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孫子兵法》:軍形篇下

能夠預判知曉勝利可卻沒有超過大家的認知範圍,算不上是最好中的最好。打了勝仗受到天下人的敬仰和誇獎,也算不上是最好中的最好。所以說能夠舉起輕如鳥羽獸毛東西的不見得有多大力氣,能看見天上的太陽和月亮的也不能說明眼神有多好,能夠聽見打雷聲音的也不能說明耳朵有多靈。古時所謂的能征善戰者,只是戰勝了能夠被輕易戰勝的敵人罷了。所以善於打仗還能大獲全勝的人,並沒有什麼智慧過人的名聲,也沒有勇猛無敵的戰功,之所以能夠打勝仗是因為他不出錯(說句白話就是說戰鬥太過順風順水碾壓了敵方,沒有在戰鬥中出現多變和轉折與意外,更沒有在險境中還能勝利的刺激,所以也就不會落下什麼美名和被人們注意到)。不出錯的人,是他所做所安排的措施是必勝的,而戰勝的也是已經註定了失敗的敵人。所以說真正擅長打仗的人,既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又不會失去和放棄導致敵人必敗的一切機會。所以說能夠勝利的軍隊是因為考慮分析好了和做到了不會被敵人打敗的時候才會出戰,而那些打敗仗的則是因為先開始了戰鬥然後再去想如何去取得勝利。善於用兵的人,要修訂闡明治理國發發展的方針保全嚴明的法規(古文言文字字雖少,可卻包含了極大的信息量。修道而保法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卻很可能也可以包含許多許多。初篇始計篇中也提到過道與法,所以這裡說的也是治理國家的大道是君民上下一心的人和之道,是國家公正公平嚴明之法,也可以包括軍中的軍規軍法,個人見解僅此而已),所以才能夠成為戰爭勝負的主宰。

兵法有五點,一是國土的面積,二是物資的產量,三是兵馬的數量,四是雙方實際情況兵力的對比,五是勝利。有了土地才能知道國土面積,有了國土面積才能知道物資的產量,有了物資的產量才能知道有(能養)多少兵馬,有了兵馬的數量才能有敵我雙方的對比,有了這個對比才能預判戰爭的勝負與否。所以勝利的軍隊具備極大的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則是具備極大的劣勢(鎰和銖都是古代單位,鎰是二十兩,而二十四銖才是一兩,這裡所說的也就是大對小和小對大,強對弱和弱對強,也就是絕對優勢和劣勢的意思)。能夠取得勝利的將帥用兵,就好比是決開後積水從兩千米(千仞,仞可理解為七八尺,古時一尺是25釐米左右,這裡暫按八尺和四尺一米計算,數字問題不必執著)的高山中流出一般,這就是所謂的“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