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人民有多智慧,除了傳統發明外,還出現了下列黑科技

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是非常智慧的,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中湧現了非常多的”黑科技“。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盤點看看吧!實際上咱們老祖先的腦洞和技藝遠遠超乎想象。

一:空調軟臥特快專列——轀輬車

你能想到早在兩千年前的秦朝,就已經出現了類似於今天的”空調車“的發明嗎?只不過那個時候它的名字叫做轀輬車。《史記》中記載,始皇崩於巡遊途中,趙高與李斯謀劃秘不發喪,“置始皇居轀輬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秦始皇陵挖掘出土的器物中就有轀輬車的原型。

轀輬車為當時的皇家高級用車,它的外面一層車窗的窗板上遍佈著微小的孔洞,內層車窗則能開閉自如,這樣的設計使車內溫度能得到一定範圍的調控,故而名為轀輬車(溫涼車)。而說它是軟臥是因為車內鋪滿了軟墊,可坐可臥,不僅舒適而且製作精美。

古代中國人民有多智慧,除了傳統發明外,還出現了下列黑科技

秦國轀輬車

秦始皇在當年大修馳道,不敢想象在馳道中也出現了轀輬車的專屬”軌道“,軌道的設置大大加快了行車的速度與穩定性。更值得一提的是,軌道上鋪設有枕木,枕木之間的距離正好與馬奔跑時的步子相合,馬匹一旦在軌道上奔跑起來不到達固定站點是不會停下來的。

二:陀螺儀的鼻祖——被中香爐

陀螺儀最早應用於航海導航,如今被廣泛地應用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地下勘探等各個領域,而首先將其創造出來的不是歐洲人,而是我們的祖先。

被中香爐又名“鉔”、“臥褥香爐”、“香薰球”等,是用來盛放香料給被褥薰香的。目前最早的記載見於司馬相如《美人賦》“金鉔薰香”。它的外殼是鏤空的球形,內有兩至三層同心圓環,最裡面是半球形爐體。爐體是用來盛放香料的,兩端分別有短軸與中間的幾層同心圓環相連接,這樣的設計可以保證在重力作用下,無論爐體如何翻轉,爐口總能保持水平狀態。估計這也是當時做此設計的初衷。

古代中國人民有多智慧,除了傳統發明外,還出現了下列黑科技

被中香爐

三:古代的計程車——記裡鼓車

記裡鼓車最早叫做“記道車”,最遲在西漢時期已經出現。記道車可以計算路程,而記裡鼓車則在記道車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可以打鼓計程的自動機械裝置。

記裡鼓車是由古代著名科學家張衡發明的,最早的記裡鼓車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置一鍾,下層設一鼓,車上還有小木人,每當車行過十里,小木人就會自動敲擊一次,而每擊鼓十次後就會擊鐘一次以示提醒。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後代,還不斷有人對其進行改進,但記裡鼓車工藝繁複且用途狹窄,於是到了明清之際便已不見於世。

古代中國人民有多智慧,除了傳統發明外,還出現了下列黑科技

紀裡鼓車

四:綜合性天文觀測臺——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由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耗時七年設計製作而成。它也可看作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觀測臺。整座觀測臺高約12米,寬約7米,共分為三個部分。最上面的部分是露天觀測臺,放置有一臺渾儀,渾儀上有屋頂遮蓋,它可以隨意開合,便於觀測。中間部分是一間密封觀察室,裡面置有渾象,機械模擬了日月星辰的天象變化。

其中,下邊的報時裝置又分為五層,每一層各司其職,用來報告每天的不同時辰,時間可以精確到刻。每到一個時刻,五層共計162個小木人。如此精密的設計,難怪連英國科學家李約瑟都說這“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古代中國人民有多智慧,除了傳統發明外,還出現了下列黑科技

水運儀象臺

而所有這些自動機械裝置全部是由整座儀器的動力機構的運轉完成的。動力機構依靠水的恆定流量,不斷推動水輪從而帶動了整臺儀器的機械運轉。也因此被稱為“水運儀象臺”。但是最終不幸毀滅於蒙古滅金的戰爭之中。

上述這些僅僅只是冰山一角,那些充滿了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古老智慧是舉之不盡的。我們應該記住,我們今天取得的科技成就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華夏民族數千年智慧與心血的結晶。

【親愛的朋友們,對於這一件事你們有什麼看法與想法嗎?歡迎留言吐槽,想看更多的可以關注我,每天都會更新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