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埋怨離婚率高,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導致離婚是必然的。


中華民族現在正經歷著一個離婚必然的社會矛盾,造成這個矛盾的是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縱觀幾千年,沒有哪個時代比現在的百姓物質更充沛,充沛的物質和民族的傳統形程了矛盾,傳統的觀念引導大家給孩子結婚是父母的頭等大事,這就導致孩子一過結婚年齡父母會瘋狂的組織相親,然後便是提供最優質的房子、車子、各種陪嫁和一筆錢給剛結婚的小兩口生活,新婚夫妻剛結婚便達到超高的生活水平,然而初婚的年輕人並不懂的怎麼去駕馭這筆財富,或者說他們並不太珍惜這些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一步到位的生活,導致夫妻沒有共同的奮鬥目標,甚至不需要去奮鬥,缺少了奮鬥歷程的婚姻是不堅固的。

別埋怨離婚率高,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導致離婚是必然的。


在舊社會,普通百姓家中並沒有太富裕的物質基礎,只是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未來還是要靠夫妻的雙手共同去打造,這就無形中組織了一個共同奮鬥的艱苦歷程,穩固了婚姻的基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引導都是父母想方設法的讓孩子們少吃點苦,殊不知,人生沒有捷徑,吃得苦中苦才方為人上人。當孩子過了教育期仍然過多的干涉下一代的生活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陋習。

別埋怨離婚率高,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導致離婚是必然的。

婚姻,是個複雜的話題也是個敏感話題,因為在這個錯綜複雜的社交社會,你的愛人不見得就是你的妻子,你的妻子也不見得就只是你的愛人;身邊的例子太多了,現在的朋友圈可能有點不健康,身邊的朋友離婚的比結婚的多,出軌的比堅守的多,二婚的比頭婚的多,現在生活圈子裡找一個完整的初婚家庭已經不太容易了。我認為這是社會物質充沛造成的惡果,老話說“飽暖思淫慾”不知道合不合適,人們物質生活充沛心生惰性,貪婪加上懶惰,就開始萌生各種消遣的念頭,再加上由於自己不願意努力導致生活遲遲沒有改觀,自己又心存不滿,由此慢慢的放縱自己,以至於自己把自己慣壞了,然後開始找人抱怨這個社會,開始找人發洩;男人消遣女人,女人消遣男人,聊天、吃飯、約會,再慢慢就會有很多不能說也不敢說的事發生……


別埋怨離婚率高,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導致離婚是必然的。


都知道,在我們父輩那吃不上喝不上的年代,離婚是很少發生的事情,因為能有個家庭完全是靠夫妻的雙手共同努力打造,“家”來之不易,更要懂得珍惜,每個家庭亦如此,每對夫妻亦如此,這裡面有汗水、有苦楚、有共同的心血,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夫妻在奮鬥的過程中培養出了共同的價值觀和生活觀,磨合的過程更讓人銘記,磨合的結果也更讓彼此瞭解對方,生活來之不易,才會彼此珍惜,所謂過日子,不是享受成果,過程更重要,沒有共同經歷,沒有過程的婚姻更像是一個家庭的軀殼。


別埋怨離婚率高,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導致離婚是必然的。


我並不建議現在年輕人一結婚便房、車、存款一步到位,更不贊同“繼承”這種捷徑,人生沒有捷徑,有得必有失,你失去的可能比你得到的更多。兩個人如果真心喜歡,即使什麼都沒有那也可以艱苦在一起,體會那種在一起的幸福,是金錢不能比擬的,房子、車子、事業一定要靠兩個人共同去打造,千萬不要靠誰給予;輕易的獲得會失去一個寶貴的經歷,也少了一份收穫的喜悅;失去了男女之間最重要的磨合,便不太願意去遷就對方。


別埋怨離婚率高,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導致離婚是必然的。


現在我們國家也在效仿西方的消費習慣,先透支自己信用消費,用信譽給自己打造一個基本的物質條件,有了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時,再用後半生的時間去給自己填補這個信譽,先消費後掙錢的習慣可以督促我們有更好的工作動力,合理的剔除了我們的惰性,自己督促自己工作,這就會導致以後我們每一代人都是在掙錢給自己花,打破了中國人掙錢給下一代花的傳統,我認為這是科學的。


別埋怨離婚率高,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導致離婚是必然的。


我從不認為我們奮鬥的財產掙來是給孩子花的,我不建議留給孩子太多,孩子們還是要去打造屬於他們的一片天地,時代不同,你給予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反而會培養他們的惰性;他們將不斷的選擇然後將就再將就,由此惡性循環磨滅自己的生存能力,這是中國人目前的陋習,所以說男女朋友一定要一起經歷一些艱苦奮鬥的過程,患難才能見真情。


關注我,關注修漢的《家長課》,瞭解更多教育理念,塑造更好的教育環境,培養更優秀的孩子,擁有更輕鬆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