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析.182 捫心自問,是否能真的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佛說阿彌陀經析.182 捫心自問,是否能真的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菩薩的病在哪裡?也就是有疾菩薩的疾在哪裡?經文又說到“眾生病是業力病,菩薩病是願力病。”這一句石破天驚,道出了驚天秘密,哪裡有真業力啊?因為沒有真眾生,所以就沒有真業力;菩薩病是因為願力,有病的菩薩成了眾生,等於有病的菩薩有業力,等於致使菩薩有疾的願力,就是業力。這是幾個等式間的互換,聽上去很複雜,但是若我們在紙上畫一下,就會很清晰。

大家聽過:佛是身口意三業圓滿。這句中就發現了端倪,身口意三業應該就是身口意三個方面的願力;佛之所以成佛是因為圓滿了一切身口意的願力,所以叫做圓滿三業。佛是以宿願度眾生,這宿願就是過去的身口意的業力,也就是為了這些願才投入輪迴的,換句直白點的話:佛沒成佛的時候他的業力就是身口意的願還沒圓滿。

我們把這句橫推到一切大菩薩身上是通用的,對觀音菩薩而言,一切眾生未度盡他不成佛;對地藏菩薩而言,一切眾生未成佛,他不成佛,這是他的願,同樣也可以叫做暫時不成佛的業。我們若能理解這個內容,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表面上說佛是口業清淨、意業清淨、言出必果,換個角度來說:佛成佛了,他三業清淨,不再投射新的願力,所以說下的話都是決定、肯定、確定的;如果說的話不肯定,就會形成口業的不圓滿,對不對?

所以我們應該信受佛語所說,這半句經文強調了三個往生狀態:過去發願就過去得往生,現在發就現在得,未來發就未來得,什麼時候發就什麼時候決定獲得往生保障。

如果我們對佛陀有信心,這話聽到了就應該歡欣鼓舞,太好了,不可思議,我只要肯發願,我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決定不會疑惑,決定不會有障礙。

這半句經文強調的是願,但在背後看得到信的力量在起決定性作用,如果我們不能信受佛語教誡,聽到一句“發願就決定往生,”會不會狐疑不信?會不會有傲慢心,會不會大言不慚,嗤之以鼻呢?

各位同修當下捫心自問,是否真地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了?若真的這樣發願了,就決定往生,這是佛語在前,佛沒有口業,應該信受佛說的話。如果我們真地發願往生極樂,佛陀在我臨終會來接引,只是在本經中描述了另外一種不能往生的情況,就是心顛倒故。

心顛倒了,就算佛陀來接引了,我們也有願要往生極樂,也去不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心的顛倒,就是願的顛倒,雖然過去有願佛陀也乘願來接,可是我們卻改了這個願,把其他的願念放在第一位了,就出現了顛倒業相。

我們來思維一下:過去發願的人已經往生了,未來發願的人未來會往生的,我們現在發願了,這輩子能不能往生呢?如果願不被更改掉、不被替換掉、不顛倒,就一定可以往生。所以這三個往生前用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若”字,這若字有意思了。

為什麼要用三個若放在三個往生前?粗暴地理解三個若是語氣助詞,不參與影響,只是為了讀的方便好聽、文字的美觀和對稱,在佛經裡確實大面積存在這些,所以很多人把若當成語氣助詞,不去理會其中的深意。

“若”最簡單的理解:如果、就像、就如、好像。和如字有點像了,如果有人已經發願了,在極樂世界的國土,就如他已經往生了;如果現在有人發願去極樂了,就如他現在已經往生了;如果以後有人發願去極樂了,就如他以後會往生極樂一樣的。這樣一來豁然開朗了,原來經文是這個意思,說的是決定往生的保障,但是“就像”往生,好像還有點什麼細節沒有鋪陳出來。這個細節是什麼?就是銜接前文的心不顛倒。於是心顛倒故,種種法生,種種法生故,種種業生,種種生死變滅,種種輪轉往復。

我們怎麼才能保證往生極樂的心不退失、不顛倒?就是放在第一位,堅決不能動搖。如果有人來說了:你學佛有大福報啊,來生一定會投生到大富人家,做大官會有巨大的影響力,如同王侯將相一般。這話說的對,但是少扯;如果你這個心一動,往生的願就落下去了,你投生來世的願就起來了,這就又是生死牽引了。

當我們發出的心願是真的時候,會有人來給你考試的,會給你出難題刁難你,看你會不會退失這個第一願心;如果退了,他就高高興興的,哈哈哈你看還沒修行吧、修行不得力吧、學佛學個花架子吧、學佛不紮實吧?這類人,從往生極樂的角度來說是壞人,是你的攔路虎絆腳石;可是如果沒有這類事情發生,我們怎麼可能知道自己的願是真是假呢?

正是因為我們沒有接受到類似的轟炸,我們以為堅固的信心,很可能禁不住一頓炮轟。

就如我認識的佛教第一網站的般若文海的創始人,他歷經幾年的千辛萬苦,把能收集到的佛教內容都打成電子版,當時的字庫還不完善的時候,他的電子版發佈在網絡上。算是真的很殊勝,可是他聽過了基督教的一堂課就動搖了,回頭問我:是啊,為什麼學佛的國家都很窮很差,而信基督教的國家都很發達富有?

我並沒回答這樣的問題,但是從問題中能看到他對佛教的信心,被一節課就轟得搖搖欲墜了。他是對佛教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貢獻的人,或許以後會被記錄史冊的,卻禁不住一堂課,我們想一想自己是否有足夠強大的信心能抵抗呢?

我並不懷疑你們的信願,但是因為這樣多的案例發生,我不會再傻乎乎地相信,所以我不懷疑你們的信願真切,但是我也不相信你們的信願就是足夠真切強大的。

第一願就是放在第一位,雷打不動的。什麼事情來了,先以第一願為根本,不觸及第一願的就無所謂,但凡想奪取第一願地位的念頭,全部拿下,不能讓他冒頭上來。

所以這是建議大家沒事要學習、要多唸佛、要多讀經文、要發掘散念聖號,為什麼?只是希望大家24小時不空過罷了。能常常思維三寶,這就是在唸三寶,只要這個習慣能保持,往生極樂的願就很容易得到維護,不會因為發出後失去支持、退失成為業力。

願是業,願力就是業力,我們可以選擇投向哪裡,靠願投生這是隨願而生;靠業而生,這是共業招感而生。

於是對我們普通眾生來說,靠願力很好;對於某些大德,人家靠功德迴向,靠業力也可以往生極樂。而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強大的業力指向極樂,所以願力是我們當下最容易上手,最容易激發,最大保障的力量。如果把願力的投射也丟了,或者投射的不真切,中悔了,到一半反悔了,這願力就夭折了,這樣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繼續輪迴下去。

願是業,我們隨願而來,逐業而生,業盡情空,滿願而歸。這是一條入輪迴、在生死、出生死的路。我們把自己調整到都是準備滿願而歸這個階段就好。今天的部分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