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183件家傳古董無償捐美,祖國想回購卻被拒絕,國人痛罵忘本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有人為中華之崛起而四處奔波,有人為守護文苑英集走上詩意人生,翁氏六代疊續,亂世遺珠覓得歸宿,是“良緣”還是“虐戀”?

他將183件家傳古董無償捐美,祖國想回購卻被拒絕,國人痛罵忘本

一、藏品大宗為何而歌?

2018年12月13日,波士頓博物館收到了一筆蔚為大觀的家藏,183件來自中國的文翰墨寶,古籍孤品,漂洋過海,在太平洋的彼岸重見天日,舉世皆驚。這千金一擲的大手筆,出自滿清帝師翁同龢的五世孫——翁萬戈。

翁氏珍藏自翁心存起至翁萬戈,上至《江山萬里圖》、《靈飛經》、宋本《集韻》,下至各式拓片織繡,經年累月,一騎絕塵,歷經百餘年,仍能在動盪中遺世獨立,離不開翁家幾代人的傳承與守望。

如果沒有歷史意識,怎麼會收藏這麼多年呢,歷史意識在六代人甚至歷時更長的收藏過程中是最重要的支柱。翁氏六代這批珍藏涉獵之廣,與翁家傳承百年的家風家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翁家起於古城常熟,自文端公翁心存起,雖未大費心力尋獲珍品,仍間有收穫。

他將183件家傳古董無償捐美,祖國想回購卻被拒絕,國人痛罵忘本

翁同龢

在翁同龢時,修心養性,官至將相,醉心藝術,已經到了“典屋買畫今幾人”的程度,遍藏天下如意、玉印、書卷、畫集。翁萬戈年幼時便被過繼到翁同龢的那一支血脈,兩歲時就繼承這筆“萬貫家財”,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簡直就像天上掉餡餅似的”。

年幼的他,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描摹書畫,對藝術頗有造詣,隨著年歲的增長,翁萬戈漸漸明白並接過翁家傳承百餘年的使命,謹慎的守護著這份“沉重”。

書畫子卷最怕潮氣,翁萬戈就租了個洋樓專門在二樓存放這批珍品,在內戰膠著,家國動亂不安的年代,翁萬戈帶著這批跨13個世紀的珍藏逃到美國,使得這燦爛的文化遺產沒有在戰火中付諸東流。翁萬戈說:“我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為了我的人生。”翁萬戈收藏家的一生,在此展開序幕。

他將183件家傳古董無償捐美,祖國想回購卻被拒絕,國人痛罵忘本

二、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如果說收藏古文玩物是收藏家的嗜好,那麼收藏翁氏珍藏則是翁萬戈的“性命”。何為“性命”?道教認為:“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修身養性,心靈的潤澤與體魄的康健正是中華傳承千年的性命之道。

對於翁萬戈來說,守望這批珍藏,將其光彩呈現與世,與諸君共賞正是他的“性”。美國收藏家顧洛阜並不瞭解中國文化,卻樂此不彼的收藏了諸多中國的文采華章,最後一股腦的全捐給了大都會博物館,翁萬戈認為,這正如孔聖人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顧洛阜雖不懂中國文化,卻能由著本心追求美,終而與世界分享美,當是收藏的最高境界。為此,翁萬戈走訪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圖書館,為的就是不至於泯滅了藏品的光輝,向世界介紹自己深深愛著的華夏文明。

他將183件家傳古董無償捐美,祖國想回購卻被拒絕,國人痛罵忘本

對於要捐獻、轉讓的藏品的去向,翁萬戈絕不敷衍了事,必須仔仔細細的考察、斟酌再三,方才讓出藏品。北大座落著米萬鐘的勺園,在多次考察過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後,翁萬戈將米萬鐘的《勺園祓禊圖》捐給了北大,與洪業先生所贈的《勺園修禊圖》並絕燕園。

上世紀80年代末,翁萬戈親自到上海圖書館察看了館藏的《九歌圖》與《北西廂》,對於上圖修復古籍的方法與精神極為認可,在上圖的積極爭取下,上圖書便成為了542冊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書的好歸宿。

除了為藏品積極尋找落腳地外,翁萬戈還親自整理編撰了《翁同和文獻叢編》、《顧洛阜原藏中國曆代書畫名跡考釋》《陳洪綬圖編》《常熟翁氏藏古籍善本叢書八種》《甲午中日戰爭》等,致力於這批文化瑰寶的發揚與傳承。

他將183件家傳古董無償捐美,祖國想回購卻被拒絕,國人痛罵忘本

三、收藏界的開放主義者

自古以來,鮮有收藏者把自己的典藏公示於人,而對於絡繹不絕求覽藏書的鑑賞者們,翁萬戈不僅不拒絕,甚至非常高興藏品能夠與人分享,總是慷慨地向研究者們提供從未被研究過的資料,使私人收藏藝術史研究更進一步。

在清雅幽靜的萊溪居,在波士頓大學授業的白謙慎教授常常帶著研究生們到翁萬戈先生家觀摩。“拜讀尊譯《董其昌署款演變》一文,得益非淺。C. C. Riely原著的出版社、日期等等,似不見於“注”中。我很想買一部,不知應從何處?”

在白謙慎教授公佈的15封與翁萬戈先生的書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翁萬戈先生求學若渴的求知慾與對於研究工作一絲不苟、認真仔細的態度。

他將183件家傳古董無償捐美,祖國想回購卻被拒絕,國人痛罵忘本

四、守望數年,傳承千載

一個合格的收藏家必備眼力,財力,魄力。華美協進社原是胡適、郭秉文等在美國紐約共同創建,為傳播中國文化,進行各項教育與宣傳活動,增進中美人民文化相互交流。

後卻因為負債極高面臨閉會的絕境,翁萬戈在此生死存亡之際,毅然決然接手華美協進社社長,併為華美協進社社留下了25萬美元的收入。曾有人慾高價購得翁萬戈的藏品,翁萬戈說;“只要我有足夠生活的錢,我不會考慮我的藏品跟錢發生任何關係。”

身為機電工程碩士的他,經人介紹走上電影人的道路,在電影業逐漸如魚得水,他仍未忘記為中華文化與文明走向世界而努力,他以中國古畫製作了一部短片,甚至取得國民黨的同意要在中國用16mm的影片教育國民,但因內戰爆發而不了了之。

他將183件家傳古董無償捐美,祖國想回購卻被拒絕,國人痛罵忘本

在中美關係緩和後,翁萬戈回到中國,帶著攝影機、三腳架、工作人員來到故宮博物院,撰寫出的《故宮博物院》一經出版便售罄,中國雍容典雅的深宮、精巧華美的器物再次走向了西方,走向了世界。

2018年,翁萬戈將183件珍藏捐贈給波士頓博物館,祖國想要購回也被嚴詞拒絕,國內一時譁然,痛罵老先生忘本。翁以鈞透露,翁萬戈先生早已料到部分國人會有些議論的聲音,卻仍舊選擇這麼做。

他果真忘本嗎?

翁萬戈一生致力於守望藏品,進行中西文化交流,波士頓是西方的文化重鎮,藝術無國界,這批藏品在波士頓反而更能發揮它宣傳中國文化的價值。

“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翁老此舉看似恣意灑脫豪擲千金,卻有一顆苦心孤詣的七竅玲瓏心,分明是十足的中國式詩人,縱馬而遊,不為世俗所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