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8位“70後”晉升副省長,傳遞什麼”選拔偏向“?

隨著國內疫情緩解,各行各業的工作陸續開展,政府部門的人事也不例外。4月15日,吉林省人大常委會舉行會議,決定任命韓福春、阿東為吉林省副省長。兩人中,阿東為1970年11月生,此前為海南三亞市市長。

又一位“70後”副省長出現了。

有媒體梳理發現,當下這輪省級政府層面的人事變動中,也就是3月底迄今的20天內,共有8位“70後”晉升副省長。其中,出生於1976年5月的任維,履新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刷新了目前最年輕的省部級官員紀錄。其他7人當中,有4人出生於1970年;兩位出生於1972年。

拋開“70後”的標籤,四五十歲晉升副部級,雖然算得上是這個年齡段的佼佼者,但是作為年富力強的地方干將,他們正當其時。要知道,哪怕從改革開放後算起,也有少數不足40歲便升任副部級、甚至是精確到“副省長”這一職位的先例。

其實,“70後”幹部躋身副部級,早已不罕見。如在2018年,履新山東副省長的劉強、福建副省長的郭寧寧、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的楊晉柏、江蘇副省長的費高雲等,都是70後。彼時,貴州省委常委中甚至出現了兩位70後,其中兼任省委政法委書記的時光輝,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省委政法委書記。

回頭看看,省部級人事變動中,不知不覺,媒體關注的焦點,已經從“60後”轉移到了“70後”身上。如果要給出一個時間線,大概就是2018年。2018年初,在近半月內,至少有70位省級政府副職履新,涉及27個省份,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全是“60後”。其中18位是“65後”,最小的為出生於1969年的北京市副市長殷勇和河北省副省長劉凱。

幹部年輕化,既是改革開放後至今的一個政治要求,也是未來行政管理科學化的趨勢。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提出了人才方面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評價標準。這一干部選拔理念,一直延續至今。

2018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於適應新時代要求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的意見》。會議強調,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是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是關係黨的事業後繼有人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任務。會議提出,要堅決落實好乾部標準,破除唯年齡偏向,改進後備幹部工作。

破除年齡偏向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破除資歷觀。科學的人才觀念,不能只看資歷,只看誰的年齡大、誰來得早、誰待得久,而要看具體做了些什麼,做得怎麼樣,這才是科學的人才觀和人事制度。所謂能上能下,就是要讓優者上,讓庸者下,而不是看年齡和資歷。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在近日履新的8位副省長(包含自治區、直轄市)中,除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周紅波屬於本土晉升外,其他人均為跨省份異地調任。而在2018年初那輪70人的職務調整中,其中38人系省內調整,26人跨省履新,6人“空降”。

一般來說,地市級以下,也就是廳局級以下的人事調動,基本不會“出省”。因為廳級及其以下級別的地方官員,基本都是省管幹部,一般是在省內調動。而到了副部級的層面,已經屬於中管幹部,就比較容易發生省際間的調動。

這種跨省份調動,既是人事管轄權的客觀規律所致,也是幹部交流的題中之義。近年來,類似的跨省份調動,已經越來越頻繁。在經濟領域,交流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而在行政領域,交流也會產生“相互學習、相互借鑑、取長補短”的新動力。

當然,人們喜歡盯著年齡看,可能正是在於幹部年輕化的工作還要繼續加強。什麼時候,當我們看待人事變動,下意識地去觀察其以往的政績、專業能力、知識水平、組織考評和民間口碑等要素,而不再盯著年齡,才可以說更好地實現了科學的人才選拔。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樊成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评论丨8位“70后”晋升副省长,传递什么”选拔偏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