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走多遠,取決於於你與誰同行。

前兩天四合院的頭條是《我什麼都不缺,但就是不快樂。》,講的是今年27歲的董荔佳,畢業於臺灣世新大學傳播學。一直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讓荔佳養成了傲慢、任性、習慣於不勞而獲的性格。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看似非常幸福的生活卻變得迷茫,找不到任何使自己快樂的事情,“我什麼都不缺,但就是不快樂”。

董荔佳想逃離父母、尋找一份新奇的刺激,所以決定去臺灣讀書。無論是在臺灣讀書這幾年,還是畢業後工作後的兩年,她沒有停止尋找快樂的腳步,她不斷探索、嘗試,她不怕吃苦,但沒有明確的目標,卻一直沒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後來,董荔佳來到了第二家公司,因工作的關係,在四合院接觸了中華文化。

接觸聖賢文化3個月的時間,董荔佳發現,曾經以為混亂無序的世界原來這麼井然有序;小小的念頭也可以有巨大的能量。在反省的過程中,每扒掉一層盔甲,她就看到一個醜陋而真實的自己。

荔佳發現,自己是一個如此傲慢且自以為是的人,自己的手總是指向別人。通過反省,她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母親為這個家付出的一切,也看到了自己那顆無比自私的心。自以為與父母對抗是在懲罰他們,但事實上,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規律在發揮作用,她的怨念全部返還給了自己。所以,她才如此迷茫不快樂!

在不斷反省的過程中,荔佳始終沒有忘記尋找那個困擾自己已久的問題答案,一直都沒有進展。直到有一天,四合院老師在解讀聖賢文化的時候提出“愛出者愛返”,“反者,道之動”,“行為作用與反作用是人生最大真理”,告訴她:心中沒有能量時,就該走出去利益他人。“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聖賢的一聲聲呼喚,喚醒了荔佳塵封已久的夢想:唯有心懷天下,無我利他的付出,才是走向光明大道的唯一路徑。荔佳決心在這條新長征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其實董荔佳只是數不清的年輕人的一個縮影。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普遍現象,我個人認為有二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父母對教育孩子有誤區:不能輸在起跑線;錢多、事少、離家近;孩子是未來,孩子是中心。因為父母的不明,“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引導孩子正確的成長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不能輸在起跑線,但更不能跑錯跑道。最糟糕的父母讓孩子從小就變得自私自利,最值得受人尊敬的父母是讓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把自己生命中經驗乃至教訓變成點點滴滴資糧,來滋養孩子的心靈,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讓孩子可以朝向頂天立地的方向。

第二是孩子沒有立志:“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在風起雲湧、催人奮進的偉大時代,人人擁有無比廣闊的發展空間。當孩子沒有人生宏大的願望時,就會尋找短暫的快樂。再加上父母沒有正確的引導,也讓孩子缺乏前進的動力。沒有鴻鵠之志,沒有養得此“心”不動,肯定會隨波逐流,蹉跎歲月,再回首時可能會遺憾終身。

中華文化是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文化,父母與孩子的問題表面上看來是兩個問題,實際是一個問題。孩子是父母的複印品,父母是原件。原件有問題,卻去埋怨複印品是沒有道理的。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對孩子的教育分為4個層次:言傳、身教、境教、心教。無論哪一種方法,都是要求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如何成為孩子的榜樣,最好的辦法就是:唯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父母要與孩子一起學習中華文化,明白和體證人生的兩大真相:心中有無盡寶藏和行為作用與反作用。建設自己,成就他人,利益社會,從而擁有幸福自在乃至圓滿覺悟的人生。

你能走多遠,取決於你與誰同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高人”指點。聖賢就是我們心中的“高人”,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追隨領袖,參與到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中;還有機會牽手聖賢,走向光明。追隨領袖、牽手聖賢,朝向光明,一路向東!

遠東電纜沈忠明(累計2200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