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剪師傅蔡忠和用巧手扮靚古厝

堆剪師傅蔡忠和用巧手扮靚古厝

堆剪師在規模宏大的楊孫西文化館二期上方從事堆剪工作

堆剪師傅蔡忠和用巧手扮靚古厝

屋頂上的每樣景緻在堆剪師筆下變得色彩絢麗

堆剪師傅蔡忠和用巧手扮靚古厝

位於四樓的回字型的屋簷下,堆剪的圖案達到35米長

堆剪師傅蔡忠和用巧手扮靚古厝

古厝燕尾脊下的堆剪圖案,寓意著吉祥如意

堆剪師傅蔡忠和用巧手扮靚古厝

堆剪的圖案需要先用銅線綁出一個框架, 再用水泥築成主體

堆剪師傅蔡忠和用巧手扮靚古厝

堆剪大多數時間在戶外作業,風吹日曬,爬高爬低

堆剪師傅蔡忠和用巧手扮靚古厝

精美的“鳥語花香”圖案為古厝增添特有的閩南風格

堆剪師傅蔡忠和用巧手扮靚古厝

58歲的堆剪師傅蔡忠和半蹲著,一手拿著漆瓶, 一手用畫筆專心描繪

  閩南古建築,獨具風格,頗有韻味,這其中古建築上的點綴和美化,離不開古老傳統的堆剪技藝。閩南人常說:“厝頂有出戏”,這出戏就是通過“隱藏”於閩南民間的一種精湛手藝——堆剪技藝表現而來的。

  走進楊孫西文化館的二期項目工地,一座氣勢恢宏的閩南古建築出現在眼前,放眼望去,紅琉璃瓦、燕尾脊、木石雕刻等映入眼簾。在最頂層一旁偏殿的屋頂上,58歲的堆剪師傅蔡忠和半蹲著,一手拿著漆瓶,一手用畫筆專心描繪。只見一會兒功夫,蔡忠和就堆剪、勾畫出了一幅幅既漂亮又栩栩如生的山水圖案。

  蔡忠和來自泉州洛陽,他從事這一工作已有36年,可稱得上是位老師傅了。蔡忠和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向爺爺學習“堆剪”技藝,然後又跟隨爸爸做工三四年。20歲時,高中畢業的蔡忠和開始從事堆剪手藝。在繼承了上一輩人的經驗和知識後,便一頭扎進了堆剪工藝中,從圖案構想、創作再到施工、整體設計,業務十分精通。

  楊孫西文化館二期項目四樓呈回字型的屋簷,“三面的長達到35米,包括打底、按模在內,堆剪完一面要花費20多天。”蔡忠和介紹說,堆剪傳統技藝通常包括白描、打底、按模、粘瓷等製作過程。

  脊頭、脊帶、規墜……光一個建築的屋頂,就可分為好幾個部位,在各個部位上還堆剪出了“雙龍戲珠”“雙龍拜塔”等,而點綴於屋頂上方的都是代表吉祥的各類物品,便擁有了“鳥語花香”“龍飛鳳舞”。蔡忠和不僅能娓娓道來,還可將屋頂上的每樣景緻建造得玲瓏精美。

  蔡忠和介紹說,如今建設的閩南古建築大多是廟宇、祠堂和祖厝。他覺得,閩南古建築的樣式更復雜、多樣,講究的是精工細雕,堆剪也更有講究。

  “現在,閩南堆剪技藝比較難傳承。”蔡忠和說,堆剪大多數時間在戶外作業,風吹日曬,爬高爬低,辛苦的活,讓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所以學的人也少了,因而閩南古建築的堆剪師也就越來越難找了。

  數十年來的堅守,蔡忠和的手藝也很有名氣。除了對堆剪進行創新外,他還掌握了灰塑、堆花、畫花等傳統技藝。蔡忠和表示,他當初學堆剪技藝主要在於興趣,從一開始被當做養家餬口的手藝,現在已被他視為是一份堅守、一項傳承。

  (記者 蘭良增 李榮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