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學歷、房車……為什麼會有相親鄙視鏈?

以下內容選自中讀小課《親密關係心理學》,歡迎掃描文末二維碼關注!

出身、學歷、房車……為什麼會有相親鄙視鏈?

鄙視鏈一詞是當今網絡社會中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

在天壇、玉淵潭、陶然亭或是朝陽公園。無數大爺大媽,匯聚在北京的各大公園,只為親自操辦兒女的終身大事。

門當戶對是這裡的鐵律。在詳細列出的相親條件裡,戶籍、收入、房產、學歷等硬性條件被格外看重。

戶籍和地域間的相互踩踏在相親角展現得尤為赤裸淋漓。在相親角的老北京們眼中,京籍和京戶有著天壤之別,就像清朝的鑲黃旗和正黃旗之分一樣。雖然二者都享受著北京戶口應有的一切待遇,但京籍才是身份證110開頭的正宗北京人,京戶再怎麼努力也是外地人,有著地域、口音、生活習慣、婚嫁習俗、過年探親的懸殊之分。至於連北京戶口也沒有的外地人,在相親角則處於絕對弱勢地位。

在相親角,房子也分出三六九等:北京房主看不起外地房主(比如燕郊),城六區房主看不起郊區房主,城北的看不起城南的,環數低的看不起環數高的,學區房的看不起非學區房的,新商品房的看不起老房改房的,住樓房的看不起住平房的,沒拆遷的看不起拆遷分房的,三居室的看不起兩居室的……至於還在還房貸或連沒房都沒有的人,在相親角幾無立錐之地。除非是容貌極其出眾的女性,而男性,無論條件再好,都“100%不考慮”。

在相親角,房子、戶口、薪酬、工作單位(公務員、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家庭環境(知識分子還是工薪家庭)和學歷等硬性條件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先天就帶著社會階層和經濟實力的烙印。

相親角中的每個人都在守衛自己所在的階層:誰也不想找條件不如自己、相對低層次的家庭,因為他們懼怕下滑,懼怕好不容易才積累的財富被人佔用;誰也都在尋找條件略優於自己、相對高層次的家庭,因為他們也期待上升。但這種上升十分有限,他們絕不找條件優越太多的家庭,因為他們害怕被對方看不起,說話都不硬氣。

京籍京戶看不起非京籍京戶,非京籍京戶又看不起非京籍非京戶。戶口、房子、職業、學歷、身高,甚至是屬相,都被納入了相親的鄙視鏈。

——摘自搜狐網 《在京版相親鄙視鏈上,您屬於哪一層級?》

出身、學歷、房車……為什麼會有相親鄙視鏈?

▲北京玉淵潭、上海人民公園等地的相親角,父母為子女相親,圖片來源:新京報

為什麼會有這種“相親鄙視鏈”?與這個問題密切相關的還有,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恐婚族和不婚族?

的確,隨著社會的進步,尤其是女性平等意識的覺醒,以及女性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經濟上也越來越獨立,不婚族和恐婚族都越來越多了.....

然而,恐婚族或者不婚族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女性都還是要找個自己心愛的老公,步入婚姻的殿堂,結婚生子.....千百年來,莫不如此。

很簡單的一個問題,要給出專業的回答,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今天我只是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試圖從中找到一些可能的回答。

大家可能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多多少少都有些瞭解。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進化法則,想必讀者諸君都亂熟於心。其實,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性選擇(達爾文的名著《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就是這方面的經典之作)。

出身、學歷、房車……為什麼會有相親鄙視鏈?

▲提出自然進化的達爾文也提出過“性選擇”的重要理論

性選擇有兩種基本的方式:

(1)同性競爭。主要是爭奪與異性交配的機會。遠一點的,我們可以看看兩隻雄鹿打架,往往就是為了博得雌鹿的歡心,可以與她傳宗接代,近一點的,人類自己就發明了“決鬥”。也正因為有了同性競爭,我們才失去了一位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和大情聖普希金,他就是在一場爭奪他妻子的決鬥中去了天堂。

(2)異性選擇。這個大家容易理解,擁有更多異性所偏愛的特性的個體,更可能繁殖成功。也就是說,當生物體選擇配偶的時候,實際上會有一定的偏好。所以,我們日常談到找對象的問題,常常有門當戶對,郎才女貌諸如此類的說法。

根據進化論的觀點,人類要適應環境,需要有兩種不同的適應器:

因對生存有利而進化(對蛇的害怕而免受傷害,從而使得我們對蛇有所防範)

因對繁殖有利而進化(擁有更強的戰鬥能力更容易受到女性的青睞)

因此,從進化來看,物種適應環境有兩個根本目的:一是生存,一是繁殖。人類亦是如此。所以,找老公也是為了生存和繁殖後代的需要。

萬物都有另一半,人就必須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可是人海茫茫,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Mr. Right和Miss Right呢?

由此看來,比這個問題,更有價值的問題是:我應該找個什麼樣的配偶?

這就涉及到了心理學上比較熱門的研究話題:擇偶偏好!

其實,人類擇偶的偏好一直是存在的。而且男女性有著顯著的差異。心理學家們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來探索人類選擇配偶時的偏好以及這種偏好背後的進化機制,最有影響的當屬進化心理學家David Buss199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

出身、學歷、房車……為什麼會有相親鄙視鏈?

▲心理學家David Buss

他們對3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含有臺灣的樣本),共9474人的擇偶偏好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無論男女都認為理想的對象的核心特質都包括:

(1)相互吸引和愛

(2)可靠的性格

(3)成熟穩重

(4)討人喜歡的性格

但是,女性更偏好的男性特質更加豐富。比如:

(1)年齡較大

(2)經濟前景好

(3)社會地位高

(4)運動能力強

(5)臉孔對稱(意味著身體健康)

(6)願意為子女投資的男人做老公

相對而言,男性更喜歡的女性特質非常簡單,包括:青春無敵;天使面孔;魔鬼身材。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擇偶偏好,一個重要的理論解釋,來源於社會學家Trivers提出的“親代投資理論”。

Trivers認為雌性動物往往在生命體的幼年時期付出更多的親代投資,擁有寶貴的繁殖資源,因此那些在擇偶時更為挑剔的雌性的後代更可能存活下來。結合達爾文的性選擇理論,他總結出兩點:

(1)為後代投資更多的一方會在擇偶時更挑剔;

(2)投資更少的一方,在爭奪異性過程中會更具有競爭性。

而對於人類來說,女性無疑是更大的親代投資者,試想一下,生一個孩子,女人要忍受十個月的懷胎之苦,而男人只需要度過幾分鐘的快樂時光就可以了。

因此每個女人選擇伴侶就是一輩子最大的一次投資,當然希望能找到一個擁有各種對自己及後代都有益的男性作為配偶。而對資源的偏好,可謂是動物界雌性最亙古不變的法則:

對於一隻雌性美洲豹來說,擁有的領地面積越大、體型越雄壯、捕獵能力越強的雄性追求者無疑擁有更多的資源。

而對於灰姑娘來說,家財萬貫、地位尊貴又英俊瀟灑的王子無疑也可以為懷孕、哺乳期的她提供更多的物質支持,也可以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因此,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理解女人的“拜金”傾向實際上是合情合理的。在現代社會,經濟前景和社會地位,以及稍長的年齡都意味著擁有更多的物質資源,運動能力強的人則更容易在同性競爭中勝出,同時具有保護異性的能力。

不過,這樣對於那些既聰明又志向遠大的年輕人似乎不太公平,因為他們實際上也具有獲得資源的潛力。

而男性的任務則截然不同,他們的最大任務就是要開枝散葉,把自己的基因傳下去,因此選擇具有更強的生殖能力的女性就成為擇偶的重要標準。為了勝任這一任務,男性都進化成為天生的鑑賞家,對女人這種藝術品似乎生來就有特殊的審美能力。

出身、學歷、房車……為什麼會有相親鄙視鏈?

▲婚姻鄙視鏈能隱射年輕人的婚戀觀嗎

這樣看來,人和動物基本上沒有區別了,所有,有人會覺得有異議,甚至認為進化心理學家的解釋都是一派胡言!

實際上,儘管對自己的配偶會有千百種偏好,33個國家/地區的參加者都不約而同地把“愛”放在了第一位。最終,也只有最真摯的愛情,讓雙方選擇了彼此。

其實,進化心理學也告訴你愛情象徵著承諾,代表著結成了非血緣關係之外個體之間最最緊密的聯繫。儘管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愛的本質依然知之甚少,但遵循進化心理學的思路,愛情才是人類在異性選擇過程中進化出來的最偉大的適應器。這種無形的承諾可以保證雙方對對方保持忠誠,無條件地分享所有的資源,甚至是犧牲自己,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下一代的生存與繁衍。

因此,進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學會愛,只有學會認真,學會忠誠,適者才能生存!

出身、學歷、房車……為什麼會有相親鄙視鏈?

無論你在熱戀中的膩歪小情侶、彼此看似昇華為親情老夫老妻,抑或是母胎solo的單身狗,還是走不出失戀痛苦的孤單者,可能都會好奇這些問題:

影視中常常出現英雄救美后喜結良緣場景,有著怎樣的心理學解釋?

我們怎樣判斷,對TA到底是愛還是喜歡?

人類有著固定的擇偶偏好?男性和女性各自喜歡的戀人特質是什麼?

浪漫之愛、遊戲之愛、友誼之愛……你是和TA哪種類型?

滿足哪三個需求,人就會開展一段新的戀情?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李同歸老師將帶領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人類的愛進行系統分析,走進依戀關係裡的個體,看一看愛有哪些個體差異,以及愛的表現形式。讓我們一起用正確的方式愛與被愛,聽懂有關戀愛、婚姻、家庭的道理,解開親密關係背後的心理學奧秘。

主講人

李同歸,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兼職教授,北京大學《愛的心理學》主講教師。李同歸老師自1992年在北京大學從事心理學研究和教育工作,有20多年的心理學教育及研究經驗。李同歸老師的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心理測量、成人依戀的心理過程、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社會認知心理學、心理諮詢與心理督導等方面。李同歸老師在北京大學開設《愛的心理學》通選課15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兼職教授,也開設這門課程,上課人數累計超過1000人。

出身、學歷、房車……為什麼會有相親鄙視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