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美国青年笔下的真实中国!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江城》:美国青年笔下的真实中国!

1996年夏,彼得·海斯勒有机会以美国“和平队”志愿者身份来到中国涪陵师范学院教英文两年。他的处女作《江城》,写的就是他在这段时间的见闻。

读这本书首先是出于好奇,我想知道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也想了解他是如何看待1996年的涪陵的。其次,我其实是抱着找茬的心态去的。

在我的认知里,一个年轻的美国人是不能理解中国的社会现象及其背后原因的。我甚至预计他根本就是站在自己所固有的思维方式上去看待和评价中国的社会现象并对此加以批判,即便他是美国驻华记者并被誉为“中国通”也是如此。

抱着这种心态我开始了阅读,然后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有四个:

第一个是他对于一个农民学生的描写:“他的脸上带着农民那种无声的微笑,谦卑的尊敬。”他把农民在对待文化和知识上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尊敬谦卑描写的淋漓尽致,让我震撼。但我还是不愿意相信这种文字是出于一个外国人之手,鉴于本书是由李雪顺先生翻译而成,我去查了作者原文:“He had a peasant’s quiet smile, and a peasant’s modest politeness.”可能从这时起,我开始佩服他,我相信他是真的懂了中国。

第二个触动我的不是作者本人所写,是他的学生写的文字:“每一代人都有他们各自的悲欢。对年轻的一代人来说,重要的是去理解而不是批评责备。”现代生活日新月异,老一辈们跟不上潮流是大势所趋。在听老人们讲述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和他们的人生哲学时,即便意见不同也多一些理解而非轻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的。

第三个让我敬佩的是作者能从中国现状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的看待和理解中国人的做法,而非从自己的价值体系出发进行评价。对于中国三峡大坝的建设将使千年古迹白鹤梁和唐代双鲤石刻被淹没,作者是惋惜的;对于涪陵人对古迹和自身权益的漠视,作者是疑惑的;但最终对于中国的选择,作者是理解的:“中国的历史如此丰富,如果要把所有的古迹都保护起来的话,人们恐怕连种庄稼的地方都没有了。”

第四个让我受到启发的就是他在由于裁判不公导致输了篮球赛和获得长跑比赛胜利但被中国人排斥后,这位美国小伙总结出的道理:“作为外国人来从事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就是要在穿越这篇政治土壤的过程中,尽量通过协调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出路。”其实这也是国家间合作的出路:穿越政府的利益规则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尽量通过协调的方式完成各自的目标。

《南方人物周刊》对本书给予这样的评价,“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

的确,作者作为一个一定程度上的局外人,用朴实诚恳的话将他的所看所感描述出来,就已经使我这个“局内人”深受触动,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用全新视角来看待自身的机会,也让我们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中国。

“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故事,有无限的可能。我只能用很小很小的细节,来讲述他。”

我想,彼得·海斯勒做到了,并且讲述得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