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發現之謎:為何3000年後,它們才重見天日?

1900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庚子年。面對內憂外患,清廷自顧不暇,難以救民於水火。

但在此時,仍有逆行的勇士振臂高呼,為國而戰。這其中有一位年過半百的文弱書生——國子監祭酒王懿榮

庚子國難時,王懿榮奉命組織京師團練,直到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他還派團勇巷戰,拒不投降。那時,慈禧太后早已帶上光緒帝,打著“巡幸山西”的旗號出城逃竄了。

甲骨文發現之謎:為何3000年後,它們才重見天日?

▲王懿榮(1845-1900)。

此前,王懿榮曾有無數次機會出逃。

當洋人與義和團在天津鏖戰時,王懿榮的兒子就為他寄來家書,請父母趁早離開京城。但王懿榮決意留守北京,只是命人開挖家中花園深井,供家人暫時避難。

北京城外,八國聯軍所到之處縱火焚掠,生靈塗炭;義和團排外行動愈發瘋狂,他們焚鐵路、毀電線,認為這些都是洋人帶來的禍害,逃亡民眾如帶有洋貨,也會被他們盡數扣留,甚至有性命之憂。

整個國家已經亂套了。

王懿榮在保國無望的絕境中,堅守到了最後一刻。北京失守後,他寫下遺言:“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於止知其所止,此為近之。”隨後,與夫人、兒媳投井自盡,壯烈殉國。

國難當頭之時,從來不缺誓死報國的錚錚鐵骨。王懿榮的死,卻充滿了一種悲劇的宿命感,在殉節的前一年,他剛為一門即將震撼世界的中國古文字學敲開了大門的一絲縫隙。

王懿榮的另一個身份,是甲骨文的發現者。我們不知,在他即將走到生命盡頭時,是否曾捧著那苦心珍藏、蘊藏無限秘密的甲骨仰天長嘆。

甲骨文發現之謎:為何3000年後,它們才重見天日?

▲甲骨文,最早的具有完整體系的中國文字 圖源/圖蟲·創意

1

庚子國難的兩年前,王懿榮生了場病,他到北京一家藥店找大夫抓中藥,其中有味藥叫“龍骨”。所謂龍骨,聽起來高大上,其實就是有些年代的龜甲與獸骨。眼前這批龍骨,是河南農民不知從何處挖得後賣給商販的,最終輾轉成了王懿榮治病的藥材。

要是一般人,回家就把藥煎了,瞧都不多瞧一眼。可王懿榮酷愛收藏,是一位金石學家,在北京古玩圈小有名氣,就連這做中藥的龍骨,他都有興趣把玩一番。正是這個不經意的舉動,引爆了一個驚天秘密。

王懿榮將龍骨捧在手心仔細審視,忽然發現,這上面似乎刻有一種規律的符號。常年研究金文的他敏銳地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文字,而且比篆文還要古老得多。

他有病都不好好吃藥,趕緊四處收購這種甲骨,進行搶救性收藏。起初,藥店都以為王懿榮只是想買藥,就照著原價論斤賣,把龍骨賣給他。後來,他尋找有字龍骨的消息不脛而走,商人紛紛坐地起價,龍骨價格一度漲到每字銀二兩。

僅僅過了一年,王懿榮就從山東濰縣(今濰坊)一位叫範維卿的古董商人手中購得了大批甲骨。那時候,人們還不知道甲骨上這些神秘符號代表什麼,外界也不知道,這些甲骨都來自同一個地方,河南安陽。當地的老百姓在小屯村一帶挖出這些龜甲、獸骨,往往將其放在水中浸泡數日乃至月餘,洗淨泥土後當作普通的龍骨賣給商販,誰也沒有注意到甲骨上的文字。

隨著收購的甲骨日漸增多,王懿榮喜不自勝,他將好消息告訴好友劉鶚等京城古玩圈大佬,還與上門拜訪的朋友約定:“你給我多蒐集些銅器上的銘文拓片。等我病好後,我要仔細研究,對照一下,有何相似,有何不同……”

這成了永遠無法兌現的承諾。第二年,“甲骨文發現第一人”王懿榮死於庚子國難。

甲骨文發現之謎:為何3000年後,它們才重見天日?

▲甲骨文中的“虎”字(左)與“鳥”字(右)。


2

王懿榮殉國後,其收藏為另一位古玩愛好者劉鶚所得,後者繼續從多方購得甲骨,生前收藏多達5000餘片。他還繼承了王懿榮的遺志,嘗試對甲骨文進行考釋,寫成“說龜”數則。

儘管後來的學者發現,劉鶚考釋甲骨文多有紕漏,但好歹人家開了個好頭,在沒有前人經驗的情況下,考釋了40餘個甲骨文。這該多難啊,就像網上一個段子,你知道歷史上第一次見面的中國人與外國人是怎麼交流的嗎?

1903年,劉鶚的著作《鐵雲藏龜》刊行,這是歷史上最早的甲骨文圖錄,甲骨學研究由此拉開序幕。遺憾的是,劉鶚對甲骨文的研究因一場飛來橫禍戛然而止。

甲骨文發現之謎:為何3000年後,它們才重見天日?

▲這些甲骨文的字義,你能猜對嗎?

作為中國近代文化界的一位大咖,劉鶚更為人熟知的一部作品,應該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老殘遊記》。這部小說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辛辣地諷刺了晚清以來現實的黑暗,也就是說,劉鶚含沙射影,把清朝官場罵了個遍。

這麼硬氣的文人,遲早要攤上事的。

庚子國難中,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劉鶚多行善事,曾從俄國侵略者佔領的糧倉購買大米,以平常物價賣給飢餓的老百姓,還帶頭組織人們掩埋城中的無主屍體。當素有交情的官員、商人請他想辦法送他們出城時,劉鶚又親自到軍營與美軍協商,請求放官商出京。

當了N次好人後,1908年,劉鶚卻遭受朝中重臣“挾私誣陷”,被清算八年前的舊賬,安上“賣國賊”“私買國庫糧食”的罪名,流放新疆。次年,他帶著未完成的事業,在烏魯木齊患腦溢血病逝。

初露真容的甲骨文,彷彿像是被“詛咒”一樣,最初接觸它的兩位學者都遭遇了厄運。但在劉鶚不幸去世後,中國學者對甲骨文的研究已如雨後春筍般迸發著勃勃生機。

甲骨文發現之謎:為何3000年後,它們才重見天日?

▲劉鶚與《鐵雲藏龜》。

3

在劉鶚之後,被章太炎譽為“三百年絕等雙”的大儒

孫怡讓,也對甲骨文進行了考釋,寫了本《契文舉例》,釋讀了大約數百個甲骨文。不過,他的副業是搞革命,先後支持過維新派和革命黨,這本書直到他去世多年後才出版。

清朝遺老羅振玉,也是甲骨文的忠實粉絲,編著了《殷墟書契前編》,且調查清楚甲骨的出土地點在安陽小屯一帶,確定了其為商代文字。

甲骨文發現之謎:為何3000年後,它們才重見天日?

▲羅振玉(1866-1940)。

至此,甲骨文才成為一種學術研究類別,其來歷也漸漸浮出水面:這一迄今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系統文字,距今已有3000年。商周時迷信占卜,通過甲骨上的兆象來做出吉凶判斷,卜官再依據兆象,將“卜辭”( 即占卜人姓名,占卜所問之事及占卜日期、結果等)刻在龜甲、獸骨之上。

這些占卜文字,就是甲骨文。

殷商時,商王迷信,幾乎到了每事必卜的地步,上至天氣預報,下至娶妻生子,再到自己能不能再活五百年,都要問問老天的意思。

《周禮》等古籍記載了商周龜卜的過程。據記載,卜官先是在選取易於鑿刻的上等龜甲後,以牲血塗於活龜上,殺龜取下腹、背甲片。龜,在古代被奉為四靈之一,在古人心中具有神聖性,象徵長壽。可再怎麼長壽,也經不起這麼折騰。

卜官取下龜甲後進行處理,先要在背面鑽鑿一下,這是為了讓龜甲正面更容易出現裂紋,也就是所謂的兆象。之後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灼龜”。將龜甲放於炭火上燒熾,直到受熱在正面產生裂痕,占卜人最渴望的兆紋也就顯現了,卜官以此判吉斷兇,再將卜辭內容記上。“卜筮不過三”,同一件事的占卜次數不能超過三次。

整個過程充滿了儀式感。

正是這個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讓3000多年後的人們循著古人足跡,開始探索中國文字的起源,也將中國古代的信史往前推到了商代。

甲骨文發現之謎:為何3000年後,它們才重見天日?

▲刻辭獸骨,上面可見灼後的卜兆。

4

有人就納悶了,為什麼這3000年中,沒有人發現甲骨文呢?

考古學家李濟認為,安陽殷墟周邊的隋墓中已有甲骨碎片,說明晚商文化層在隋代就已經出露地表,只是隋代學者沒有“發現”甲骨文,這些甲骨就被工人摻入隋墓回填土中。他們沒有一個人像王懿榮一樣,偶然發現甲骨上的神秘文字,也受限於時代的影響,讓這一古老文字被掩蓋了3000多年,直到近代才得以重見天日。

李濟先生說:“知識的進步是循序漸進的。19世紀末甲骨文的發現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學者們不斷努力的結果。”

對甲骨文的質疑由來已久。清末民國,甲骨文研究風行一時,頻頻火出圈,當時就有人提出質疑,認為這一文字是偽造的。

近代的另一位大師

章太炎,率先對甲骨文研究者發難。他言之鑿鑿,說甲骨文不過是“欺世豫賈之徒”偽作,就是古董商造出來忽悠人的。章太炎之所以看不上甲骨文,有人說是出於對甲骨文大家羅振玉的鄙夷。羅振玉是前清遺老,章太炎是反清鬥士,二人當然互相不對付。

羅振玉的姻親王國維,就用他開創的“二重證據法”,證明了甲骨文的真實性與實用價值,狠狠打了質疑者的臉。

歷史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記憶,但隨著年代越來越久遠,真相往往會被扭曲,史籍中的記載也就失去了本來面貌。所謂“二重證據法”,即用“地下之新材料”(考古發現的文物)與“紙上之材料”(古籍)相結合來考證歷史,補正史籍中的記載。

甲骨文是殷人祭祀時的占卜記錄,屬於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比如甲骨中就有歷代商王的名號,於是王國維用這些記載,糾正了《史記·殷本紀》中先王、先公的位次,顛覆了自古以來對商代帝王世系的瞭解。從商湯到帝辛,這麼多個商王,誰是誰兒子,全被王國維捋順了。

王國維(號觀堂)與羅振玉(號雪堂)都以清朝遺老自居,他們長期合作,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被稱為“羅王之學”,二人又與後來的董作賓(字彥堂)、郭沫若(字鼎堂)並稱為“甲骨四堂”

對甲骨文的研究,是王國維畢生最高的成就之一,甚至就連他的死,一說也與甲骨文有幾分關係。

甲骨文發現之謎:為何3000年後,它們才重見天日?

▲王國維(1877-1927)。

5

1927年,北伐軍正在向北京挺近,平時一向平靜的王國維顯得有些憂憤。

6月2日上午,當時任教於清華大學的王國維,在辦公室吸完最後一支菸,僱了一輛車來到頤和園,在昆明湖邊坐了許久,之後縱身一躍,自沉於湖中,不幸身亡。清華的師生趕到時,王國維的遺體已被打撈上岸,用席子裹著,放在湖邊的亭子下。

王國維的死訊,讓世人震驚。人們在他的口袋中發現了一封遺書,其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

正是由於這封神秘的遺書,自王國維逝世後,其自殺的原因引來諸多猜測:有人說他是前清遺老,深受儒家道德觀念影響,自殺是為清朝殉節,盡遺臣之忠;有人說他與多年好友羅振玉絕交,心痛不已,自尋短見;還有人說他是懼怕北伐軍入京後,自己會遭遇不測。

甲骨文發現之謎:為何3000年後,它們才重見天日?

▲王國維與羅振玉。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揭示這件事的內幕,提出了另一種可能:王國維是被老朋友羅振玉追債逼死的。

溥儀說,羅振玉對王國維有恩,資助過他不少錢。王國維這個老實人總是覺得欠對方的人情債,處處都聽羅振玉的吩咐。王國維為了報答這份恩情,最初幾部著作都以羅振玉的名字付梓問世,相當於羅振玉竊取了王國維的部分甲骨文研究成果。

後來,王國維做了清華教授,羅振玉還跟他追當年的債,又窮又要面子的王國維就跳進昆明湖自盡了,就連其殉清的傳聞,也是羅振玉做的文章。王國維之死至今眾說紛紜,溥儀的說法當然也只是一家之言。

無論如何,這位探索3000年前古文字奧秘、一生都在追尋真理的國學大師,以這樣的方式離開人世,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王國維的女兒王東明說:“父親一生是個悲觀的文人,他的死亦如他的詩,有著孤寂之愴美——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6

在甲骨文被發現的最初30年間,學者尋尋覓覓、上下求索,有人竭力奔走,有人遭遇不幸,他們都將一生奉獻給了3000年的歷史文脈。

1928年,國民政府的最高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成立,其下屬的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以保護、研究甲骨文為目的,委派中山大學副教授、34歲的

董作賓前往河南安陽進行調查,籌劃進行現代考古發掘。

甲骨文發現之謎:為何3000年後,它們才重見天日?

▲董作賓(右)與學生嚴一萍。

甲骨文研究終於回到了故事最初的起點——安陽殷墟

時至今日,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掘與研究,安陽殷墟已出土10萬多片甲骨

從王懿榮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首次發現殷商甲骨上的文字,一代代學者抓住黑暗中的微光,找尋歷史長河的源頭。到如今,一個距今3000多年的朝代,一個最古老的漢字體系,一段被遺忘的歷史,正漸漸清晰。

參考文獻: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溥儀:《我的前半生》,群眾出版社,2007年

顧音海:《甲骨文發現與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陳重遠:《文物話春秋》,北京出版社,1996年

徐堅:《發現甲骨: 考古學史的視角和寫法》,《華夏考古》2014年04期

呂偉達:《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始末》,《殷都學刊》,2009年0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