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水(襄水 襄渠 南渠 襄水)之陽——“襄陽”名稱來歷

“襄陽”名稱由“襄水之陽”而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地名詞典》“襄水”條載:“襄水又名襄渠,今名南渠。”

南渠源於頭襄陽城南扁山(古稱柳子山)西麓的泉水坑處(今尹集鳳凰村太山廟,有數孔泉眼,俗稱“活水窩子”,終年湧水不斷),泉水沿宋家包北側,經轉子山、關路口北流,匯磨旗山東麓楊家崗流出的泉水,繼續北流,經麒麟店匯孫家衝所流溪水,進入營盤,匯虎頭山衝所流溪水,東流經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鄭家山,繞峴首山向南流,於觀音閣旁註入漢水。南渠長約18千米,寬8米,流經面積約14485公頃。

宋代李復撰《橘水集·卷六·書鄭州孟亭壁》記載:“襄江(水)在襄陽縣南二里三十步,出柳子山下,分兩派,北流為檀溪,南流為襄水。”


襄水(襄水 襄渠 南渠 襄水)之陽——“襄陽”名稱來歷

硬化前的襄水

從襄水說起。

襄水,最早見於《漢書·地理志》南郡“襄陽”條下顏師古注引東漢人應邵語:“在襄水之陽。”

清同治《襄陽縣誌·山川》雲:“襄水,則凡西南諸山所出之水,由長渠入漢者皆是也”

《方輿記》:“諫水亦名襄水,荊楚之間,水駕山而上者,皆呼為襄。襄,上也。猶《書》所謂懷山襄陵也。”

這裡“駕”意為超出、(駕)在……上面;“上”意為漫上、衝上;“襄”為動詞,意為逆流。“水駕山而上”意為水沿山麓從低處向較高處漫流逆行。

“陵”為名詞,意為大阜、平丘、低臺地;“懷山襄陵”指浩大的洪水逆行漫灘、沿山麓盪滌逆行、決越低阜。《襄陽縣誌》曾描述襄水為“城西南諸山水所匯,每歲夏秋泛漲,民地萬餘畝輒為澤國,渠漸淤塞,遂致衝及城濠。”

也就是說,古襄陽城南、西南一線,古時候經常漲水,漲水時水沿山麓從低處向較高處漫流逆行。“水駕山而上者稱之為襄”,故襄陽古城南、西南的水為“襄水”。襄水名稱由此而來。

“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出自《尚書·禹貢》。後來這一說,成了我國古代城池建築方位(城市以方位)命名的約定原則。

按照“水北謂之陽”的原則,在襄水北面建的城,理應叫“襄陽”。酈道元《水經注》曰:“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襄陽之名由此而來。


襄水(襄水 襄渠 南渠 襄水)之陽——“襄陽”名稱來歷

襄水源(網絡圖片)

襄水為何又叫襄渠、南渠?

古時候,襄水經常“駕山而上”“懷山襄陵”,肆意流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慢慢地形成了一條較穩定的線路。

再到後來人們對它疏浚、整治,固堤。南北朝時張邵在兩岸築堤,防治水患。後來歷朝沿襲疏浚,加固堤防,修築橋樑,方便民眾通行。

道光年間知府周凱、知縣熊寶書先後修浚。

同治初知府方大湜重浚,渠身更加寬深。仿郭杲舊制,並勒歲修章程於石。

經過歷朝歷代的整治,使得襄水化害為利,澇則排水、旱季灌溉,到明代時,襄水基本功能成為水利設施,稱襄渠。

因襄渠在襄陽城的南面,俗稱襄渠叫南渠。

襄水(襄水 襄渠 南渠 襄水)之陽——“襄陽”名稱來歷

襄水(真武山北段 圖片來自湖北水利網)


現今,襄陽城南這條水系,老百姓叫慣了,仍叫南渠;官方稱襄水。


\\(楊立武 朱家紅 李德亮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