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孩子的成長特性給予他們不同的關愛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孩子的成長特性給予他們不同的關愛

育鄰夢

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疼么兒。”天下沒有絕對公平的事情,每個人的心都偏向一側生長。生養二胎之後,父母難免會將原本給予一個孩子的愛一分為二,甚至對幼小一些孩子更加關注也屬正常,畢竟更小意味著自理能力更差、需要更多的關愛。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孩子的成長特性給予他們不同的關愛

多個孩子宜“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擇優教導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此,父母關愛教導孩子成長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勢利導,不同孩子在不同階段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都是不相同的,選擇與孩子成長特點相適宜的教導方式和方法,激發孩子自身成長的興趣是每個父母最大的期待。因此,父母面對多個孩子的成長教導,一定會出現些許“偏心”,根據每個孩子成長進步的優點、缺點,“有的放矢”進行鼓勵或鞭策,而不是對每個孩子都採用絕對相同的教導方式。

《論語·先進篇》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世界上沒有絕對公平,每個孩子的成長各具特點,作為父母採取有細微“差別”化的關愛教導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手心和手背卻是不相同的,因此他們的用處也不盡相同,比如手心多用於抓握物品,而手背則主要是輔助保護血管,手指能向手心方向彎曲卻不能向手背方向彎曲。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孩子的成長特性給予他們不同的關愛

給予不同性別孩子不同關愛

“偏心”為了做到更公平

俗話說“一碗水難端平”,公平是相對而言的,每個人自身所具備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從外界獲取的成長幫助也是不同的。多孩家庭出現“偏心”的原因在於:①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關愛,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成長自理能力;② 同一個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需要的關愛不相同,比如孩子5歲和10歲所需要的關愛方式就不相同,孩子在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下需要的關愛也不同;③ 每個孩子的學習、成長能力有差別,根據他們各自的成長狀態關心他們就會出現“偏心”,比如教導男孩兒和教導女孩兒的方式就是不相同的。

父母陪伴教導多個孩子成長出現“偏心”,是為了更好的依歸教導。如果家庭有對孩子的成長教導規定,那麼這個規定一定會根據孩子不同成長年齡、特點附帶相應的賞罰措施,不同孩子即使一起同時完成了同一件事情,他們也一定具有主次責任,對能夠明辨主次責任的責任人就應該做到賞罰有主次。同時,賞罰有主次也能夠更好的激勵每個孩子主動完成那些能夠被獎勵的事情,進而形成良性爭優意識。“偏心”的另一點實用價值就是,不同孩子因他們的特性會表現出不同的的特質,比如有孩子會表現強勢、有孩子會表現弱勢,那麼對於表現強勢的孩子就應適度加以抑制、對於表現弱勢的孩子就應該給予鼓勵,以讓他們能夠彼此相互適應,並最終成為適應社會集體生活的本領。

“偏心”並不是偏愛,而是根據不同孩子的成長特質給予不同的關愛,是根據不同孩子的成長需求給予他們相應的幫助,從而更好激活他們的成長潛能。比如父母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和孩子們一起來點評各自的成長優點、缺點、長處、需要加強的成長方面,讓他們能夠從小就學會互幫互助、互學互鑑客觀公正評判成長能力的習慣,將成長學習中所學到的成長智慧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戰”。不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表現出不同的成長優缺點,引導他們及早通過兄弟姐妹“照鏡子”對他們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促進作用。人們常說“生活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孩子們成長過程中及早引導他們發現自身成長問題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兄弟姐妹之間互幫互助也能夠為彼此共同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孩子的成長特性給予他們不同的關愛

給予不同年齡孩子不同關懷

靈活性“偏心”有助於“因材施教”

成長的本質就是為了追求相對更好,不斷適度微調才能保持平穩,對於不同孩子的成長教導同樣需要根據孩子們的成長狀態適度靈活性“偏心”。社會分工協作的基礎就是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資源優勢,交流、交易就是為了更好的完成各自的優勢互補,社會形成家庭的基礎就是為了實現老人、男人、女人、孩子之間的成長能力互補。原始社會男人負責外出狩獵、獲取主要的生活食物,女人負責採摘住所附近的植物果實、同時兼顧看護孩子和照顧老人,老人就在於教導後代生活經驗、輔助教導孩子成長。現代社會雖說人人平等,但是人們參與生產、生活分工的角色卻是不相同的,男人依然是社會中絕對的建設主力,生育孩子依然是絕大多數女人的“分內工作”,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接受社會知識、成長自己。

人們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偏心”就是給不同孩子貼上不同的“好標籤”。教導孩子就要從生活中發現每個孩子不同的成長優點和長處,找出孩子生活中的好,然後根據不同孩子的成長行為實際靈活性貼上不同的“好標籤”,比如分別給孩子們貼上實踐能力強、善於思考、熱愛探索、成長有主見、待人有禮節等積極的標籤。以實現兄妹之間在不同時間相互促進、相互學習,讓成長活動充滿樂趣。

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心理學家克勞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實驗。他要求人們為慈善事業作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標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試則沒有用標籤法。後來再次要求他們做捐獻時,標籤就有了使他們以第一次的行為方式去行動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標籤為“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標籤過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標籤為“不慈善的”兒比沒有標籤的貢獻更少。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孩子的成長特性給予他們不同的關愛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孩子的成長特性給予他們不同的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