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群:我的集郵故事

我的老家在黑龍江省通河縣的一個小山村。

第一次接觸集郵,是在1992年6月,我上高一下半年的時候。感謝我的同學,也是我最好的朋友“達明”。

達明長的有點黑,微胖,但顯得很壯實,一臉的憨厚相,總是笑呵呵的,從不生氣,全班他人緣最好。我自然也就和他成了好朋友。

他家住在縣城裡,是走讀生,我們這些農村來縣城讀高中的學生,都是住校的。有時候週日(當年週六上午還是要上課的)不回家,達明會邀請我們去他家玩,順便請我們吃他媽媽做的各種好吃的,現在想起來都感覺還是那麼香。

在達明家裡,我第一次知道什麼是集郵。

他拿出來三冊郵票給我看,打開郵冊的一剎那,就被那些漂亮的圖案吸引住了,裡面有孫中山,毛澤東,朱德,賀龍,陶鑄,蔡元培…還有故宮,蘇州園林,梅花,蘭花,杜鵑花…各種瓷器…還有很多我不認識的圖案。

王愛群:我的集郵故事

我第一次知道除了寄信的普通郵票以外,居然還有那麼多豐富多彩,美麗迷人的“花花世界”。方寸蘊天地,票內有乾坤。我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達明告訴我,那是1987年我們縣裡舉行第一次郵展,他爸爸送給他的禮物。那一天在達明家待了很晚我才回學校,但心卻落在那三本郵冊上面了。

從那天起,我尋找一切機會收集各種郵票,找經常寫信的同學去要帶郵票的信封,叮囑所有親朋好友幫我留意能夠收集郵票的信息,也經常跑郵局看看有沒有新郵票賣。

我第一套花錢買的郵票是1992-5“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週年”,從此開始了我的集郵之路。

王愛群:我的集郵故事


剛開始收集的郵票大多都是普票,長城,民居一類的,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外國郵票。後來拿這些郵票去和別人交換,人家都不願意理我,那也沒有阻擋我厚著臉皮和他們交流學習。

花錢買的郵票因為發行週期要很長時間,而且那時候,每個月的生活費才幾十塊錢,經常是米飯就鹹菜,連菜都不能保證頓頓有的情況下,沒有多餘的錢去買郵票,只能一點一點的從伙食費裡面節省,但卻感覺其樂無窮,每次用節約下來的錢買到心愛的郵票的時候,那種大大的滿足感油然而生,而且久久難以平復。

94年4月10日,快要畢業了,達明把他心愛的三本郵冊都送給了我,我懵了…也許是他看我太喜歡集郵了,也許是他要把最好的禮物送給我。反正我得到了我最珍貴的禮物!我答應他,會好好替他保存這些郵票。我們畢業了,各奔東西。

96年我在青島工作掙錢了,會經常的去一些集郵社購買心愛的郵票。“97香港迴歸金箔小型張”真是令人傷心不已。凌晨排隊限量120元一套的沒買到,咬著牙花了自己一個半月的工資330元高價買了一套,愛不釋手。

王愛群:我的集郵故事


結果,傷心的不止我一個。自那以後對集郵的興趣逐漸的減退,但依然還是喜歡。

直到2015年10月19日,一個噩耗襲來,達明因為一次夜晚出行不慎,意外在鄭州去世了,我不知所措,痛哭流涕,我失去了最好的兄弟。因為種種原因我沒能去送他最後一程,只在日記裡幾下了“《達明走好,愛群悲痛!》

奔波異地少寒暄,

偶有音信兩心安。

昨日一聞天地暗,

恨別上下兩界間!

愛餘此生情已達,

群朋感傷怨月明。

悲至盡處悄然走,

痛到深時未溢好。

人生的這種遺憾是用什麼也無法彌補的!

達明走後,我陸續的把1992年至今的年冊都補齊了,以後每年的年冊我也會繼續收藏,為了自己的喜好,為了心中那份美好與真誠,為了我思念的的摯友兄弟達明。

現在要集郵比起當年要方便的太多了,網上什麼郵票都有,簡單,方便。只是郵友之間的相互交流,互換有無的機會幾乎是沒有了,也少了許多集郵的樂趣。現在的郵票的設計,印刷都更加的漂亮,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同時,發行量也是居高不下,所以導致集郵市場也不是很景氣。

2020年開始了,郵票的發行量有明顯的下降,給郵市帶來了新的活力,令郵友們看到了希望。

不管郵市是漲是跌,對於真正愛好集郵的人來說,都會默默陪伴,不離不棄,只為心中那份美好與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