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都不能獲得晉升,你陷入職場“能力陷阱”而不自知

熟悉的領域、得心應手的工作恰是扼殺我們職場前途的隱形危機

今天本哈要講的是職場“陷阱”三部曲之一的“能力陷阱”,按照本哈的風格,喜歡從一個實例故事引發主題的思考。

5年都不能獲得晉升,你陷入職場“能力陷阱”而不自知

1、優秀的阿梅為什麼晉升失敗了?

故事的主角阿梅,今年三十。這是一個奇妙的年齡,像是分水嶺,只有到了這個年齡的人才能明白那種心理的微妙變化,無論男人或者女人。

阿梅是某建材公司西南片區業務部的高級銷售顧問,入職六年,已連續五年蟬聯西南片區業績年度第一。

她曾經是公司的王牌殺手鐧,也是同行競爭者的眼中釘。一年前東北分公司成立,分公司經理申請調用阿梅進入他的東北軍,總公司都批了,卻被西南片區的客戶聯名阻攔。

“我們只認阿梅,要是阿梅走了,明年的合作就不一定了。”客戶的“非她不娶”宣言,讓總公司打消了調她去東北開拓的念頭。

這件事情對於阿梅來說是個小插曲,可是營銷總部的劉總卻對阿梅萌生了好奇之心,特意飛成都拜訪了那些客戶。

5年都不能獲得晉升,你陷入職場“能力陷阱”而不自知

“阿梅細緻地令人髮指,我代理貴公司7個品類106種產品,任何時候諮詢阿梅任何一種產品的相關問題,她不帶一絲猶豫都能給我解說得清清楚楚。

而且還對於市場同類競爭產品的優劣勢瞭如指掌,總是無償熱心給予我們相對應的銷售建議,我做這一行也有十幾年了,從來沒有遇到過她這麼好的廠家銷售代表。”

“阿梅啊,怎麼說呢,這位姑娘正直、勤奮,能很好地平衡好廠家和我們經銷商的利益,對於廠家市場政策的宣導非常有耐心。

之前我的銷售團隊經歷過一次動盪,人員青黃不接,市場操作一度陷入混亂。

是阿梅抽出自己所有的私人時間,紮在我這邊對我的業務員進行細緻的產品培訓和政策宣導。我代理四個大廠家的產品,只有貴公司的業務人員這麼做,讓我在最短的時間內緩過勁來,度過那次團隊的動盪。”

“阿梅,比我老婆還讓我感覺溫暖,哈哈。開個玩笑,她像我生活秘書一樣,公事就不用細說了,讓我感動的是她竟然瞭解我各種喜好,和她相處經常忘了兩個人是甲方和乙方的關係,常常覺得我們是知心朋友。

有一次我忘了和老婆的十週年紀念日,竟然是她及時地提醒我,而且在得知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及時為我打理了一切,避免了一次家庭的狂風暴雨。”

劉總帶著這樣的調查信息滿意地走了,沒多久就把阿梅從一線業務晉升為省區主管,手裡管轄六個業務員。

阿梅很高興,因為這是業務崗轉管理崗的必經之路,自己已經成功地邁出了這一步。

原本以為她的人生要開始走向巔峰,可是好景不長,才半年時間,就讓公司對於這次的晉升產生了反思。

阿梅負責的省區團隊,依靠她出色的業務能力,整體業績沒有下降多少,但是六個業務員在半年時間內離職了五個,整個團隊裡只剩下一個熟練的業務員和五個生瓜蛋子。

劉總基於一番調查瞭解後,懊惱不已。

阿梅沒變,還是那個阿梅。省區裡的客戶也一樣是對她讚賞有加。

她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其他人做的事情她都覺得不放心,不如自己做得好。她要親自拜訪每一個客戶,無論是客勤維護還是客戶開拓,她依然是出色的業務員阿梅。

可問題就在於她應該變,卻沒有變。

5年都不能獲得晉升,你陷入職場“能力陷阱”而不自知

2、阿梅現象引發的思考

(1)誰都知道要滿足客戶需求,卻忘了職位需求。

業務崗位時,一個人的能量體現在業務拓展上。而進而肩負了管理崗位時,她

的主要能量應該體現在對於員工驅動力的打造上。

更多的精力應該放在:

團隊裡員工業務能力如何提升。

針對性地為員工解決業務拓展難題。

激勵政策怎麼定,如何實施。

員工間的工作情感如何建設。

…………

阿梅太過優秀的業務能力,讓她習慣了業務員時的思維,對於新的崗位需要面對新的改變有一種迴避的心態。

這就是職場裡常見的駕輕就熟的“舒適圈陷阱”,國外的管理學學者稱之為“能力陷阱。”

5年都不能獲得晉升,你陷入職場“能力陷阱”而不自知

(2)那是不是鼓勵所有人都要跨出舒適圈?

日本早稻田大學客座教授,微軟日本區前總經理毛成真跟年輕人的建議更加偏向於留在舒適區,強化自身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可是現在的職場競爭、社會競爭,又有什麼門檻能夠保護你不可替代的價值?

有多少企業沒有死在直接競爭對手的手裡,反而是死在了跨界企業的手裡。

康師傅曾經也預設推演過,以為某一天打敗它的是“統一”“今麥郎”“日清”“白象”,當它跪倒地上,抬眼看到的卻是素未謀面的“美團”和“餓了嗎”這兩個往日無怨、近日無仇的年輕人時,顫顫巍巍問道:“為什麼?”。

“美團”和“餓了嗎”也很無奈,聳了聳肩回道:“我也沒想到。”

所以日本毛成真教授的觀點本哈不是很認同,因為其不具有普遍性的價值,只適用在非常狹小的特殊領域裡,比如一些進入門檻非常高的特殊職業。

毛教授的觀點可能跟日本的傳統職業文化有關,在互聯網時代,領域的界限被重新定義,極少有人能說自己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再舉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例子:讓口香糖銷量下降的不是同類產品的出現,而是移動智能設備的迅速普及,讓消費者有了更多打發時間的方式,從而大大減少了口香糖的消費場景,導致其銷量下滑。

那這麼說的話,是不是所有人都應該跨出自己的舒適圈?

本哈有兩個觀點極其矛盾。

第一種觀點,不是鼓勵所有人都跨出舒適圈。

看自己的職業規劃,有些人不斷強化自己擅長的事情,把自己定位在某些領域裡,一步步做到極致,那也是一種策略性的規劃。

本哈這篇文章是為了讓大家對於“舒適圈陷阱”有些認識,起提醒的功用,最終讀者根據自己的方向和規劃有個更加清晰的思考。

第二種觀點,鼓勵大多數人跨出自己的舒適圈。

舒適圈某種意義就是人的“惰性”,是限制和制約自身發展的內在阻力,大多數人不知不覺中就被自己的這種惰性給打倒。

之前聽到過一句話“你並不是在努力,你只是在重複勞動!

”,這句話就是對於停留在舒適圈的最好詮釋。

我們應該跳出重複勞動的陷阱,保持創造力。

5年都不能獲得晉升,你陷入職場“能力陷阱”而不自知

(3)如何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① 保持學習狀態,不斷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是快速提升自我綜合素質的方式。

除了理論的學習外,工作和生活裡更應該注重那些平時自己沒有做過或者不擅長做的事情。

情境1:公司內部的一次活動,上司或者公司領導對你說:“某某,這次活動你來主持吧。”你平常沉默內向,並不善於做這種事情。

如果基於“舒適”的角度考慮,你肯定會直接拒絕說:“領導,我不會說話,做不了這個。”

這樣自己就不需要緊張,不需要面對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不需要去快速學習應對。

可是如果你勇於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挑戰,無論這次是不是做好了,對於自己來說一定是在短時間內快速地得到提升,彌補了自己原本不擅長的領域,對於自己長遠的成長來說,該有多少難以預料的好處?

同時也讓領導和同事看到你更多面的能力和素質,這在於未來的職場競爭中,也許就種下了勝出的契機。

5年都不能獲得晉升,你陷入職場“能力陷阱”而不自知

② 跨出舒適圈,不是讓你離開你擅長的區域,而是擴大自己舒適圈,讓自己可以在更大的平臺裡舒適。

跨出舒適圈不是意味著出圈,而是不斷在擴大自己的舒適圈。作為職場裡的年輕個人,保持旺盛求知上進的狀態,每一次的跨圈,其實都是在擴圈。

原本不熟悉,不舒適的圈子,在自己不斷的努力下,變成了自己的“舒適圈”,說句不恰當的話,若是你的“舒適圈”擴大到整個地球,那你就是地球的王者。

情景2:大學畢業後,進入到一家公司。這是從一個學生的身份,轉變成職場白領的身份。

從一個學生的圈,跳到了職場的圈。作為新人,不懂得職場規則,心理和生理上都很不適應,還沒有完成從“學生思維”轉變成“職場思維”。

難道這個時候會有人說,我不想誇圈,想一輩子當個學生?

曾經一度考研之風盛行,有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受到這種想法的影響,想要暫時躲避身份轉變的“跨圈”。

5年都不能獲得晉升,你陷入職場“能力陷阱”而不自知

③ 舒適圈不是盲目跳,是目的性非常強的規劃、定製化:找到自己獨特的、最自然的行為方式。

學海無崖,沒有目的性的學習就是浪費時間。

所以跨圈也是一樣,因為每一次的跨圈都是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開疆擴土,咱可不能幹這種傻事。

明確的規劃,就是尋找職場的自我。

在這一點上,思考三個問題:

你能!

你想要!

你該怎麼做!

你能,是對當前的自我認知。

你想要,是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你該怎麼做,是基於自我認知後,明確自我發展方向後的職業規劃。

今天本哈在這裡闡述自己對於職場“陷阱三部曲”之一 “能力陷阱”的觀點,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下一篇我想抽時間寫一些職場“陷阱三部曲”之二的“關係陷阱”,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