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每個應用程序都有可能是“犯罪現場”,你會驚訝嗎?

如果有人說每天使用的應用程序都是“犯罪現場”,你會是什麼反應?

如果說每個應用程序都有可能是“犯罪現場”,你會驚訝嗎?

這是最近上映的電影《偉大的黑客》的製作者用來形容社交媒體的話,這部電影描述了Facebook近期最大的醜聞之一,當時數百萬的用戶數據被移交到一家名為劍橋分析的公司。該公司基於用戶行為進行分析,以便社交媒體為其提供量身定製的廣告。其中包括德特朗普的2016年總統競選廣告。這部電影可以讓人們瞭解到用戶信息是如何被使用的。

如果說每個應用程序都有可能是“犯罪現場”,你會驚訝嗎?

不僅僅是石油,數據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資產之一。用戶的數據正在被激烈爭奪,正在進行武器化,以便影響甚至操縱用戶的行為。就像是平臺或者數據購買者希望的那樣,用戶根據平臺所提供的信息或者廣告,改變用戶的行為或者影響其判斷。

所以問題是如果社交媒體或者基於用戶使用的平臺是一個犯罪現場,那麼用戶如何得到正義呢?這個地區不一樣,結果也有很大的區別(這個就不細說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討論)。

如果說每個應用程序都有可能是“犯罪現場”,你會驚訝嗎?

在正規的平臺或者正規使用者手裡,數據更像是反應是情緒脈搏的聽診器,平臺算法每時每刻根據你的數字足跡判斷你需要的什麼,從而提供你感興趣的信息和廣告。

而在沒有操守的平臺和流氓軟件裡,這些應用程序的目的在於不斷的調查用戶的每一個動作,並將個人的詳細詳細和位置賣給出價最高的人。筆者曾經瞭解過一個貸款平臺的案例,貸款平臺在網上發佈各種低息高額高通過率的廣告,只為了吸引用戶進行註冊,用戶提交身份證和銀行卡等信息後,在拖至一段時間後再通知其審核不通過。而收集起來的用戶信息則以一天幾塊錢的價格進行出售,販賣給黑產等行業。用戶信息依時效性,交易次數等因素進行價格遞減,直至到幾分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