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去之后,世界会怎样?

疫情过去之后,世界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畅想一下2050年的纽约。

30年之后,大苹果城会变成啥样呢?依然生机盎然,不过城市更加绿色、安静,街上行人不多,相互敬而远之。

疫情过去之后,世界会怎样?


纽约这样的城市,30年后依然会存在,毕竟人们需要有个面对面的场所。不过人们在街上偶遇的时候,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的喜欢近距离接触了。挥手、飞吻可能会取代了如今的握手(甚至日本的那种鞠躬礼也可能会重新成为时尚)。酒吧会变少,但更多的私人俱乐部则会出现(由于俱乐部的审查机制,私人俱乐部可以在面对传染型疾病时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大多数办公楼都将保持气压正压,并设有气闸以防止传染物进入,同时如果有传染病爆发,进入或离开大楼的人员将接受一定的消毒措施,包括把衣服消毒,并接受轻微剂量的紫外线照射以杀菌。

这些消杀措施将会成为强制性的措施,以至于将对人们的穿着产生一定影响。人们将会开始穿上长袍,倒不是有什么宗教原因,而单纯的是因为这些衣服在消毒措施开启的时候容易穿脱。这些长袍还可以在一个对贪腐和特权完全不能容忍的社会当中表现个体的社会阶级和影响里。有钱人也将不得不尽可能表现的不引人注目。

最大的变化很可能来自人们对“价值”的看法。

在一个经受了疫情肆虐的世界,未来的蛛丝马迹往往可以藉由反观历史寻得。历史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节奏:一段时间的稳定、繁荣,紧跟着是下滑、不稳定。当我们正在努力尝试着理解COVID-19疫情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的时候,现在很可能正是我们应该回头看看过去发生的事情,从而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寻找依据的好时候。

疫情过去之后,世界会怎样?


稳定是一切的基础——它能够提供一个滤镜,来帮助我们通过历史,理解未来的轮廓。如果我们能够简单的猜测下未来是否会比现在更稳定或是更不稳定,那我们就能够稍微预测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这是因为,基于历史知识,我们知道过去的人们和社会在不稳定的时代是如何行动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稳定性?

对生态学者来说,稳定的系统主要有持续性和适应性两方面的特点。举例来说,适应性,将能够使得系统从外来的震动当中回复过来。这一属性可以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的崩溃、多次经济危机(包括2008年)、宗教狂热等中窥见一斑。不过,现如今的系统非常依赖全球化,因此是否能够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熬过来,犹未可知。

稳定有着明显的好处。安全感将会激发创新、投资、技术试验,以及社会整体的进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稳定通常也意味着社会试验、文化交融,人们不一定会出于经济需求而常年住在一起,家庭也会彼此分开。

不过,不管是生态学还是人类社会,稳定的系统同样也暗含着不安的种子。在稳定的时节,食物供应量增加,危机消退,人口激增。在一个淡水资源、耕地资源有限的世界里,系统容错的误差范围也会随着任何能够促进人口数量增长的有利条件而变得越来越小——例如,良好的气候。到那时,诸如仇外情绪或是民族主义的情绪开始出现,例如人们由于干旱或政治不安而去其他地方寻求庇护,但却发现所追求的这些安全资源早已被侵占了。

疫情会使得原本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旋转着掉进旋涡里。其他类似的情况还包括气候变化、高涨的宗教极端情绪、贫富差距、移民潮、市场动荡,以及饮用水的供需失衡等。自千禧年以来,上述的这些因素都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世界的稳定性,而这些因素彼此之间的交融将会加速社会不稳定。

“黑暗时代”是过去形容充满不稳定性的时代的词汇,这一带有浓厚的禁忌色彩词汇的单词提醒着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直线进展的。尽管在不稳定的时代中并非所有事情都是消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价值将会和如今非常的不同。

在稳定的时代中,人们往往会向外发展,而反之则不然。在不稳定的时代中,人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保险措施。他们会将重心转移至家庭,与社区的关系也将更加紧密,同时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社会联系限制了个人获得巨额财富的可能性。专家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新一股的仇外情绪也将会生成。

疫情过去之后,世界会怎样?


而随着经济乏力,创新也将越来越少。宗教则不然,人们开始投向宗教以追逐答案。同时,传统宗教也会渐渐的受到新兴的“救世主”似的宗教影响。帮派依然会存在,甚至还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这些真的会发生吗?历史上,确实已经发生了多次。考虑到新冠病毒带来的影响,现如今人们已经可以窥见一丝苗头了。不过,我们也不必只看悲伤的一面。通过通力合作,人类一定能够熬过此次疫情。


文章内容基于知识共享协议编译。文中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免版权网站,已保留原图地址。

文中任何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