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帝共治:羅馬和平時代的終結,衰敗已成必然之勢

安託尼努斯·庇阿斯去世後,他的帝位由他的養子、女婿馬爾庫斯·奧裡利烏斯(公元121—180年)所繼承。由於

奧裡利烏斯在安託尼努斯生前就已經是他的主要助手,多次任執政官,並任最高統帥和保民官,他的繼位順理成章。但是,他卻不願一人繼承帝位,而堅決要求與安託尼努斯的另一養子維魯斯一起繼位。這樣,羅馬帝國就出現了雙帝共治、一國二主的局面。

雙帝共治:羅馬和平時代的終結,衰敗已成必然之勢

一、羅馬的"雙帝共治"

羅馬帝國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但這種情況在以後卻多次出現。在羅馬帝國曆史上,二帝共治甚至四帝共治常常發生,並不奇怪,中國就決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與傳統有關,羅馬的統治一直是多元的,元首制以前是如此,元首制建立後,形式上,仍是多元的,因此,最高權力可分割。中國則一直是一元的,最高權力不可分割。 羅馬的這兩個皇帝無論在才智上,還是在品德上都大不一樣。

奧裡利烏斯,歷史上對他的評價雖有褒有貶,卻仍不失為一個勤奮而又有思想的統治者。他是斯多葛哲學的最主要的闡述者之一。他潛心於哲學思考,並通過他所寫的《沉思錄》把他的思想流傳下來,然而,他並沒有因這種愛好而影響他對皇位的忠誠,影響他盡力履行皇帝的職責。有人認為他是羅馬諸皇帝中精神狀態最高尚的。

雙帝共治:羅馬和平時代的終結,衰敗已成必然之勢

《英國百科全書》中引用費·威·法勒的話評價他:"事實上,他把自己看成是一切人的公僕,舉凡登記公民、平息訴說、提高公共道德、保護未成年者、緊縮公共開支、限制角鬥競賽和角鬥表演、保養道路、恢復元老院特權、任人唯賢地選擇地方官吏,甚至管理街道交通規則以及其他種種任務完全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的身體並不太好,卻常常從清晨直到深夜工作不息。他的地位的確經常要求他出席觀看競賽或表演,但在這些場合,他或是看書,或是聽別人給他讀書,或是寫筆記。他是那種不相信事情應當草率處理的人,而且認為沒有多少罪過比浪費時間更為嚴重。" 奧裡利烏斯當然不可能是什麼"一切人的公僕",而是代表奴隸主利益的皇帝,但無可否認的是,他的確是勤於職守的統治者,不過,他也有令人反感的一面,他有些自命不凡,他涉獵宗教,喜歡穿祭司服去行祭司的儀式。人們對他不滿之處還有一點,他沒能約束他美麗的妻子福斯丁娜的行為。

二、奧裡利烏斯獨自執掌羅馬

在整個羅馬國家,似乎只有奧裡利烏斯不知道他妻子

福斯丁娜為滿足自己的淫慾處處與人調情上床的行為。她的好幾個姘頭都被委以高官或肥缺,奧裡利烏斯甚至在他的《沉思錄》裡還感謝上帝給了他如此忠貞,如此溫柔,在為人處世方面出奇純樸的妻子!在他的急切要求下,羅馬元老院竟還正式尊這樣一個不知廉恥的女人為女神,把她和朱諾、維納斯等相提並論,同等對待。這真是對神的褻瀆。這件事也暴露了元老院已墮落到何種地步。奧裡利烏斯對妻子的態度也成了人們的笑柄。 維魯斯雖和奧裡利烏斯同掌皇柄,相形之下,卻黯然失色,是個無特點的平庸角色。他既沒有奧裡利烏斯那樣的勤奮和才能,也沒有奧裡利烏斯那樣的妻子。

雙帝共治:羅馬和平時代的終結,衰敗已成必然之勢

他們兩人登基時,帝國的邊境形勢非常嚴峻,往昔的安寧與和平已一去不再了。帕提亞人首先挑釁,入侵亞美尼亞。維魯斯不得不在公元162年率兵去抗擊帕提亞人,經過4年戰爭,直到公元166年才打退了帕提亞人,保證了東邊邊界的安全。然而,從東方戰場返回的士兵,帶回來了一種可怕的瘟疫,很多人因染上瘟疫而死去。 東邊的邊界危機剛解決,羅馬又面臨一場更嚴重的邊界危機。這次危機發生在北邊。北部的邊疆地區遭到羅馬人稱之為"蠻族"的日耳曼人和其他部族的入侵。

雙帝共治:羅馬和平時代的終結,衰敗已成必然之勢

他們開始大批地、源源不斷地從多瑙河上、中、下游渡河,侵入羅馬境內。這是一次有預謀的聯合行動,世界面貌將因此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眾多的日耳曼人在過去一段比較穩定的時間裡,生產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告別了簡陋的農業技術,也不再留戀他們森林中的沼澤般的空曠地。他們現在盡一切可能奪取羅馬境內的富饒土地,入侵到羅馬的中歐和東歐各行省,甚至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本土,這是兩百餘年來的第一次。他們在這裡毀壞城市,圍攻亞得里亞海海岸的阿魁利亞港,同時,另一支日耳曼部族,穿越了巴爾幹半島大部分地區,掠奪了緊鄰雅典的埃留西斯。日耳曼人入侵所引發的戰爭是空前嚴重的,它宣告了延續兩個世紀的羅馬和平的終結。 公元167年,奧裡利烏斯和維魯斯共同率兵越過多瑙河,討伐日耳曼人。由於帝國財政拮据,為籌措軍費,皇帝甚至賣掉了皇冠上的珠寶。儘管羅馬軍隊由於感染上從東方帶回的瘟疫而戰鬥力大減,仍然逐漸地、艱難地控制了戰局,掌握了主動,並終於把日耳曼人趕出了國境。維魯斯在班師途中突患中風去世,羅馬又恢復了一個皇帝的政治局面。

三、傳位親子,混戰伊始

奧裡利烏斯在打退日耳曼人入侵的同時,為了減輕北部的壓力,讓大量日耳曼部族成員作為移喬民和潛在輔助士兵入籍帝國,這些日耳曼喬民被承認為羅馬業主或帝國領地的租用人。奧裡利烏斯企圖用這種辦法把他們束縛在新的小塊土地上,奧古斯都和尼祿都曾這樣做過。不同的是,奧裡利烏斯推行這一政策更加有組織,規模更大。這其實是種無奈之舉,因為他已經沒有力量把所有的"蠻族"驅逐出帝國領土,只好把他們作為開發邊境的農業殖民者留在邊境的指定區域內。他們移居羅馬境內雖為羅馬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勞力和兵源,卻也給帝國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 這時,埃及、西班牙和不列顛的局勢也極不穩定。

雙帝共治:羅馬和平時代的終結,衰敗已成必然之勢

公元175年,當年曾隨維魯斯征戰帕提亞的大將阿維迪烏斯·卡修斯擁兵自重,成了東方各行省的實際統治者,並控制了埃及。他散佈奧裡利烏斯已死的謠言,公開發動叛亂,自立為帝。奧裡利烏斯只好與那些北方未屈服的部落訂立和約,然後掉過頭來,征討阿維迪烏斯。奧裡利烏斯兵還未發,阿維迪烏斯就被部下刺殺了。不過,奧裡利烏斯仍藉此機會,巡幸了東方各行省,視察了安蒂奧克、亞歷山大里亞和雅典等地。 公元173年,奧裡利烏斯一改他的幾位前任從家族成員之外過繼養子做繼承人的傳統做法,立他的兒子科莫德斯為又一皇帝和自己的繼承人。父子同時為羅馬皇帝,這是奧裡利烏斯的首創,但是,奧裡利烏斯立兒子科莫德斯為帝是一個極端錯誤的決定,將給羅馬帶來極大的損害。科莫德斯後來成了羅馬最殘暴、最怪誕的皇帝之一。在立科莫德斯為帝時,奧裡利烏斯又重新開始了在多瑙河地區與日耳曼人的戰爭。他想通過擴張北邊領土,吞併波西米亞,為羅馬建立一條距離較短,依靠高山而不是依靠多瑙河的邊界。奧古斯都就曾想這樣做,但沒有成功,後來也沒有一位皇帝做到這一點。奧裡利烏斯開始獲得了不少勝利,成功在即,卻不幸於公元180年死於軍中。然而他的勤勞和忠於職守並沒能阻止帝國的衰敗。

衰敗已成必然之勢,非個人之力所能挽回。

雙帝共治:羅馬和平時代的終結,衰敗已成必然之勢

結語:

奧裡利烏斯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和日耳曼人作戰,終因操勞過度,以身殉職。奧裡利烏斯一死,他改變北部邊界的計劃立即被放棄了,羅馬和平也隨著他的死去而最終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是一個長達百年的以革命、內戰和無政府狀態為主要內容的新階段。

參考文獻:

《世界史》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興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