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月入三四萬的她出國留學,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蛻變的過程

27年前月入三四萬的她出國留學,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蛻變的過程

01

27年前,月入三四萬是什麼概念?別說在當時的中國,這個收入就算是放到當時的美國都可以步入中產階級的行列。

所以,1993年年底楊瀾打算辭掉那份月入三四萬的工作去美國深造時,很多人都覺得她在“犯錯”。

那時候畢業不滿5年的她如果想要出國留學,除了辭掉很多人夢寐以求的那份工作外,還必須要向教育部門繳納一定的罰款、拿到相應的證明,並把檔案掛靠在人才交流中心之後才能拿到護照。

而如果她最後被拒簽了,就等於是完全沒有了後路。經過短暫的思考後,楊瀾還是選擇了辭職。

她離開的理由很直接:“年輕時最重要的資本不是青春、美貌和充沛的精力。是你擁有犯錯的機會,不要為青春留白。如果年輕時不能追隨夢想,去為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一件事冒一次險,哪怕犯一次錯,那青春將是多麼蒼白啊!”

02

在美國留學期間,“辛苦”這個詞可以說是貫穿始終,以至於令楊瀾為自己當初的衝動後悔過好幾次。

讓我們來看看她辛苦留學生涯中的一個小插曲。這樣的小插曲有很多,這裡只舉了一把罷了。

有一次,凌晨兩點鐘的時候,她還在電腦前寫論文。可還沒等她把寫完的論文存入硬盤,電腦卻意外死機。想想第二天早晨9點就要交論文,楊瀾幾乎絕望了。

“那種感覺,挺悽慘的。”夜很靜,紐約的老房子裡甚至可以聽到老鼠在管道里遊竄。

當晚,楊瀾哭得很厲害,“以前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為什麼到美國來啊?”

除了學業上艱苦卓絕的努力,身在異國他鄉的楊瀾還時常要遭遇離開家人朋友的牽腸掛肚。

她說,即使在國內已經工作了4年,也有了一定的積蓄,但在國外打長途電話仍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因此,她基本都是靠寫信維繫著與家裡人的交流,為了不讓信件超重,通常她都要把一張紙的兩面都寫滿。

03

嚴歌苓說,“人往往最能記住那種讓你吃過苦頭的地方”。

楊瀾跟嚴歌苓一樣,她曾在文中寫道:非常感激這段生活,讓我在國際政治、外交、經濟、傳媒等各個領域都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1996年,楊瀾從哥倫比亞大學拿到碩士學位,離開紐約的時候,《紐約時報》財經版在頭條位置上出現了這樣的標題:《27歲的脫口秀主持人將改變中國電視》。

留學期間,楊瀾不僅收穫了學業,也順便收穫了愛情。

1997年1月至7月,她採編的新聞三次上了CBS的晚間黃金時間。其中第一條,就是有名的“2000年那一班”。

楊瀾是該新聞中國部分的製片人,負責中國部分的所有前期製作。從那時開始,製片人吳徵知道了這位智慧、優雅且努力進取的中國女人。

後來,他們在一個朋友家相遇。至此,楊瀾收穫了事業和家庭。

留美歸來十幾年,楊瀾邁向了事業的一個又一個高峰。她的座右銘是《約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名言,“什麼是快樂,只有創造才是快樂,其他都是沒有意義的,漂浮在地上的影子。

回首當年的“犯錯”,她說:“總是要產生一些新的價值,那才是人生的快樂。”

04

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蛻變的過程,我們最好學會以變應變的處世哲學。

不要害怕改變,每一次改變都會為生命注入新鮮的血液。

請為人生設置一個Plan B 或者 Plan C.下定決心改變後,就儘快付出行動,制定一個1年、3年、5年、10年的計劃,一天天朝著目標努力。

即使無法有很大很大的成就,起碼做個“斜槓青年”,掙點外快,不也挺好的嘛。

共勉!一起加油吧!


作者:江燕飛,一個豬寶寶的媽媽,閒暇之餘,喜歡看書寫字,每週三場電影兩本書。關於情感、關於人生、關於電影,不雞血也不狗血,我手寫我心。願歲月悠長,你我無恙。隔日更新一篇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