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新韻”系列報道

“土味新韻”系列報道

(速新聞記者 仲文路)“老闆,這石磨咋賣?”4月15日下午,在宿遷市花鳥市場,市民張先生指著一盤石磨詢問道。店主朱前進告訴他,這盤石磨是個老物件,要價800元。聽說這個價格,張先生算了一筆賬,重200斤左右的石磨,一斤竟要4元錢。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昔日農村的磨盤、石臼甚至是拿來喂牲口的牛槽、豬槽都成了“稀罕物”,走在時尚的前沿。

“土味新韵”系列报道

石磨、石臼搭配成景

在朱前進的店鋪中,記者看到,這家店鋪主要銷售的是花木,石磨、豬槽等石材是“兼職”售賣的,品種並不多。“這些‘傢伙’可是農村昔日最常見的物件,隨著現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漸漸被人們遺忘了。”朱前進說。

“這些老物件都是由一些‘淘石’人送來的,他們常年行走於鄉村,遇到合適的石材就收購回來,然後再轉賣給我們。”朱前進說,由於現在人工費昂貴,再加上這些石材普遍很重,價格就這樣漸漸地漲了上去。

記者瞭解到,在這些“淘石大軍”中,家住沭陽縣廟頭鎮的陳兆國便是其中一位。“我是去年開始做回收農村石磨、石臼等老物件生意的。”50歲的陳兆國告訴記者,這兩年,出門打工的人少了,許多人都選擇做生意,其中,回收這些老物件成了許多農村人現在的生意。

“小時候,我家裡都是用石磨磨米、磨豆腐,對於這些東西,我是相當熟悉。當我得知石磨、石臼等物件受到許多城裡人喜歡時,說實話,我挺驚訝的。”陳兆國說,回收這些老物件時,一開始許多農民都覺得這些是無用的東西,還佔地方,很樂意低價銷售。如今,隨著“淘石”人的增多,很多人開始認為這些老物件變得“稀罕”了,收購價也漸漸高了起來。

靠著這門生意,陳兆國一個月也能賺上五六千元,生活費不成問題。“其實這是件體力活,一盤石磨往往重達上百斤,挪動還是很費時費力的。”陳兆國說,對於這些石頭價格的飆升,他覺得並不止石頭本身價格的上漲,還有人工、物流等因素。

“土味新韵”系列报道

回收來的石磨盤

4月17日,在陳兆國的引領下,記者來到沭陽縣紮下鎮扎顏線附近的一家舊石材回收市場,陳兆國收購來的老物件大多轉賣於這裡。在現場,記者看到成千上萬的磨盤、牛槽、豬槽、石臼等,有粗有細,有大有小。老闆仲石7年前便開始收購這些老物件了。

“一開始是出於對這些老物件的喜愛,收著收著便一發不可收拾了。你看這石豬槽,品相多完美,青石底料,再加上精雕細刻,宛如一件工藝品,這些都是純手工製作,可見以前的手工藝是多麼高超。”在仲石的眼中,每一件舊石材都是一個寶貝,獨一無二。

“我這兒的石磨不看重量,只看品相,做工上乘、質量好的,價格就很高。”仲石笑著說,他曾將一盤百十來斤的石磨賣出4000元的價格,如果論斤賣,那就達到40元一斤了。

“土味新韵”系列报道

石磨、石槽搭配成景

仲石說,像石墩、石鎖、石磨、石磙子、石碾子、石臼子、石豬槽這些以前在農村每家每戶都能見到的平常物件,如今越來越少了。

“據我所知,大概在20年前,這些從事手工製造石磨、石臼的手工藝人漸漸老去,年輕人大多不需要這些石頭工具,就算一時高興,買來的多是用機器製造的。所以這些老物件越來越少了,可以說,現存的每一件都是孤品。”仲石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物件雖從農村“淘汰”,但卻“華麗轉身”為許多民俗館、飯店、公司、甚至私人別墅中的“座上賓”,用它們裝飾房子、院子,不但能有好的藝術效果,還能喚起許多人心中的“鄉愁”。

因為價格“一路飆升”,許多人開始收藏這些老物件,甚至將它當成“文物”。那麼,這些老物件“距離”文物到底有多遠呢?為此,記者採訪了宿遷市博物館負責人高小亮。“目前,這些石磨、石臼等老物件存世量較大,我認為暫時還不能將它們視為文物,最多當成古玩來收藏或者買賣。”高小亮笑著說,或許有那麼一天,這些老物件真能“搖身一變”成了文物,成為老百姓的“傳家寶”。

“土味新韵”系列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