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垃圾圍城”變為“無廢城市”,AI如何撬動這個7萬億市場?​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併成為未來生活的目標和趨勢。然而,世界各國面對現代生活中氾濫成災的廢物問題,仍然捉襟見肘。同時,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廢物不僅在所難免,更是無處不在,令人防不勝防,更阻礙綠色發展的推進。

因此,各界需要從綠色發展的短板出發,因地制宜,對症下藥,才能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讓“垃圾圍城”變為“無廢城市”,AI如何撬動這個7萬億市場?​

綠色發展短板

2019年12月31日,生態環境部公佈《2019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大、中城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5.5億噸,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為4643.0萬噸,醫療廢物產生量為81.7萬噸,生活垃圾產生量為21147.3萬噸。

讓“垃圾圍城”變為“無廢城市”,AI如何撬動這個7萬億市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表示,“我國每年固體廢物產生量近100億噸,且呈逐年增長態勢。如此巨大的固體廢物累積堆存量和年產生量,如不進行妥善處理和利用,將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對資源造成極大浪費。”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金惠也認為,固體廢物歷史堆存總量高達600億~700億噸。“快遞包裝等新業態帶來的固體廢物問題也不容忽視,部分地區垃圾圍城、垃圾遍野已經成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

此外,固體廢物底數不清、去向不明、利用處置能力不夠、標準體系不健全、技術支撐不足等問題不同程度的存在,讓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成為綠色發展中的短板。而隨著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固體廢物越來越多並侵佔城市的發展空間之時,固體廢物的消除成為了當前城市發展的“當務之急”。

隨著AI愈來愈滲透到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智能化已經成為城市環保的重要助推器,受到各界重視。在建設智慧城市的同時,AI將推進綠色生活方式日益深植人心,讓“無廢城市”真正走入我們的生活。

讓“垃圾圍城”變為“無廢城市”,AI如何撬動這個7萬億市場?​

什麼是“無廢城市”?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簡單來講,“無廢城市”就是:可見,可減,可用,可消。“可見”就是全過程監控,把所有廢物置於監管之下,徹底杜絕廢物無組織排放;“可減”就是源頭減量,緩解環境壓力;“可用”就是通過各種方法進行廢物的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可消”就是最大限度消除廢物末端處理的環境影響。

讓“垃圾圍城”變為“無廢城市”,AI如何撬動這個7萬億市場?​

李金惠表示,“無廢城市”的核心是為了建設一種新的經濟體系和社會發展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自然資源瓶頸,以及廢物處置對稀缺土地資源的佔用問題。

目前,“無廢城市”試點工作尚處於初期階段,面臨著頂層設計缺乏、行業專項規劃缺失、基礎統計數據不全、項目落地可操作性較差等問題。在這些問題面前,智能化監管則成為了“無廢城市”發展的第一步,將所有廢物置於監管之下,徹底杜絕廢物的無組織排放。

讓“垃圾圍城”變為“無廢城市”,AI如何撬動這個7萬億市場?​

邁出智能化監管的第一步

近年來,在AI的賦能下,智能傳感器、智能攝像頭等智能產品已被廣泛應用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由此構建成一個個“智能化監管平臺”,“無廢城市”亦不例外。例如,2019年上海市實施的垃圾分類,在AI和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迭代升級中,垃圾桶能夠“自主”分辨垃圾種類、垃圾處理廠能夠智能分揀可回收物品、政府智能監督垃圾分類實況等。

以“小黃狗”垃圾智能回收箱為例,依託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對於塑料瓶等可視覺識別的垃圾,通過安裝3個攝像頭進行抓拍,以實現智能識別並預警;對於紙質類等,則可以通過投入物品的平均密度、平均體積等,設定預警線,來判斷它是不是紡織物、紙類等。而利用前沿的“人臉識別”技術,則方便居民投遞垃圾,提升居民的參與度和認知度,也便於獲取市民垃圾分類的徵信數據。

讓“垃圾圍城”變為“無廢城市”,AI如何撬動這個7萬億市場?​

市民只要在手機上關注了官方微信公眾號或者註冊APP,即可獲取賬戶,在垃圾分類箱前站上幾秒鐘,掃描二維碼或者完成刷臉程序後,再在觸摸屏上輕觸相應類別的垃圾按鍵,用於投放垃圾的箱門就會打開,將垃圾投入箱中,觸摸屏上隨即顯示重量,產生的積分自動打入賬戶。投放人可使用賬戶中的積分在網上商城兌換物品,也可以在垃圾分類箱旁的自動售賣機換取物品。

此外,“小黃狗”的智能識別垃圾系統可以智能識別市民的誤投、亂投。如果有居民故意將石塊扔進可回收垃圾,該智能識別系統會自動把石塊返還到投遞口。同時,還能把誤投信息記錄到用戶的數據,形成用戶的行為肖像,實現市民信息管理的同時進行數據分析、流向檢測。

除此之外,嘉興市秀洲區利用田間地頭可動態監測、煙霧自動識別、自動報警的“電子天眼”解決農村秸稈焚燒、垃圾焚燒的治理難題;深圳建立佈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購有序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回收網絡平臺,並在政策上鼓勵危險廢物產生量大的企業自行配套建設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設施;重慶北碚區通過智能化畜禽養殖業,以“種養結合”的發展模式提升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水平等。

讓“垃圾圍城”變為“無廢城市”,AI如何撬動這個7萬億市場?​

7萬億元市場空間

“無廢城市”體現的是循環經濟的理念,是一個把經濟過程組織成為具有高資源效率和高環境效率的閉環過程,資源在生產環節上不斷位移,並不斷挖掘出新的價值。

有機構預測,“無廢城市”擁有7萬億元的市場空間。在“無廢城市”試點城市的深圳,試點期間就計劃培育一批固體廢物產生量小、循環利用率高的綠色示範企業,創建24個以上生態工業園區,新增5家綠色工廠,培育10家以上第三方綠色製造諮詢服務機構;重慶計劃推動15個園區開展市級綠色循環低碳園區建設,2個工業園區納入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支持4個工業園納入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範或重點支持範圍。

根據相關機構估算,到2030年,我國主要“城市礦山”的回收價值可達2.14萬億元,鄉村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產生投資效益達3.97萬億元,重點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經濟效益達1.35萬億元,預計可帶動4000萬~5000萬就業崗位,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行業或將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因此,隨著“無廢城市”建設的日益深入,在綠色發展領域,又將誕生一個萬億級的市場,亟待企業和科研機構的進駐,共同著力補齊綠色發展短板。

讓“垃圾圍城”變為“無廢城市”,AI如何撬動這個7萬億市場?​

可以預見,“無廢城市”不僅能夠刷新城市“顏值”,也可以提升城市“氣質”,更能極大地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可謂萬里而無一害。作為地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是綠色發展的參與者、共享者與受益者,讓“垃圾圍城”變為“無廢城市”,讓綠水青山顏值更高、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今天(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共建“無廢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