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問題就睡不著?4個法寶教你對抗焦慮


在這個忙碌的社會里,我們每天都把自己腦袋的弦勒得緊緊的,生怕一點小失誤就會“葬送”自己的前途,每日都在擔心明天中度過,這就是“焦慮”。如何去緩解這種緊繃的心情,正視問題本身而不是它在我們腦海中的幻象,是我們每個社會人都想獲得的法寶。

美國心理學家塔瑪·瓊斯基在她的《內在成長: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後面簡稱《內在成長》)這本書就通過分析焦慮的本質、理性應對、強化內在、終身成長四個維度,告訴我們如何有效地對抗焦慮,恢復內心的平靜,獲得自身的成長。

塔瑪·瓊斯基是專注於負面情緒治療的美國心理學家,致力於幫助青少年和成年人克服心理焦慮症狀。她在《內在成長》這本書中告訴我們,不要逃避,要正視焦慮問題,通過不斷地有效練習來克服自身的焦慮。

遇到問題就睡不著?4個法寶教你對抗焦慮

焦慮的產生其實是有著悠長的歷史的。人類在原始社會中要生存,必須面臨各種各樣的威脅,可能是危險的河流、亦或是陰險的毒蛇,為此,焦慮的大腦不得不時刻做好準備,即便是最輕微的風吹草動,也要立刻躲得遠遠的。

然而,社會進步了,我們對於危險的警惕性卻絲毫沒有放鬆。當我們一旦對某個令人苦惱的情境出現反應時,這條反應神經就會連接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杏仁核。杏仁核有一個特點,就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一旦由它來主導全局,你的整個身體就只能聽命行事了。

所以,我們要對抗焦慮,首要的就是採取理性的方式,步步應對,而這也是塔瑪·瓊斯基在《內在成長》這本書中向我們介紹的其中一個思維習慣。

我覺得個思維習慣在整本書中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即在瞭解了焦慮產生的機制後,我們將其納入理性思考。而只有通過理性的分析讓我們的行為步入正軌之後,我們才可能更進一步地完成內在的發展,促進終身的成長。

下面我們將一起來看理性分析所包含的重貼標籤、具體行事、拓展選項以及動員四個依次遞進的方面。

1、為你的焦慮重新貼上標籤

我們對於經歷的人或事特別容易進行評價和定義,簡言之,就是“貼標籤”。身上的標籤就好像一個封印,讓你不得翻身,焦慮也是如此。

《內在成長》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名40歲的成功高管史蒂芬,有著美滿的家庭和穩固的事業,而且身體健康,但他卻覺得沒有“好好”享受自我。當他陪孩子的時候、參加公司聚餐的時候,他都時常覺得彷彿缺少了自我。這個時候他怪自己,沒有從這些事情中獲得足夠的樂趣,肯定是自己有問題——如果我可以做一個更好的父親,我就不這樣想了;如果我可以更有成就,我就不這樣想了。這種焦慮時刻地蠶食著他的內心,讓他備受煎熬。

這個時候重貼標籤就能夠拽回你的注意力,讓你知道自己的真正問題是什麼,你就可以判斷問題是否確實存在。像這位高管的真實情況是,他的焦慮讓他不停地在腦子裡計算,一再地替他加總,隨時隨地地計算自己的滿意度,讓他疲於應對。認識到這一點後,他就能很快地打發掉干擾,而把焦點放在當下。

2、把問題縮小到具體的一件事上

如果有一天你忘記了給你孩子拿雨傘,以致他放學回家的時候被雨淋得溼透,這個時候你很可能會覺得自己是這世界上最不稱職的媽媽。焦慮就是這樣,它能夠將問題放大到無限廣,讓你輕而易舉地就把自己想成一無是處。

把事情具體化就是要讓我們把焦慮恢復到適當的規模,把最初天大地大的反應收窄到直指問題的核心,先去看看這個問題是不是確有其事,然後再找出克服恐懼的辦法。

所以,回到上述的例子中,你只是因為當天太忙了沒有看天氣預報,或者僅僅是忘記把傘給他而已,下次可以讓別人提醒你一下或者自己做好備忘,總之具體到問題的最小化,會讓你真正看清你需要擔心的是什麼,改正過來就可以了。

3、你的解決方案不止一個

作者在書中說:“縮小問題是一件好事,但是縮小解決問題的範疇就沒那麼好了。”的確,我們唯有擴大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找到儘量多的解決方案,才能有助於我們快速走出焦慮的沼澤,找到努力的方向。

關於尋求多樣的解決方案,塔瑪·瓊斯基列舉了很多方法,其中一個就是,可以將自主性的說法轉變成問題。比如,將“我絕對沒有辦法寫出一篇好的文章”轉變成“如果我想寫出一篇好的文章,我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將“我絕對無法成為一個好媽媽”轉變成“有沒有什麼是身為媽媽的我現在沒有做到的呢?”一旦將這些問題進行變身,它們就指出了你需要做出努力的方向。行動是解決焦慮的最有效的辦法。

4、行動起來,對抗焦慮

既然我們已經拓展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向,那下一步就是要真正地行動起來。可以分為三小步走:

首先,你要先動起來。你需要從當前的焦慮狀態中走出來,才有可能冷靜地思考接下來的應對方案,這個時候,換個環境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你可以聽聽音樂,跟朋友進行傾訴,或者出去跑跑步都可以。

其次,把你自己轉換為解決問題的模式。一旦我們轉換為這個模式,就會產生巨大的前行動力,推動著我們去處理問題。我們可以從小的方面進行著手,把目標分解成我們稍一努力就能完成的程度,這樣會更好地幫助我們加速問題的解決。

最後,當你確實無力改變情境時,要學會接受。有時候你會發現,無論你多麼努力,有些事情就是無法如你所願,這個時候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放手,繼續去做別的事情。不要把這種情況歸為失敗,如果你真的什麼都做不了,那就什麼都不要做。

《內在成長》就是讓我們直面自己內心的焦慮,藉助塔瑪·瓊斯基提出的四個思維習慣,幫助我們完成內在成長之道,從焦躁、焦慮過渡到淡定從容,成長為心智成熟之人。如果你也處在時常茶飯不思的焦慮之境地,建議你可以看一下這本書,裡面有很多非常實際的小建議,可以幫助你脫離焦慮的泥沼,找回平靜的內心。​​​

遇到問題就睡不著?4個法寶教你對抗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