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周末泡一杯咖啡,要么读一本好书,要么伏案写作,就足矣度过一段好光阴。不过据2011国家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阅读纸质图书只有4.35本,远远低于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只能说我们许多人还未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纵观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将相都是会读书、善读书、能运用书本知识和以史为鉴的人。读书,一直就被冠以是能改变命运的武器。近年社会提倡多读书,许多城市都在大力投资和建设图书馆,读书风气明显有所加强。

人不知在什么时候就遇到会改变自己人生的书籍,只要你去读。这是梁衡先生在最近出版的《我的阅读与写作》书中的一句话。梁衡出生于1946年,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新闻理论家和作家。他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记者、《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和国家新闻出版社副署长。梁衡先生自小练就深厚的文学功底,一生耕耘不辍,多次获得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和鲁迅杂文奖等奖项。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梁衡先生作新闻写作时,一直遵循现实,不虚构、不回避原则,如《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愈见光辉的灵魂》,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并改观了对张闻天原有的认识。

《我的阅读与写作》是梁衡先生五十余年来阅读和写作文章的集结。其中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解答了众多爱好阅读和写作人的困惑,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阅读,不管读哪一类作品,一定要读经典。

我们常常训诫孩子“不要沉迷无营养的网络小说,要读就读名著”,名著好像是不如网络小说有趣,但它们却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能流传下来自有其原因。

凡名著一般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知识供后人研究,读之可以了解历史,打开眼界,构筑未来。赫尔岺有句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来。比如中国的《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史记》、《资治通鉴》等国学。

固然阅读不能强求,因为阅读本来就分两种,一种消费型阅读,满足日常生活中休息和放松的需求,以娱乐不烧脑为主;另一种是积累型阅读,培养人的世界观、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需要知道,如果要积累文化素质,提升个人能力,还是要选择积累型阅读。只有读好的书才能获取知识,只有知识才能决定一个人的视野、能力和气质。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当然,除了读经典,要成为某方面有用的人,就攻读某方面的书;要有发现和创造,就读前人积累的专业书。把书揉进实践,得出新的思想,不一昧地死读书,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大凡伟人皆爱读书。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读书、写作,脚下的石板被蹭出五条浅沟,他写一本的《资本论》,所研究的书籍达到一千五佰种。拿破仑青年时代就已经读过许多书,政治、军事、历史、宗教各方面的都读,为他以后成为法国皇帝治理国家打下扎实的基础。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学识才智最简单的方法。

梁衡先生认为,写文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看得多了,读得多了,感觉有话要说,所以就写了。这样的文章并不一定要文法好,只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抒发心中的情怀,且发而为文,文章也通顺、风趣,情节也曲折生动。

第二层是确实研究过语法、修辞、文体,懂得写文章的技巧和规律,知道文章的风格类型,对文章题材和类型完全不限要求随便就可以写出一篇美文,但仅限于此。

第三层境界最高,无论是为诗还是作文,都让人能感到后面广博的学识和深远的背景。如梁启超、鲁迅和徐志摩,他们不仅懂写作知识,对文学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也都熟悉,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涉猎,对古今中外也颇有研究,他们做文章时,尽可引经据典,作出气势磅礴、源远流长的文章。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学者钱学森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 “钱学森之问”,也包括问为什么我们学校再也培养不出民国时期如鲁迅、如梁启超般的文学大师了。

如今,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好好读一篇文章、一本好书;而网络文章讲究流量,追求热点,一篇有信息增量、有学术见解的文章再也抵不过一篇影星、明星穿衣打扮、家长里短的爆料,所谓十万加、百万加的阅读流量倒以明星绯闻居多,写一篇好文章往往不如选一个好素材,长此以往,我们何时能达到写文章的第三层境界?又何时能出现钱老所问的“杰出人才”?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我们应如梁衡先生,把读书和写作完美结合,他所作作品有六十余篇被选进大学、中学和小学的教材,教书育人,怡然修性,不愧为一个智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