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與義務》(代序)

​在大愛的精神激勵下,胡鏡貞女士和夫君劉物有先生同心協力,把半個世紀前經歷過的許多人和事,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寫成了《戀愛與義務》這本書,中心講述了他們與父輩兩代人在不同的年代,自由戀愛的浪漫生活和所盡的義務,邊述邊議,有生活情趣,也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富有哲理。成書不易,值得慶賀。我幸先睹為快,感受頗深。全書文筆流暢,內容翔實,它反映出的文品和人品達到了高度的統一,熠熠生輝,光彩照人。

《戀愛與義務》(代序)

胡鏡貞、劉物有二位作者是我的老朋友,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們和我家兄倆在平涼文化界公共事20餘年,常來常往,彼此瞭如指掌。在那個“特別”的年代裡,我們之間業務往來頻繁,公事公辦不徇私情,實事求是,人際關係非常融洽。“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經過複雜鬥爭的考驗,他們一家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關係親密如親屬。

《戀愛與義務》(代序)

記得,那時每次見到胡老媽媽,她都笑容可掬,非常熱情,她勤勞簡樸善解人意,樂善好施,特愛小孩,待我的那兩個侄兒如同她的子孫,長期相處中使兩個孩子的生活習慣,思想行為,學習品德均受到了薰陶,他們品學兼優,大器早成,與胡老媽媽的影響、指教密不可分。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他們一家人對我那位久病偏癱的嫂子幫助也不少,至今感激不盡,在鄉鄰留有美名。

《戀愛與義務》(代序)

胡、劉二位老師辦事認真負責,帶人誠懇,天資聰慧,刻苦好學,劉先生有領導才能,從小入伍,在部隊學音樂,一專多能,文藝演奏,業務管理都很出色。胡女士從事商業工作有創新,是先進模範,她善於觀察社會,調查研究,具有超人的記憶,樂於求教,積累知識,熱愛本土文化。她不是平涼人,卻是“平涼通”,本書中反映了許多平涼山川、河流、人文知識、民風民俗甚至植物花鳥,展現了美麗平涼的一面,讀後給人以啟迪。

《戀愛與義務》(代序)

風景與熱帶海灘上的貝殼

胡、劉一家從老一輩到小輩都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家庭基礎,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家務瑣事合力共擔。這些也是他倆合作成書的良好條件。記得那個吃不飽飯的特殊年代,工作、開會特忙,人們常見劉、胡二人形影相照,工作上相幫,生活上相顧。每當下班回家,進門袖子挽起,家事共理,只聽工具響,不聞高聲語。和睦之家,美滿幸福。長者諸事身體力行,子女受到良好教育。個個優秀,如今他們都在大城市的重要崗位上工作。

《戀愛與義務》(代序)

藍色的大海和天空

縱觀《戀愛與義務》這本書看似平凡,卻是不易。能想象到他們是克服了種種困難才集腋成裘,完成了這件很有教育意義的事情。正如他們所說:“這本書是獻給親愛的爸爸媽媽,也是我們夫妻二人為了緬懷爸爸媽媽的圓夢而作,是教育後代傳世之作。”全書卻也展示了一對傳承人的摯愛真情,他們在大愛精神的驅動下,決心已定,到處奔波,請教智者,詢問知者,尋找線索,反覆回憶,查找資料,抓住重點,不放細節,儘可能的做到盡善盡美,完成理想中的一本書,把它傳遞給後一代人。

《戀愛與義務》(代序)

有位哲人說過:人生短暫,財力你再多也是有限,你只能選擇做最重要,你喜歡的事情。他們二位是這段話的踐行者。不僅把此書當家史,也為平涼人民傳給了一些人們不太知曉的史實。諸如,平涼人都知道:平涼有條母親河,《水經注》上有名號,最早架的一座橋,它的名喚“八里橋”。那麼進一步要問這座橋誕生的全過程,恐怕知道的人不多,就可在《戀愛與義務》一書中找到答案了。

《戀愛與義務》(代序)

2016年3月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