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檢測假陰性頻現,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雖然現在新聞的頭版頭條不再是清一色的新冠疫情,但國外膠著的形勢和境外案例的輸入讓人們始終無法放鬆警惕。更讓人感到擔心的是,新冠病毒檢測假陰性的案例層出不窮,加拿大衛生官員表示加拿大進行的新冠病毒檢測中有三分之一出現假陰性現象,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預測美國假陰性案例約佔20%~25%,這些數字看得人不寒而慄。

那麼為什麼在檢測技術如此成熟的今天,新冠病毒檢測的假陰性依然頻繁發生呢?

  • 病毒檢測方法有哪些?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新冠病毒檢測都有哪些方法?有許多名字想必大家都在各種報道中有過一面之緣,諸如熒光PCR法、實時熒光法、雜交捕獲免疫熒光法、膠體金法等等,花樣繁多,讓人看了一頭霧水。這麼多種檢測方法,歸根到底分為兩派:1)核酸檢測2)抗體檢測。


金斯瑞解讀|新冠檢測假陰性頻現,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核酸檢測的本質是檢測你的唾液樣本里是否存在新冠病毒的基因,從而判斷你是否被病毒感染,淪為被它利用四處傳播、瘋狂繁殖的“工具人”。具體來說,醫護人員會用一根長條棉籤伸進你的喉嚨深處,摩擦、摩擦、在光滑的呼吸道里摩擦,取得你的唾液樣本,也就是“咽拭子”。由於新冠肺炎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所吸道通常是它們的密集活動的場所,所以在這裡取樣便於獲得大量病毒樣本。隨後樣本被送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利用RT-qPCR(熒光定量逆轉錄PCR)將樣本中的病毒基因(如果存在)大量擴增,再通過熒光強度來指示病毒基因。

另一大流派抗體檢測採用的則是截然不同的思路。我們都知道,當病毒或者其他外來入侵者進入體內之後,免疫系統就會發動防禦,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武器就是抗體。一開始病毒還沒有大舉進攻時,免疫細胞還能應付得過來,逮到一個吃掉一個,採用人海戰術;然而如果病毒複製速度飛快,產生的新病毒數量激增,免疫細胞無法承受,機體就開始晝夜趕工生產抗體作為武器加持。它們就像是針對病毒量身定製的導彈,只會衝著病毒而不會傷及無辜。而在病毒被殲滅之後,抗體也會在血液中留存一段時間,以防止敵人捲土重來。

抗體檢測便是利用了這個武器抗體存在特異性這一特點,也就是說它們身上有著專屬於新冠病毒的特殊印記,通過檢測專屬於新冠病毒的抗體來判斷病人體內是否正在進行或者曾經進行過一場與新冠病毒的角鬥。目前被批准的抗體檢測方法包括膠體金法和磁微粒化學發光法。

  • 核酸檢測還是血清檢測?

那麼這麼多種類的檢測方法到底應該選擇哪一個呢?

這還要根據檢測方法自身的特點和檢測需求結合來考慮。正如前文所說,核酸檢測可以準確、實時地發現你的體內是否存在病毒,而抗體檢測除了可以檢測有症狀的患者還可以追溯健康者過去是否曾經被病毒感染。

此外,核酸檢測通常要耗時數個小時,而血清檢測通常耗時相對較短,只需要數分鐘,結果立等可取。例如號稱全球最快美國雅培推出的血清檢測技術,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二次接受的病毒檢測就使用了這個方法。而且血清檢測可以檢測出曾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群這一特性,可以幫助科學家對病毒傳播進行流行病學分析。

總的來說,兩種方法各有利弊,也有各自適合的應用場景,並不能簡單地用二分法來判斷誰好誰次。對於很多疫情影響眼中的國家,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檢測方法,同時儘量覆蓋更大範圍的檢測人群。

  • 假陰性頻發原因何在?

那麼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假陰性的頻繁出現呢?

大家或許首先想到的就是檢測試劑盒自身質量。以核酸檢測為例,為了確定病毒的存在,我們需要檢測到病毒特異性的基因序列,也就是找到專屬於病毒的基因密碼,例如可以用來發現新冠病毒的密碼有ORF1ab,E和N基因。如果每次檢測只檢測一個基因則很可能會“認錯”,但如果一次可以檢測2到3個基因則大大增加了結果的可靠度。例如金斯瑞研發團隊自主開發了多重一步檢測方案,可以實現一步反應同時檢測兩個以上基因,根據檢測結果快速判斷確診病例。


金斯瑞解讀|新冠檢測假陰性頻現,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但這並不是全部,即便是達到FDA95%準確度、100%特異性要求的試劑盒在使用中依然會出現假陰性情況。除了檢測方法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影響因素:

(1)接受檢測的時機:如果患者在感染初期接受血清檢測的話,很可能因為沒有產生足夠多的抗體導致血清檢測顯示陰性;如果患者在感染時間過久接受核酸檢測的話,很可能會因為細胞釋放病毒數量,即病毒載量,不夠高而導致假陰性。

(2)採樣過程的操作:接受核酸檢測之前,被測者需要接受咽拭子或者鼻拭子的採樣,這一步需要醫護人員謹慎認真的操作。然而由於現實情況下醫護人員採樣負荷過重導致的採樣操作不規範也可能導致假陰性結果。美國一篇新聞報道了一位假陰性患者的故事,他回憶道在進行鼻拭子取樣時,棉籤甚至都沒有伸進他的鼻子裡,測試結果不出意外地顯示陰性。

(3)檢測的時效性:

RNA作為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具備不穩定性,在室溫下保存4小時以上就會降解,因此檢測樣本採集後要求在4小時內送檢。然而現實中,檢測負荷過重的實驗室並不能及時處理所有的樣本,這就會導致一些樣本因RNA降解而引起的假陰性。

與假陰性相對的是假陽性,這也是病毒檢測可能會出現的另一種謬誤,即本身並未感染新冠病毒但是檢測結果顯示感染。雖然假陽性結果不會導致新冠患者被漏診而引起人群中的傳染,但是因為假陽性可能導致有限醫療資源的浪費,此外,如果假陽性患者因需入院治療還可能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相比核酸檢測,血清檢測導致的假陽性帶來的危害更大。被測者在接受血清檢測得到陽性結果後,會誤以為自己獲得了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從而降低防範意識,導致感染風險的增加。

因此無論是假陰性還是假陽性都會對疫情的防控產生很大影響,提高檢測方法可靠度、確保操作過程規範性,仍然需要不斷的努力,相信全世界人民眾志成城一定可以戰“疫”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