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感情,我們都要承擔一半的因果

一段感情,我們都要承擔一半的因果

最開始的因,結出最後的果,一份感情,無論最後怎樣,也無論我們願不願承認,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人為何要相愛呢?

人一出生,就進入了一個不確定的、開放的世界。而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自己總會感到無奈與力不從心。由此產生的孤獨感與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馬克思也說過,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由此可看出,與他人建立關係,同他人或周圍世界結合在一起,是人的基本需要。

而戀愛也是與他人建立關係的一種形式。

知名心裡諮詢師武志紅在其《為何家會傷人》中提到,每個人至少要經歷兩次“誕生”。第一次是從媽媽的子宮裡出生。第二次是戀愛。我們一生中會與許許多多人建立許許多多種關係,但戀愛是我們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親密的關係

如果說與父母的關係從一出生就決定了,而戀愛,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結果。

戀愛,從一開始就是我們選擇的結果。

戀愛三色素

1.實現自我的圓滿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自我圓滿,但是我們也能感覺到自己一人很難實現,於是我們需要找一個人彌補自己缺乏的部分,而愛情能夠讓我們獲得這種圓滿的感覺。因此我們能夠看到在愛情中兩人大都是互補型居多,即陰性和陽性的結合。古代神話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男子和女子本是一體,但這一部分被分為兩部分。從那以後男性部分就開始尋找丟掉了的女性那部分,為了重新和她結合成一體。男子和女子只有在陰陽兩級結合中才能找到內心的統一。

2.地點的切合

相戀總是從認識開始的,戀愛是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所建立的最親密的關係,那麼兩人接觸的頻率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兩人的親密性,也決定了感情的發展。

3.所處的時段

人生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特點,因此所處時間段的感情也會帶有這一階段的烙印,例如在高中我們只有高考的純粹,因此相對其他階段的感情來說,這一階段的感情就更為純粹。

這是戀愛發生必備的三個條件,說的就是,自己有戀愛的需要,然後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遇見了合適的人,戀愛也就發生了。

然而,開始的原因,也是結束的原有。如果一段感情沒能走到終點,也正是當初我們這樣的選擇。


插入一則小場景

一天晚上,小靜筋疲力盡地回到家中,她特別想找人說說自己今天遇到的麻煩。

她說:“今天累壞了,我要幹好多事,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

小坤卻說:“我看你還是辭職算了。你沒必要這麼賣命啊,找點你喜歡乾的事吧。”

小靜說:“我挺喜歡我的工作的。大家對我的期望值很高,希望我馬上能做出成績!”

小坤說:“別聽他們的,你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小靜說:“哎呀!今天我居然忘了給我阿姨打電話了!”

小坤說:“別擔心啦,她不會在意的。”

小靜說:“你可不知道她最近遇到什麼事了,她老是很需要我!

小坤說:“你未免操太多心啦,所以老是這麼不高興。”

小靜很生氣的嚷了起來:“誰說我老是不高興?你能不能讓我把話說完啊!”

小坤分辨說:“我這不是在聽嗎?”

小靜說:“我簡直給你煩死了!”

小靜本意只是想通過傾訴來平復心情,她需要的是安靜的傾聽,感同身受地回應。但小坤用男人的思維幫小靜出主意,但他這個就事論事、解決問題的策略卻沒有奏效,反而讓小靜更生氣了。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我們又都希望自我圓滿,因此通過另一個人來獲得這種圓滿,也就有了愛情。然而另一個人終究不是自己,他也有自己的獨立意志與人格缺陷,很多時候沒有對錯,我們往往用自己熟悉的邏輯和理論去思考和評判對方的行為,我們因為差異而選擇在一起,卻沒想到正是當初的差異導致了矛盾的產生。

在純粹的高中建立的情感也是純粹的也沒有錯,但是走出高中後,生活規則改變了,上大學特別是走上社會後,我們面對更為現實的生存以及處理更為複雜的社會關係,因此我們適應這個階段的社會環境,心態必然與高中時不同。人改變了,那段在高中階段建立的感情也就難以為繼了。

我們因親近而親密,我們因在同一個工作單位而認識,並以此建立起關係,當因工作調動或者說我們因為其他原因處在不同的城市,也就是異地戀時,因相處而建立起來的親密感情必然會受到影響。


此外還舉兩個例子。

譬如,一個女子說,一個已婚男人引誘她,得到她,又拋棄她,他實在太該死了,本來他明明知道她是何等脆弱的,為何還這樣殘酷地傷害她?!

但是,她一開始就知道他是已婚的,他既未欺騙她,也未強迫她。他是引誘她,而她也是投懷送抱,他要為選擇她負責,她也要為他選擇她負責。

再舉一個武志紅老師心理諮詢的例子,一個很節儉的女人,她老公喜歡賭博,他們兩人已經離婚。離婚後她經歷過五、六次相親,但是她對相親對相總是沒有感覺,又回去找前夫。他們兩個人談復婚的條件,她說:“只要你不去賭博,咱們就可以復婚。”前夫卻說:“除了這一點,別的都可以談。”

後來武志紅老師給她提建議說:“你不要這麼節儉,你稍微大手大腳一些,甚至可以去嘗試賭博。賭博可能不太合適,但你可以大手大腳地去花錢,嘗試著奢侈,活出節儉的對立面,也許能夠讓事情變得不同。”

當武志紅老師這樣說了之後,她說:“武老師,您這樣說其實很有道理,其實我前夫原先是不賭博的,在結婚兩年之後他才開始賭。”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女人的邏輯——節儉,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節儉度越來越高,所以她嚴重地失衡。這時候生命需要另外一種動力讓她平衡,從而達到自我圓滿。

如果只有節儉而缺了另外的部分,她老公像是能夠使她平衡一樣,變得喜歡賭博。如果我們說得誇張一些,是她老公用賭博的方式來愛老婆。

什麼樣的伴侶,反映了什麼樣的自己,或許我們不願意承認,但通過伴侶能夠看到潛意識裡的自己。關係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結果,一定是你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才使得你們的關係有了今天的樣子。那些對伴侶不停抱怨的人,其實是你讓Ta變成了現在的樣子,一定是你的做法使得Ta呈現出了現在的狀態。

我們總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結果,我們選擇和自己不一樣的他帶來的圓滿,就要承擔不一樣帶來的不和;我們選擇在高中進行戀愛,就要承擔高中結束後愛情的變幻;我們選擇了相近而親密,也要承擔因為異地而疏遠。

所以倘若一段感情走不下去,不是我們不想愛,不是我們不願意,不是我們誰對了誰錯了。

只不過這一切,

都是最開始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