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建立“545”制度體系 織密殘疾兒童救助保障網

中新網銀川4月23日電(於晶)4月23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殘疾人聯合會獲悉,為進一步落實《關於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寧夏殘聯創新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545”制度體系,進一步織密殘疾兒童康復救助保障網,為實現“發現一例、康復救助一例”目標保駕護航。

“545”制度體系將殘聯、教育、民政等8個部門納入責任範圍,明確殘疾兒童救助從篩查發現到康復救助工作流程,要按照篩查隨報、先救助後審核、實名檔案管理、項目執行報告和定期召開聯席會議5項制度執行,在殘疾兒童救助工作中要注重完善部門協作、醫康結合、醫保銜接和質量評估4項機制,在工作保障中要強化人員能力建設、救助措施、資金管理、責任追究和社會宣傳4項措施。

從具體內容上看,“545”制度體系不僅細化規範了殘疾兒童康復救助流程、相關部門職責、資金預撥管理、工作措施等方面的內容,而且對山區沒有條件集中訓練、持居住證、兒童福利機構內的殘疾兒童的康復救助等也作了明確安排,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從工作要求上看,“545”制度體系在殘疾兒童篩查報告、康復救助、資金保障、監督考核等方面按照相關部門主責主業逐一進行了責任劃分,明確了工作標準,提出完善醫康結合、建立醫療機構及兒童保健機構與專業康復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雙向轉接機制等意見,具有較強的指導性。

從目的意義上看,“545”制度體系著眼實現“發現一例、康復救助一例”的目標,以殘疾兒童康復救助現狀為依據,將具體措施貫穿始終,為不斷提升服務效能與質量,更好開展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545”制度體系的建立,對解決近年來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和突出問題提供了明確的解決方案,有效打通了轉診、審核、資金等方面存在的工作堵點,對於形成多部門協同配合、上下聯動、全社會通力實施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局面,進一步改善寧夏殘疾兒童康復狀況,促進殘疾兒童全面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