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的赤壁賦為何會刻於橄欖核上,乾隆表示方便攜帶,隨時背誦

文|烏啼月

蘇軾寫的赤壁賦為何會刻於橄欖核上,乾隆表示方便攜帶,隨時背誦

陳祖章雕橄欖核舟

北宋向來以文治國,因此也文人輩出,這些文人學士賦閒之於亦或是抒發情感之時,最大的樂趣便是把酒言歡,吟詩作詞。比如說范仲淹、晏殊、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我們自然也是熟悉,因為在上學面對他們的詩詞時,老師常常要求我們背誦全文。

現如今文創產品日益興旺,明星帶貨亦是如荼如火,但要說起古代帶貨大佬則首推蘇軾,要知道無論是文創產品亦或是明星帶貨都是需要文案和臺詞的,但詞人蘇軾卻只憑一首《赤壁賦》便帶火了無數名家著作。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前赤壁賦》

蘇軾寫的赤壁賦為何會刻於橄欖核上,乾隆表示方便攜帶,隨時背誦

武元直《赤壁圖》

首先是金代繪畫家武元直,他出生於12世紀(具體不詳),相關經歷皆不詳,但是他的《赤壁圖》則是傳世作品。他晚於蘇軾1個世紀,但卻仍以蘇軾《赤壁賦》的意境作畫。

畫中巍峨聳立的赤壁下,一葉扁舟隨波盪漾,船上蘇軾與友人望向窗外,亦不知去向。武元直以其細膩的筆觸,既描述了赤壁的巍峨,亦表達了人在天地間的渺小,也印證了《赤壁賦》中:“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蘇軾寫的赤壁賦為何會刻於橄欖核上,乾隆表示方便攜帶,隨時背誦

趙孟頫《前赤壁賦》

其次是南宋元初書法家趙孟頫,他出生於1254歲,乃是宋太祖的十一世孫。趙孟頫自幼便是天賦異稟,讀書寫字亦是如魚得水,對於繪畫書法皆是初露鋒芒,到了不惑之年之後,繪畫書法造詣更是登峰造極。

還記得那張蓋滿乾隆皇帝印章的《人騎圖》嗎?便是趙孟頫之作,與它同時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的還有趙孟頫的《秀石疏林圖》、《古木竹石圖》,可以說趙孟頫出品,必是精品。

蘇軾寫的赤壁賦為何會刻於橄欖核上,乾隆表示方便攜帶,隨時背誦

趙孟頫《前赤壁賦》

緊接著談的便是他的書法,趙孟頫擅長篆、隸、行、草、楷,尤其擅長行、楷。雖然他與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並稱“楷書四大家”,但既是如此,我們則更不能忽略他的行書造詣,《洛神賦》與我們今天所講的《前後赤壁賦》便是其行書作品。

《前後赤壁賦》是趙孟頫應友人之約而書,是書寫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之作,他的文筆圓潤道勁,婉轉流美。雖然兩帖皆為同時所書,但其風格卻略有不同,該是照了蘇軾不同心境所作,亦有趙孟頫自己的情感在其中。

蘇軾寫的赤壁賦為何會刻於橄欖核上,乾隆表示方便攜帶,隨時背誦

陳祖章雕橄欖核舟

最後是清朝著名雕刻家陳祖章,他何時出生沒有記載,只知道他是乾隆年間入的宮,至於雕刻手藝自然是以作品說話。

圖中所示即為陳祖章雕橄欖核舟,該雕刻取材於《東坡夜遊赤壁》,即蘇軾所做《赤壁賦》的衍生文創。該作品高1.6釐米,長3.4釐米,舟上器具應有盡有,舟中人物栩栩如生,神情各異。其中更令人歎服的是門窗皆可開閉,舟頂做一葉扁舟狀,舟底則刻有《後赤壁賦》全篇,若非乾隆皇帝不善於篆刻,不然的話,恐怕舟頂就是《前赤壁賦》全篇了。

還記得那篇《核舟記》嗎?形容這件作品雕橄欖核舟一點也不過分。這件作品是陳祖章為乾隆皇帝所做,原存放於養心殿,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乾隆皇帝把玩珍物之一,或許也是乾隆皇帝背誦《後赤壁賦》的所用書籍呢?

蘇軾寫的赤壁賦為何會刻於橄欖核上,乾隆表示方便攜帶,隨時背誦

陳祖章雕橄欖核舟

當然是開個玩笑了,這件作品太小了,三百餘字,乾隆皇帝看完估計整個人都不好了。

除此以外,明朝仇英所作《赤壁圖》、清朝周松崖所做赤壁泛舟筆筒、近代畫家李可染所作《東坡夜遊赤壁圖》皆是經典之作,至於其他《赤壁賦》衍生下的書貼、繪畫、雕刻則不計其數。

人人都知東坡肉著名,殊不知《赤壁賦》亦是如此。由此可見,蘇東坡無疑是歷史帶貨明星中的佼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