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大媽被媳婦鎖在門外,只能獨自租房,哭訴“別把錢都給兒子”

“養兒防老”一直是中國以來的傳統,老一輩辛辛苦苦掙來的錢養育子女,希望子女不被受苦,有出息,也希望自己老了之後有所依靠,再說到金錢的利益,很多人也因為金錢而導致家庭破碎。

在以前的年代,老一輩的家長就認為把自己的存款都留給自己的子女,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子女沒有太大的壓力,以後養老的負擔也不會很大。

70歲老大媽被媳婦鎖在門外,只能獨自租房,哭訴“別把所有錢都給兒子”

70歲的覃奶奶以前是在單位上班的,一直以來都非常的節儉,不捨得吃不捨得穿,把所有的錢都存了起來,兒子大學時老伴生病去世了,而覃奶奶兒子大學畢業後談了個女朋友,女方家長要求要買房子,覃奶奶就把自己住的單位房賣了,加上自己這些年的積蓄,給兒子買了一套帶電梯的大房子。

賣了房子的覃奶奶只能去兒子家裡住,開始還好,慢慢的奶奶老了,媳婦開始嫌她髒,兒子平時上班忙,也沒空理自己,而且兒子就是一個妻管嚴。演變到後面,媳婦有時候故意反鎖不讓覃奶奶進門,沒辦法覃奶奶只好用自己的退休金租房子住,覃奶奶經常和別人哭訴:別把所有的錢給兒子。

70歲大媽被媳婦鎖在門外,只能獨自租房,哭訴“別把錢都給兒子”

究竟存款該不該全部孩子呢?存款給子女的父母究竟是怎樣的?

1、可以和自己的子女一塊生活

把存款全部給子女了,那麼子女就要負擔起老人的一切生活起居,也就是可以和自己的子女一塊生活,不會孤獨,經常見到自己的子女心裡也會放心。

70歲大媽被媳婦鎖在門外,只能獨自租房,哭訴“別把錢都給兒子”

2、沒有安全感,容易遭嫌棄

都說兒媳婦和婆婆的矛盾是最深的,兒子結婚,很多女孩都不想和公婆住一起,畢竟兩個人一起的同居生活自由,當父母把全部存款給了兒子,那老人就會和自己的兒子兒媳一起居住,小兩口就少了自由,久而久之,就會容易被嫌棄,讓老人缺失安全感,剛開始的時候或許會很好,但是久了就會容易發生改變了。

3、讓孩子容易缺少自立

很多老人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最後都嫁給了自己的孩子,這樣會容易讓孩子缺少自立,就會靠著父母給自己的錢來養活自己,養活家庭,這樣的老人反而享不到孩子的福,反而還會讓自己的孩子更加失去自立,老人的後半輩子還會更加的辛苦。

李奶奶之前是做買賣生意的,因為常年不在孩子的身邊,缺少對孩子的陪伴,和孩子的感情就不是很好,也不好表達對孩子的感情,

李奶奶的概念裡認為孩子不應該擁有自己的存款,要靠自己的雙手去打拼因此,自己的存款全部用來養老了。

70歲大媽被媳婦鎖在門外,只能獨自租房,哭訴“別把錢都給兒子”

把錢都自己留,一分都不給孩子的老人晚年會如何呢?

1、和孩子關係平緩,不冷不熱

老人用自己的存款來留給自己養老,而孩子卻不能享用一分,就

會容易遭來旁人的議論,認為老人自私自利,不近人情,和孩子的關係也是不冷不熱。

2、生活容易感到孤獨

老人用自己的存款來養老既不會看孩子的臉色,也可以滿足自己物質生活要求,但這樣的老人往往是最孤獨的,可以享受物質的美好,卻不能享受子女給自己的愛,內心就會容易空虛。

70歲大媽被媳婦鎖在門外,只能獨自租房,哭訴“別把錢都給兒子”

3、孩子的關心少,容易被騙

因為孩子都會為自己的生活打拼,為自己的家庭努力,就會缺少對自己父母的關心,心裡就會想著自己的父母有錢養老,問題應該不會很大,少了贍養父母的壓力,對父母的健康也很少不管不問。

對父母的防騙問題也很少過問,因此很多老人就會很容易被騙。

張奶奶年輕時也是在一家企業單位上班的,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也對孩子表示過以後自己老了不會把自己的全部存款給予孩子,也不會讓孩子的壓力過大,她只會花在需要花費的地方,因此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孩子不但關心老人,還反而經常給她生活費。

聰明老人會把自己的錢這樣分配,晚年更幸福

聰明老人會把錢分為三份,一份給存著以備不時之需(比如生病)一份日常生活使用,一份可以支援孩子。

聰明的老人把錢這樣分配,對孩子對自己都大有好處,晚年會更幸福

1、孩子的上進心強

這樣的老人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明白金錢的來自不易,每個人掙錢都很辛苦,讓孩子明白老人掙錢雖然是為了你,但不全是為了你,所以,就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形象,容易影響孩子,讓孩子的上進心更強。

2、老人物質和內心的孤獨得到滿足

聰明的老人從不會擔憂自己孩子長大後會是怎樣的,老人既考慮了自己以後的生活,也想到了怎麼才能填滿內心的孤獨,給自己一點足夠的養老資金,也給予孩子一些需要用到的資金,自己老了既可以滿足自己的物質要求,孩子還會經常陪伴在身邊。

70歲大媽被媳婦鎖在門外,只能獨自租房,哭訴“別把錢都給兒子”

寫在最後:

金錢可以帶給老人安全感,所以老人家的錢要更合理的分配,晚年才可以更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