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2015年1月,第一次在南半球的亞洲盃上,小組賽三連勝的國足在淘汰賽第一輪就碰上了東道主澳大利亞。這場球賽後網絡上的腥風血雨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此刻開始,球迷對時任主教練佩蘭的質疑此起彼伏。但我們一直確信,而後西蒙尼、拉涅利等例子也證明了,至少那一場比賽,佩蘭不該背鍋。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畢竟人世間不是所有事都能心想事成,有時教練完備的排兵佈陣也未必能看到想要的效果。比如球員低水準表現,甚至“上頭”時,可以摧毀教練賽前所有的部署。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回到那一場比賽,首先毫無疑問澳大利亞是更強的球隊,同時又坐鎮主場,所以國足毫無疑問是主防的一方。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上半場國足整體站位合理,尤其後腰和後衛間的距離還是比較不錯的,澳大利亞也確實沒什麼進攻的空間。但比賽的第一個意外其實9分鐘就出現了,左中位梅方受傷,雖然迅速回到了場上,但後面的比賽能看得出,他是一瘸一拐在堅持了。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梅方堅持到了中場休息,下半場剛開場國足被迫用姜志鵬換下梅方,這是一個挺危險的信號,國足的劣勢又增大了。防線的站位調整,讓大家都需要時間重新適應,同時這次換人也讓國足在隨後的比賽中比對手少一次調整的機會。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屋漏偏逢連夜雨,48分鐘又發生意外,角球爭搶中鄭智倒地被裁判無視,澳大利亞利用二次進攻的機會將球打進。此時,一球落後,少一個換人名額,國足站到了懸崖邊。

隨後隊員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有點著急的,鄭智、張琳芃招呼隊友往上壓,現場解說也提到這點,球員們在場上的動作也能體現這種著急。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三防一時,張琳芃不把沒有選擇對手往邊角趕,而是在禁區前沿直接賭博式伸腳攔截。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逼搶沒搶下來,肋部被打穿。

比賽還有40分鐘,作為運動員,在教練沒有發號施令的情況下,場上球員無法保持冷靜而改變戰術是相當危險並且荒謬的。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佩蘭想讓隊員穩住,不要急於進攻,現場解說也提到這點,但是隊員們的心態沒有任何改變,急得不可理喻。

作為場上的運動員,尤其是核心球員,在陷入被動的情況下更應該保持冷靜。

急躁的心態體現在進攻中: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多人參與進攻時,擔任後衛的張琳芃和姜志鵬插上後並沒有尋求和隊友的配合,而是直接選擇超遠距離射門。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禁區裡沒人硬傳中,傳中力度過大和隊友跑的不是一個方向。

再看看防守:

中前場開始高壓逼搶,後衛身前幾乎沒有保護,又被打穿。

然後毫無疑問,第二個失球馬上就來了。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丟球初始階段,後腰和後衛之間的距離已經有問題了。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第二個丟球前的傳球一瞬間,國足在點球點到弧頂這塊區域完全沒人,即使卡希爾沒直接頭球攻門,選擇頭球回點,澳大利亞也能獲得很好的射門機會。當然進球是卡希爾直接頂進去的。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和歐冠第二輪馬競做客安菲爾德一樣,國足實力處於劣勢,同時對手在50分鐘前就有進球。佩蘭想要穩住的選擇並沒有問題,比賽還有40分鐘,國足要是直接攻出去,0:2的可能性遠比1:1來的大,事實也證明了這點。要想有所作為,就得和馬競一樣,保持希望,等待機會。如果對方沒有犯錯,就等到最後10-15分鐘搏殺,澳大利亞核心球員的年齡偏大,比賽最後時刻一定有機會。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這真的是一場很遺憾的比賽,參加大賽的國足的球員們,尤其是核心球員們,在比分落後的情況下更需要保持冷靜,實在不該再有如此急躁的心態。可能是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這話聽多了,球員在場上沒有貫徹教練員的戰術,導致了一場沒有希望的完敗發生。

可能當年這場“上頭”的比賽,才是中國拉莫斯沒能留洋的原因!

當時中國拉莫斯25歲,留洋的傳聞此起彼伏。

說個題外話,當時中國拉莫斯25歲,留洋的傳聞此起彼伏。只是歐洲各隊教練都看了這場比賽,又有哪個教練會要一個容易上頭不聽指揮的普通球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