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行書的特點

與王羲之書法比較的角度,來談談王獻之行書的特點:

神駿陽剛之境;

行草書體更勝;

突出外拓之勢(筋力,圓轉,外展)。

——王羲之更典型地體現了含蓄而靈動的中和之美,王獻之則在中和的基調上更表現出神駿奔放的陽剛之境。

“父之靈和,子之神駿,皆古今之獨絕也” (張懷瓘《書議》)。

“靈和”者,溫文爾雅,志氣和平,靈動灑脫;

“神駿” 者,豪氣縱橫,威武神揚,宏逸遒健。

王羲之是魏晉書法、古代書法“ 中和” 之美的典範。

從作品來看 ,呈現一派平和、清雅的審美風貌。

其“中和” 之美是剛柔相濟的;

是質與妍的結合, 既有平實質樸之意 , 又有瀟灑妍美之姿。

相對於漢魏、鍾繇之質 , 王書更具妍態;

而相對於王獻之的宏逸縱放 , 王羲之則更含質樸之趣。

瀟灑又沉著,靈秀又爽利。

王獻之的行書則有一種大鵬摶風、逍遙縱逸的氣度。

“若逸氣縱橫 , 則羲謝於獻;

若簪裾禮樂, 則獻不繼羲。

雖諸家之法悉殊 , 而子敬最為遒拔”( 張懷瓘《書斷》 ) 。

後世崇尚奔放、縱逸書風者 , 大多宗法小王。

——大王行楷為優,小王行草更勝。

大王行書側重楷意,既有行書的圓活隨意,又有楷書的謹嚴規矩。

清爽流暢的行筆,既寫得筆筆起訖分明、紮紮實實,又靈動輕鬆,無一絲滯板。

小王行書突出草勢。“

子敬之法 , 非草非行 , 流便於草 , 開張於行 , 草又處其中間 。

無藉因循 , 寧拘制則;

挺然秀出 , 務於簡易;

情馳神縱 , 超逸優遊;

臨事制宜 , 從意適便。

有若風行雨散 , 潤色開花 , 筆法體勢之中 , 最為風流者也”( 張懷瓘《書議》 ) 。

瀟灑散放的氣度則與簡便隨意的行草建立了更密切的對應關係。

——大王側重內擫,小王突出外拓。

前者側重裹毫、瘦勁、方折、骨力,體勢內斂緊結;

後者突出鋪毫、肥厚、圓轉、筋力,體勢外展寬博。

內擫,主要指內斂的筆勢字勢;

外拓,主要指外放的筆勢字勢。

內擫重“骨”,外拓重“筋”。

骨勝者挺健,峻勁;筋勝者通暢,活絡。

“骨力”重方,“筋力”尚圓。

大王更見方折,小王更顯圓轉。

大王在起、收、轉折處的方勢明顯,小王則突出圓勢,以轉為主。

內擫者裹毫為主,外拓者鋪毫為重。

裹者瘦,鋪者肥。

內擫使毫攝墨,不令溢出畫外,比較謹嚴含蓄些;

外拓用筆,翰墨淋漓,豪放暢達。

—— 將二王行書綜合學習,

可以把中和與陽剛、靈和含蓄與神駿奔放、內擫與外拓、骨力與筋力、瘦勁與肥厚、方折與圓轉等審美意蘊和筆畫、結構要領和諧統一,增強表現手段,豐富藝術效果。

(可參考宋民《二王經典行書要領精講》,江西美術出版社,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