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天,孩子的臉”,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一堂情緒管理訓練課

前幾天,帶女兒 去超市買東西,看見這樣一幕!

4歲小男孩想讓媽媽買巧克力,但是媽媽說:“今天已經吃過巧克力了,不能再吃了!”

男孩不聽,非得嚷嚷著買。

媽媽不給買,轉身往超市門口走,結果孩子一下躺倒在地上又哭又鬧,不起了!

媽媽過去拉起他,他就對媽媽拳打腳踢!

“六月的天,孩子的臉”,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一堂情緒管理訓練課

不得不承認每位媽媽,都曾被孩子莫名其妙地發脾氣激怒過,也都會因為不知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各種情緒而苦惱不已。像這樣的情形,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會採取哄騙或者打罵的方式壓制孩子的情緒,圖一時清淨。

可俗話說:“六月的天,孩子的臉。”我們永遠不知道孩子下次什麼時候因為什麼原因再次上演,我們只好故技重施,可是效果卻越來越差,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父母也越來越疲憊,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如果孩子在6歲前無法認識和學習掌控自身的情緒,這將會導致孩子負面情緒不斷,無法自我調節,逐漸成為情緒化的奴隸,甚至會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極端行為。

現在的孩子因為一件小事,一時衝動,選擇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的新聞屢見不鮮,究其根源,孩子沒有一個良好的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孩子沒有習得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自己的各種情緒。

拿破崙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而孩子能否擁有良好的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取決於父母如何看待和應對孩子的各種情緒,這就需要我們成人從應對孩子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訓練。

“六月的天,孩子的臉”,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一堂情緒管理訓練課

1 .四種應對孩子情緒的家長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夫曼在《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中提到了四種家長應對孩子情緒的模式。

(1).沒什麼大不了——縮小轉換型家長

就拿上面那個媽媽的例子舉例,如果媽媽此時拿出手機跟孩子說:“寶貝乖,別哭了,你現在起來,媽媽給你看15分鐘手機,好不好?”

這種用獎勵來“誘惑”孩子,以轉移注意力的的方式將孩子內心生氣的情緒縮小,甚至忽視掉,就是縮小轉換型家長。對於這種父母來說,孩子的情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停止哭鬧,完全漠視孩子的負面情緒。

  • 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由於自己的情緒長久的不被家長重視,不僅會有種自己不被重視的感覺,也會因為缺乏成人的正確引導,無法分辨自己的情緒,更不會懂得自我調節,常常陷入彷徨和困惑中。

(2). 那可不行——壓抑型家長

如果媽媽氣憤不已,衝著孩子就吼:“不許哭,你趕緊給我爬起來,如果現在不起來,我就把你扔這裡了!”甚至有可能還會動手打兩下,這種就是壓抑型家長。

  • 這種在壓抑型父母中長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而且自我調節情緒能力不足,由於受到父母斥責和打罵的影響,他們也常常用同樣的暴力方式來表達情緒。據研究證實,在壓抑型父母中長大的男孩,會更早學會抽菸、喝酒,參與青少年犯罪的幾率也比較高。

(3) . 一切都沒問題——放任型家長

放任型的父母會完全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既然孩子哭那就哭個痛快,哭完就好了。

但是,也僅限於讓孩子哭個痛快,而不會對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

約翰.戈夫曼說:“情緒調節只有在意識到行為的界限時,才會變為可能。”

  • 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因為總是無顧忌地發洩各種情緒,沒有自我學習表達和處理問題的機會,所以他們非常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常常很自卑,感覺不如別人。

(4) . 一起找找為什麼——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與放任型家長一樣會完全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唯一不同的就是會對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

情緒管理訓練型型家長會通過自己的慢慢引導讓孩子自己尋找化解情緒,解決問題的辦法。

  • 這種父母對孩子不訓斥、不反駁、不威脅甚至坦言自己的類似經歷,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站在孩子這一邊,就會自然地萌生對父母的信任,凡事都會對父母敞開心扉。同時父母放手讓孩子自己主動思考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無疑會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
“六月的天,孩子的臉”,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一堂情緒管理訓練課

顯然,第四種情緒管理訓練型模式中長大的孩子,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更強,情商更高 。

《情緒智能》中說:“學生時代,相比學業成績和智商高的孩子,那些情緒感受能力出色的高情商的孩子,在成年後才是更容易獲得成功和幸福感的人。”

2. 接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優勢到底有哪些?

  • 學習注意力集中程度顯著提高

美國多項研究證明,接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比沒有接受過此訓練的孩子,注意力程度要高出很多。

當孩子情緒上感到不舒服時,身體會分泌一種壓力激素可的松,這會破壞身體和情緒的平衡,因此很難平心靜氣地學習看書,即使眼睛盯著書本也難以進入學習的狀態。而接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情緒穩定、身心舒適、睡眠安穩,一般不會受身邊事情的干擾,而是可以集中精神,做自己的事情。

此外,接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強,而這正是孩子學習力的根本所在。

  • 懂得自我調節,情緒恢復快

約翰.戈夫曼進行了一個實驗。

他們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進行防火演練。

發現未接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表現得比較興奮,也不能很好地遵從指揮官的指示,看起來慌里慌張。而且,演練結束很長時間,他們也難以靜下心來,回到學習的狀態。而接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沉著冷靜,聽從指揮,結束以後也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 自我調整能力差的孩子長大後會被很多問題困擾,女孩很可能會引發厭食症或者暴食症等飲食障礙,還可能引起衝動購買傾向;男孩青少年時期,容易衝動產生暴力行為,過早接觸吸菸喝酒。成人後則會因為自己無法進行自我調節,產生家庭暴力,影響婚姻幸福。

研究證實,從小接受過情緒訓練的男孩長大後,情商更高,家庭穩定程度和幸福程度更高,這應該也是現在的女性都希望找一個情商高的男孩的原因所在。

“六月的天,孩子的臉”,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一堂情緒管理訓練課

  • 心裡免疫力強

同樣一句話,接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與未接收訓練的孩子,解讀完全不同。

被同學嘲笑“你牙齒怎麼這麼難看?笑起來真醜!”

未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會認可同學的看法,覺得很丟人,甚至可能以後都不敢再笑,露出牙齒。而接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則回應道:“我牙齒就是難看,怎麼了?我吃飯香就行!”

  • 心理免疫力,就是受到傷害時能自我克服的能力,接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能夠積極地處理自己承受的負面情緒,產生心理免疫力。而且心理免疫力強的孩子更自信,在學校也不容易受到同伴欺負和校園霸凌。

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心理免疫力的重要,把教育的最大核心放在了培養孩子心理免疫力上。

  • 與同伴關係更融洽

作為父母,我們除了擔心孩子的成績,恐怕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學校不能融入同學圈子,被同學孤立和排斥。

研究表明,那些被他人排斥的孩子,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情緒不成熟,情緒調整不如意。”常常會用兩種極端的表現,要麼哭哭啼啼,要麼漠然對待。

接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一直被人尊重,既能正視自己的情緒,進行情緒調整,也會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體諒他人,人際關係更融洽,跟同學溝通更順暢。

  • 對疾病的免疫力高

研究人員發現,接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生病的次數要遠遠低於未接收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他們身體發育良好,平均身高也高出同齡人,患感染性疾病的概率更低。

這源於承受壓力少的孩子,免疫力細胞的T細胞數量更多,活躍性更高,不容易生病。

現在入園時機,許多孩子剛入園時因為分離焦慮的壓力,總是頻發生病,所以父母做好引導,讓孩子保持一個好的情緒至關重要。

“六月的天,孩子的臉”,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一堂情緒管理訓練課

情緒管理訓練可以達到的最重要效果是,能夠拓展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溝通渠道。

  • 約翰.戈夫曼說:“孩子能夠在傷心時,自然地表露悲傷的情緒:內心有所需求時,及時向父母傾訴;生氣或不開心時,也無所顧忌地告訴爸爸媽媽……這就好像是給孩子安裝了一個情緒的GPS。這種GPS可以及時反映出孩子生氣或感到沮喪的具體原因,它可以為人生起到指引方向的燈塔作用。”

3.我們該如何訓練出高情商的孩子?

約翰.戈夫曼在《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一書中講到情緒管理訓練的五個步驟。

在進行這個五個步驟之前,我們首先要區分情緒和行為,我們可以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但是對於孩子的行為,我們必須有著明確的界限劃分。

給孩子劃定行為界限要遵循兩個原則:首先,不做傷害他人的行為;其次,不做傷害自己的行為。比如,上面那個孩子對媽媽拳打腳踢就是傷害他人的行為,如果吃太多巧克力導致生病蛀牙,那就是傷害自己的行為。

第一步,解讀孩子的情緒。

面對剛出生的嬰兒哭了,我們會及時觀察孩子,是餓了還是尿了,是哪裡不舒服還是有別的需求。

雖然孩子慢慢長大,但是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緩慢,他的情緒主要就是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比如摔東西,打人,哭鬧不止。這時候,我們不能只關注孩子的過激行為,下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壓制和打罵,而是更多的去關注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情緒,解讀孩子產生情緒的原因。

家長要練就一副“火眼金睛”去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這是情緒訓練的第一步。

“六月的天,孩子的臉”,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一堂情緒管理訓練課

第二步,把情緒性的瞬間當作好機會。

我們要有這樣一種覺知,當孩子表現出強烈的情緒時,其實就是在向家長髮出求救信號:“我現在心情非常遭,不知道該怎麼辦,請幫幫我!”

約翰.戈夫曼認為此時就是情緒管理訓練的最佳時機。

比如兩個孩子因為搶玩具爭執起來,這時如果父母感覺到孩子的情緒波動就應該馬上介入,如果等到孩子打起來了,彼此都打哭了再去介入的話,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為此時孩子對彼此的怨恨已經明顯加深,也都為此受到了傷害,如果是曾經玩的很好的兩個孩子,有可能就此疏遠,友誼喪失。

我們不要等到矛盾激化才去介入,而是要留心捕捉孩子的情緒的苗頭,及時介入。

第三步,感受並傾聽孩子的情緒。

前兩步其實是發生在家長心裡的,是家長對孩子情緒的覺知與觀察,第三步則是和孩子正式對話的開始。

第三步的核心是完全接納和認同孩子的情緒,而這的確對於父母是很大的挑戰。

因為我們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那就是隻認同正面的情緒,不認同負面的情緒,比如當哥哥和弟弟吵架,哥哥罵弟弟:“我恨死你了,你死掉算了!”,這個時候一般父母都會選擇訓斥哥哥,壓制哥哥的負面情緒。而壓制就意味著情緒管理訓練的失敗。

只有當家長能夠正視孩子的所有情緒,放下偏見,才能進行情緒管理訓練。這個時候,家長應該說:“看來你真的非常生氣,甚至希望弟弟死掉!”用語言表達我們對孩子所有情緒的接納和認同。

“六月的天,孩子的臉”,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一堂情緒管理訓練課

第四步,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理性思考能力發展的得都不很完善,所以很多情緒孩子並不能完全識別和表達。所以,這就需要我們父母以給情緒貼標籤的方式,教給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詢問孩子:“你現在心情怎麼樣?”“你現在是難過嗎?”“你現在很生氣對嗎?”

第五步,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生活中,在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都太習慣將自己的思維和判斷強加給孩子,幫孩子出主意,解決問題。其實我們應該牢記一點,無論什麼時候,解決問題的主體是孩子自己,不是我們。

前幾天,女兒不小心將自己心愛的玩具掉到洗手盆裡的下水道里面了。女兒為此喊叫哭鬧!其實我知道可以從櫃子下面打開下水道幫女兒拿出來,但是當時我並沒有直接這麼做。

而是跟孩子說:“玩具掉到下面,你是不是非常傷心,你很喜歡那個玩具對嗎?”

女兒委屈的一邊留著眼淚一邊說:“是的媽媽,我很喜歡。”

我問:“那現在怎麼辦?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女兒想了想,擦擦眼淚說:“我想到辦法了,我們找爸爸幫忙吧!”

於是,自己轉過身就去喊爸爸。

情緒管理訓練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會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替孩子做決定,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解決的辦法。正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接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自我調節能力強,思維活躍,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強。

在這第五個階段,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劃定行為界限的兩個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在此基礎上引導和幫助孩子尋找解決方案,給孩子一個審視自己提出解決辦法的機會。

“六月的天,孩子的臉”,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一堂情緒管理訓練課

  • 當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訓練時,不要當著家人以及外人的面,因為當現場有其他人在場時,孩子往往就會出於維護自己的自尊心或者試圖尋找別人的幫助,而出現反叛和逃避行為,因此難以達到與父母之間的真正溝通。只有當孩子和媽媽或者爸爸單獨在一起時,孩子的情緒才能穩定,才能和父母做到真誠溝通,情緒訓練效果才能最好。

當然,即使我們全都理解並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嘗試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訓練,效果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因為孩子的情緒在此之前長期受到父母的壓制或者被父母忽視的狀態,孩子很難馬上接受並適應這種模式。而家長就可能會因此失去信心,甚至會放棄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訓練,淪為放任型父母。

約翰.戈夫曼說:“當嘗試與孩子進行情緒共享時,應該不懈地堅持和努力,哪怕10次、20次,就算失敗了,也不應該輕易放棄。”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會發現自己成為了一個相當不錯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的父母,而孩子也必定會擁有令人驚喜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