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的夏天》改編真實經歷,“房思琪事件”現實比影片更殘酷

2017年4月27日,臺灣作家林奕含因不堪忍受長期抑鬱帶來的折磨,終究選擇離開。

而她離開的背後,卻是幼時遭受老師帶來的殘忍,至今留下心理嚴重創傷

其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是一份記錄,也是一份“遺囑”,也是一種“諷刺”

《不能說的夏天》改編真實經歷,“房思琪事件”現實比影片更殘酷

林奕含離開的3年,少女受害案卻有增無減。

2020年,我們知曉事件其一就有“養女案”。

影視劇也有許多以此背景翻拍的作品,今天我們來介紹一部電影:


《不能說的夏天》改編真實經歷,“房思琪事件”現實比影片更殘酷


《不能說的夏天》

2014年,廈門大學博導誘惑女生而引起社會熱議,但最終其結果只是停職

同年在第一時間,《不能說的夏天》在國內上映。

影片直面校園女生受害案件。


《不能說的夏天》改編真實經歷,“房思琪事件”現實比影片更殘酷

講述由郭采潔飾演的大學少女白白,遇上衣冠楚楚的教授,慘遭身心創傷

前一秒教授與嬌妻甜蜜恩愛,後一秒卻開始“殘害”少女。

而白白在受到傷害後引發的一系列PTSD“斯德哥爾摩症”

一直飽受“迷失自我”和反覆糾結”這就是愛情嗎?”困擾。


《不能說的夏天》改編真實經歷,“房思琪事件”現實比影片更殘酷

最後,當她勇敢站出來,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發聲時,卻遭到一系列的阻礙

社會輿論,受校園同學熱議。

甚至連自己親生母親同樣用不堪的言語謾罵自己。


《不能說的夏天》改編真實經歷,“房思琪事件”現實比影片更殘酷


的確,高高在上的教授,怎麼會是“人面獸心”的禽獸呢?

滿嘴的仁義道德,怎麼會做失智的事情。

秉著大家對教授的“肅然起敬”,對於受害女學生就更顯得弱勢許多。


《不能說的夏天》改編真實經歷,“房思琪事件”現實比影片更殘酷

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

當律師的妻子明知丈夫的行為,卻還是為其進行無罪的辯護

到底是為了“家庭的圓滿”,還是成為事件的“幫兇”。


《不能說的夏天》改編真實經歷,“房思琪事件”現實比影片更殘酷

影片的進程中,在法院上並沒有進行判決。

而是以最後教授去世,為終結。

現實中呢?

這些少女,勇敢發聲了,

然後呢?

《不能說的夏天》改編真實經歷,“房思琪事件”現實比影片更殘酷

每次聽到類似事件,總是無數的無力感,和挫敗感來襲。

卻又無可奈何!

網絡鍵盤黨那些惡毒的話語,又再一次的加大傷害。

“為什麼第一次的時候就不拒絕?”

“為什麼第一次的時候就不報警?”

人們,

總是對受害者太苛刻,對施害者太寬容

罪過的永遠都是受害者。

《不能說的夏天》改編真實經歷,“房思琪事件”現實比影片更殘酷

影片的改編及上映,是為了讓大家引起警覺

不僅僅是一個案件,是通過影片讓更多人發聲。

從而起到示範和引導作用。

受害者也可以改變自己生活,可以反抗不公。

就如同當年林奕含那樣。

真相讓人如此痛苦,但我們也不能袖手旁觀

《不能說的夏天》改編真實經歷,“房思琪事件”現實比影片更殘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