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經過幾次婚姻才能找到愛情——一位民國將軍的四次婚姻

張靈甫,1903年8月20日出生,陝西西安長安區東大鄉人,張靈甫家庭條件一般,但父親懂得教育的重要,早早就送他在西安讀書。青年張靈甫酷愛書法,又頗具靈性,每逢節假日都帶上紙筆到學校附近的碑林臨摹碑帖,他的書法很快遠近聞名。此事被住在碑林旁邊的國民黨元老於右任聽說,把張靈甫帶到家裡連寫幾幅字。于右任看過又驚又喜,連連道:“奇才,奇才,後生可畏!”愛才的于右任非常喜歡這個小老鄉,一老一小經常在一起研習碑拓,切磋書法,惺惺相惜。在張靈甫的人生選擇上,于右任絕對是很關鍵的一位良師。


1923年中學畢業後,張靈甫順利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如果不是後來憤而投筆從戎,中國又會多一位優秀的歷史學家、金石學家。他初始加入了河南軍閥部隊的軍官訓練團。1926年張靈甫聽從恩師于右任的建議考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四期學員,與後來的同僚胡璉、李彌,以及對手林彪、劉志丹是同學。

一個人要經過幾次婚姻才能找到愛情——一位民國將軍的四次婚姻


“文北大,武黃埔”,張靈甫文能上北大,武能進黃埔,可謂文武雙全,是個厲害角色。果然,後來帶兵打仗之餘張靈甫還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寫了《遭遇戰研究》、《山地戰研究》、《日軍作戰心理分析》、《在劣勢裝備下如何實施河川戰》、《我帶兵的經驗》等眾多戰爭論文,堪稱一代儒將。

1928年張靈甫從黃埔畢業,先當排長,後當第1軍第1師第2旅6團1營2連連長連長。而這一年的6月,王玉齡剛剛在湖南長沙呱呱墜地。兩個相差24歲的人兒壓根不知道命運將帶給他們什麼樣的安排。

王玉齡,父親王樹南是保定軍校第六期畢業生,家族繁盛。而王玉齡的母親羅希韞家也是高門大戶,羅家祖父曾是大清的兵部尚書,父親是兩江總督。只是王玉齡的父親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在戰場上陣亡,家裡只有她和母親。父親去世後,母親沒有選擇再嫁,她們孤兒寡母與王家一大家親戚和睦的生活在一起,到也沒感到寂寞。

一個人要經過幾次婚姻才能找到愛情——一位民國將軍的四次婚姻


1933年,年僅30歲的張靈甫就當上了第一師獨立旅第1團上校團長。年少有為,意氣風發。而這時候王玉齡小妹妹才剛剛走進湖南長沙一師附小,成為毛澤東的校友。這一年距毛澤東他們走出長沙師範還不到六年,楊開慧英勇就義還不足一年。當然,尚在童年的王玉齡不知道這麼多,也不可能想到這麼多,她是在完全不自覺的狀態下和這些驚天動地的歷史人物聯繫到一起的。在附小的四年,她都是懵懵懂懂,只是個乖乖讀書寫字的小女生。

1937年起張靈甫在王耀武麾下對日作戰,參與過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等諸多重要戰役,場場都是硬戰。張靈甫戰風勇猛,敢於拼命,上了戰場就完全不要命的打法,經常親自上陣直搗黃龍,把“陝西楞娃”的作風發揮的淋漓盡致。

淞滬會戰時,張靈甫系國民革命軍第74軍第51師第305團團長。當時第74軍據守堡壘與日軍激戰三天,但因為沒有援軍支援只能被動挨打,張靈甫組織敢死隊反擊,被日軍打成重傷。在撤出戰鬥前,305團一度成為中華門最後的屏障。

張靈甫經歷的另一著名戰役,是1938年7月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大戰。當時,國軍投入100萬軍隊與30萬日軍決戰,其中第4軍和第74軍是萬家嶺大戰的兩大主力。74軍正面阻擊日軍的第106師團,日軍被圍在萬家嶺、張古山等10多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張靈甫當時是第74軍第51師第153旅旅長,他組織敢死隊,每人身上綁著幾十顆手榴彈,親自帶領敢死隊從絕壁攀登而上,從背後奇襲日軍106師團,致其幾近全軍覆滅,史稱“德安大捷”。

“德安大捷”後,劇作家田漢受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的委派,採訪張靈甫等人,刊登在《中央日報》上,並編寫話劇劇本《德安大捷》,將張靈甫的真實事蹟寫為話劇演出,從此名動天下。而這個時候的小姑娘王玉齡正和家人一起在湘西的崇山峻嶺中躲避日本鬼子。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開始。佔領長沙後,鬼子燒殺搶掠,與禽獸無異。王家和成千上萬長沙百姓一樣開始逃難。整整兩年都在山裡面東躲西藏,最後逃到湘西慈利縣,就是賀龍的老家,一個特別偏遠的小縣城,才能夠停下來,進入學校讀書。不能讀書,小王玉齡到不在意,但是有家不能回,王小姐很生氣,有一天,她告訴正在長吁短嘆的母親她要上戰場打鬼子,母親一聽,流著眼淚都笑了。

母親說女兒呀,你能幹什麼,會打槍嗎?王玉齡說:不會!

母親問:帶兵嗎?王玉齡說:也不會!

母親問:那去幹什麼?

王玉齡想了想說:可以給傷兵燒茶!

母親問:你會燒茶嗎?想一想,還是不會。什麼都不會的王小姐只能繼續讀書,把那個蓋世英雄夢埋在了心裡,也把讓她們一大家人逼的不能回家的日本人恨到了心裡。

而這個時候,張靈甫正在抗日的戰場上浴血奮戰。1939年3月,張靈甫率部參加南昌會戰。張靈甫在前沿指揮所指揮戰鬥,不幸右腿膝蓋被日軍機槍的兩顆子彈掃中,受了重傷,匆匆包紮傷口後他再度投入戰鬥,造成他的右腿殘疾,走路不能打彎。此後,張靈甫以第74軍第58師副師長身份參加上高會戰,後任師長。經歷長沙會戰、常德會戰、浙贛會戰後,1945年,張靈甫以第74軍副軍長身份參加抗戰最後一次大會戰湘西會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和滿身傷疤。還得到一個有名的外號“瘸腿將軍”。1945年4月,湖南芷江保衛戰(雪峰山戰役)大獲全勝,被稱為“常勝將軍”,獲三等寶鼎勳章。戰後,部隊修整駐紮在長沙。

抗戰勝利後,王玉齡一家也終於回到久別的長沙。多年的逃難生活,並沒有給天真的少女留下一絲痕跡,曾經的嬌小姐已經在時光的洗禮下破繭成蝶,蛻變成真正的美少女了。天生麗質,接受教育程度高,大家閨秀的氣質嫻靜溫婉,十六歲王玉齡的玉照就登上了雜誌封面。見過世面的王玉齡眼界很高,看什麼都寵辱不驚,風輕雲淡。而且從沒覺得顏值對自己有多重要,人生就是這麼奇怪,對你自己擁有的都不會太在意,在意的都是你沒有的。

張靈甫對王玉齡可說是一見鍾情,於千萬人當中只看了你一眼,一切就開始了。一天,王玉齡和幾個姐妹到理髮店理髮,幾個歡快的少女嘰嘰喳喳的聊得很開心。輪到王玉齡做頭髮時,她感覺到側後方一個正在理髮的軍人從鏡子裡直勾勾的目光,這種目光是王玉齡這樣的美貌佳人經常收到的洗禮。王大小姐以為又是哪家的登徒子,她狠狠地丟過去一個大白眼,就轉身繼續和姐妹聊天了。

沒過幾天,74軍軍需處的處長就以同鄉的名義前來拜會王玉齡的伯母,後面又陸續帶來了幾個軍人朋友,其中就有張靈甫。王玉齡認出他就是那個在理髮店裡偷看他的人。無事不登三寶殿,張靈甫的個子很高,年齡也不是同齡人,王玉齡可不是一個貪慕虛榮的女孩子,對張靈甫並不在意。而在相處的過程中,王玉齡卻逐漸感受到張靈甫的穩重踏實,他的博學多才,知識淵博,還有對她的寬厚大度,這讓父愛缺失的王玉齡感受到男人如山的胸懷。自從父親去世後,從未有一個男人這麼關心她疼愛她,她從內心感到張靈甫是一個可以依靠的人。兩個人的心慢慢貼近了,婚姻的事很自然的擺上了議事日程。

一個人要經過幾次婚姻才能找到愛情——一位民國將軍的四次婚姻


但是當張靈甫請人來提親時,卻遭到了王母的反對,王母覺得就這一個寶貝女兒,兩個人的年齡相差太大,還有張靈甫的軍人身份,在戰爭年代存在太多不確定性,最最擔心的就是怕女兒也和自己一樣成為戰爭寡婦,承擔太多不易。

當然,對於熱戀中的人,沒有什麼是能夠真正阻擋他們的。張靈甫認真地對王玉齡說:媽媽說的事情你怕不怕啊?王玉齡性格中也帶有湖南人的倔強,她腦袋一歪,“不怕。你怕了?”張靈甫哈哈的笑了:“別的不敢說,玉齡,這肯定是我最後一次結婚了。我認定你了”。

張靈甫之前已經有過三次婚姻,除了第一次的家庭包辦婚姻,後面二位妻子也是貌美如花,但這三次婚姻給他帶來的都是痛苦的回憶。一位因為誤會被他親手打死,一位因為不忠被他休掉,所以對婚姻他是不抱希望了,直到遇到王玉齡。他們沒有花間月下,更多的是對平靜生活的期冀,兩個都不喜歡浮華世事的人,只想安靜的相守相對,柴米油鹽過完一生。

儘管母親反對,這門親事還是定了下來。就在兩人準備結婚之際,張靈甫接到了升遷令,他被提升為74軍軍長,要求即刻前往南京報到。於是1945年9月,兩人在上海金門飯店舉辦了盛大的婚禮,湖南省主席程潛親自主婚,一對璧人郎才女貌,珠聯璧合,轟動了上海灘的十里洋場。婚禮結束的當天晚上,兩人就坐上了開往南京的火車,在火車上度過了他們別樣的新婚之夜。

一個人要經過幾次婚姻才能找到愛情——一位民國將軍的四次婚姻


婚後他們生活在南京,張靈甫軍務繁忙,王玉齡就在他們的小窩裡安安靜靜的操持家務,她沒有嬌小姐的習慣,對吃穿也沒什麼要求,而且從無怨言,讓張靈甫感到特別欣慰。他經常開心的對周圍人講“我這個老婆就是跟著我要飯,都會幫著我拿碗的”。他們一起去遊覽莫愁湖時合寫了一首詩,張靈甫寫了前兩句:“欲遣閒愁且登樓,檻外山青水自流”。王玉齡對了後兩句:“莫愁不知何處去,空留斯樓憶千秋”。兩個人都不喜歡應酬,做的最多的就是在家讀書,欣賞文玩碑帖,逛古董店,可以說是三觀非常一致的了。別人都以為他們會轟轟烈烈,他們卻過得悄無聲息;別人都想濃墨重彩,他們卻愛風輕雲淡。一段始於顏值的愛情,卻因為靈魂的契合更加甜蜜。

他們都以為生活會這樣細水長流的走下去,卻不知轉折往往是在平靜中發生,張靈甫在戰場上的噩耗傳來時,王玉齡只有19歲,剛剛生下兒子十天。開始時,家裡人都瞞著她。聰明的王玉齡預感到了,但當終於證實時,她還是崩潰了。沒有什麼比愛人之間的陰陽兩隔更讓人肝腸寸斷的,母親說過的話已經一語成讖,她想追尋他而去,去那個世界陪伴他。但是嗷嗷待哺的幼兒哭醒了她,她還不能死,她還有母親的責任要擔當。她不後悔嫁給他,能讓她得到如此完整的愛,她已經很知足。她要活下去,把他們相愛的結晶培養好,總有一天,他們還是會相見的。

一個人要經過幾次婚姻才能找到愛情——一位民國將軍的四次婚姻


對未來,她選擇以愛來對待一切。沒有怨恨,沒有仇視、沒有祈求,她要一如他還在的時候那樣生活,平靜安詳,與世無爭。還有母親需要陪伴,還有孩子需要照顧,她不是一個人在生活,即使他去了,她也能感覺到他的存在。他兌現了他的承諾,她也要兌現與他的相守。此後幾十年,王玉齡獨自撫養孩子,陪伴老母,波瀾不驚,沒有一絲動搖。

1973年秋,周恩來總理得知王玉齡女士在美國的情況後,向她發出邀請,希望她回來觀光旅遊,歡迎她葉落歸根。同年9月,在周總理的親自安排下,她終於踏上了闊別25年的故土,在北京受到周總理的秘密接見。此後她每年都回國探親訪問,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自由地由美國來華的華人,僅有她和楊振寧教授。

1995年,北京,王玉齡受邀來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大會”,受到胡錦濤等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並獲得一枚抗日紀念章。這是中國領導人對張靈甫抗日功績的一次重大肯定。王玉齡告訴記者:“這是國家對張靈甫抗日的認可。”

���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