。

為什麼要等到2010年,才把二線群體的新城模式給樹立起來?

因為浦東的成就?因為蛇口的成就?都不是, 因為本來就沒到那個時間。

必須讓幾個標杆起來,並且讓人感覺這樣相比較下來,購置二線物業是實惠的,人們才不會迷失方向。

不然你拿了動遷的500萬,一把梭哈了,那豈不是就只交了一次稅?

那為什麼這幾年要推行只住不炒?

炒的,拋起來毫不手軟,賺多賺少的差別, 住的 就是價格滯漲乃至下跌,都不會拋售。

這就是區別。

為什麼?因為相比平時單純的房產投資者,你總算站到了地方管理者 和 真正廣泛大眾這兩個至關重要的角度去思考了問題。


武漢,英雄城:


那說到這裡,就離不開武漢了。

是的,我們的九省通衢,我們的英雄城。

在說到武漢前,想再提一個很多人所不懂得概念, 那就是 “人員架構”。

別說,這就是外行看熱鬧 內行看門道的地方, 很多普羅大眾之所以判斷力差,就是因為他們不具備 “對關鍵指標”的解讀能力。

人員架構就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不談任何多餘, 我們就看這次在鄂任職的應先生, 再看這次接替其在申任職的龔先生。

別講任何有的沒有的,自己去查履歷,看得懂的自然就懂。

這裡普及一個概念,那就是在人員架構的決定上, 其實人的履歷是極為重要的, 這之中 有兩種英才是最有代表性的 那就是 “英豪” “俊傑”

這裡指的英豪,履歷上基本都是某些“偏硬”的部門出來的,或者乾脆就是一路都是地方一把手走出來的。

這種人才,其定位意義就是“敢為人先”和“魄力之將”, 說白了 哪裡有局面需要梳理的,這種人就專門精於對症下藥。


至於俊傑,則適合安排在一線和很多部委體系,因為那裡是專業精英人才最能發揮能力的舞臺。


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把我們幾大省市的領導班子都看看,看完你就會覺得這是很有意思資料, 其透露出來的意思有的都很明確了。

而第二部分,那就是這幾年九省通衢的動向了。

有時候想想,人的忘性真的是大, 不說今年的這次疫情,其實去年的磨擦才是真正的大事兒。

但這其實不光是大事兒,相反還是大好事兒, 因為等於通過一次摩擦, 把我們至今為止所有的為他人掣肘之處全部都暴露出來了。

問題暴露出來就好,因為藉此方能夠把問題清晰的處理。

這裡,大家業可以去看看,本來在去年年底時,給鄂省投資的主力都是在哪些領域裡, 清一色的工科業,光是光谷 就已經是個天文數字。

這裡就又暴露了普羅大眾眼光的侷限性, 我記得在上次發佈文章後,很多人都表示不看好武漢 各種原因和理由等等。

其實要反駁,一句話就能全部駁斥回去 “ 正因為現在不夠好,所以才會在未來形成足夠的對比。”

就說同樣是依託互聯網產業崛起的杭州, 今天我們去看看呢?依然是個很好的城市,但是和巔峰期相比, 已經是褪色了不少, 辦公樓裡空置的比例呢,不說蕭條吧,但是。。。

非常喜歡杭州,但事實求實的說,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 “各領域一家獨大”的行業, 最終一定是幾家巨頭把市場吃完。

可武漢即將發力的“工科業”卻不同, 那是真正做到十幾只花在一家齊放,並且家家吃飽吃好吃很久很久的領域。

比如德國的BOSCH、METABO、FEIN,比如美國的Black&Decker、milwaukee,都是誕生自1920~1930年的超級老牌。

別看他們做得全是一些工具或者工業設備,但都是屬於只要一旦站穩 就越站越穩的產業。

這些,才是我們真正要去擁有的百年食利的強國基因和血脈。

那在說完人員和投資後,我們再說說武漢這片土地本身的“地氣”吧。

首先,武漢的地氣之所以繁盛有兩個重要的根基,其中之一 是海量的應屆畢業生,這一點 大家可以自己去查, 其數量僅次於北上二城。

可是其工科業底蘊卻一點不遑多讓, 畢竟在當時國破山河在的時期,全國唯有武漢 才能製造出成批量的 漢陽造步槍。

當然,更重要的是,其應屆畢業生“工科率”是最高的,這一點就很有針對性了。

其次,就是武漢物價便宜和實惠。

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 之所以不愛和普通人討論大課題的原因,就是人們的目光普遍都短淺的可怕。

來,不用等多久,接下去的年輕人,就基本都是屬於00後的天下了, 而我們要明白, 每個時代的群體 都有每個時代群體的特有烙印。


結果導致兩個群體 區區十年的差別,就在集體性格上南轅北轍, 70後的靈動和靈敏,雖然和後生代各有不同,但已經涇渭分明。

不管是一二三線,家裡一套大幾十平米,窗明几淨的房子 還有從小就手遊視頻和各種社交媒體組成的生活,註定了他們對很多東西的追求,與我們完全不同。

那請你告訴我,隨著武漢的發展,他們是會選擇一份在北上深月薪1.5萬 但是物價房價高到可怕的工作呢?還是選擇一份在武漢月薪一萬 但是物價房價宜人的生活呢?

同時,更重要的是,不要小看一個地方在經歷過傷痛後,痛定思痛的悟性。

無數歷史證明了,人類歷史上,每當一個地方遭到了各種絕境後,都會引發當地人們的發奮拼搏和奮鬥, 因為只有在危難邊度過 才能理解“只爭朝夕”的意義。

武漢人民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從2020年的四月份起, 這片土地的天時、地利、人和,都已經呈現出了非常明確的“聚”的氣象,那就對了。

在股票裡,我們都知道一個很基本的概念, 那就是 “板塊輪動”。

意即某些行業漲完了,那麼下一個行業就會接棒繼續。

其實當你把整個歷史細細看一遍後,就會發現, 城市和地方 也是存在這樣的一個邏輯的。

就像我們的起點,始自北京 再隨後 是上海的發展,接著是深圳 以及整個南粵地區的興盛,往後,又有了杭州奇蹟等。

在這樣的過程中,人們的思維定勢 就是去爭那些已經崛起城市的“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