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復興,我之責任(1000字)

民族復興,我之責任

在爬滿甲骨文的鐘鼎之上,讀祖國童年的靈性;在佈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之上,讀祖國壯年的成熟……

我想說又不願說,我也曾看到祖國的孱弱,在圓明園燒焦的廢墟之上,我看祖國是一灘血;在鄧世昌勇猛的“致遠艦”上,我看祖國是一團火。但我的祖國沒有沉沒,在亞細亞的東部,用寬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將炎黃子孫攬於懷中,用茅草和土磚修復殘缺的歲月,用野菜和稀粥餵養飢餓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裡開始規劃治國方略,毛澤東,在貧瘠的土地上,支撐民族的血肉與骨骼;鄧小平,把飽經滄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災多難的祖國,從世紀的風雨中走過!

遙想到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先生“少年強則國強”的《少年中國說》,想起周恩來總理振聾發聵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作為青年人,我們在人生最美好的階段,理應把飽滿的熱情、清醒的頭腦投入到對知識的探索、學習和積累中,而不能荒廢大好青春、浪費光陰。青年人的素質,關係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如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是創新能力的競爭。一個民族如果不能創新,只是步人後塵,勢必受制於人。同時,知識的積累無止盡,必須學而不倦、與時俱進,“業精於勤,荒於嬉”,要

知道“不進則退”,如果停止了學習、固步自封,必將落後他人於千里之外,最終被這個社會淘汰。 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黨的接班人,青年人必須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有正確的理念信仰、堅定的政治方向,要忠於黨的事業,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始終保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緊密地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自覺奉獻,帶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帶頭實踐基本道德規範,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踴躍投身精神文明創建,熱情關愛他人,熱心服務社會。 少年強則國強,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談到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我們不能不認真地回顧一下歷史,看看歷史上的一代代先人如何自覺地肩負起民族的重任。歷史清晰地記載著: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幾十位青年學生作為廣大民眾中覺醒的第一批人,是他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使歷史的車輪驟然駛進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時期。在此之後,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其平均年齡只有28歲,最年輕的僅19歲,他們中許多人都成了爾後中國革命的中堅。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大批年輕人在黨的召喚下到蘇聯學習,用所學知識投入百廢待興的祖國建設。由此看出,年輕人往往都站在歷史發展的風口浪尖,他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動力。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