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過疫情卻要去跳樓,把人逼向絕路的只有人

1

午飯時間,寫字樓一樓的中庭花園人山人海,今日不知為何尤其熱鬧,人群將花園包圍得嚴嚴實實,每個人都伸長脖子在張望著什麼,花園被警戒線封鎖,幾個消防員分散在不同角落。

“都已經三個小時了,要跳也早就跳下來了。”人群中有人討論。

“也就是想讓老闆現身,那人已經連續十多天上公司來討薪,老闆連一次都沒出現過。”

八樓一個單位的窗臺上掛著一條腿半個人,偶爾露出那個人的臉,隱約聽見悽苦的哭喊“老闆不是人,都幾個月沒發薪水了,連社保都沒買,我光住院花了多少錢!拿什麼來活著,早晚都要死!”


躲過疫情卻要去跳樓,把人逼向絕路的只有人

堂堂西裝革履的男兒,大哭大鬧,顧不上尊嚴了。食不果腹,生存都成問題,尊嚴何處安放?

圍觀的人不無唏噓,也有人感同身受說:我們公司也裁員降薪,估計很快輪到自己。


2

疫情造成很多行業和企業受到嚴重挫折。

今日一早醒來,看到網上消息傳海信、海爾等企業開始裁員。超六成上市公司業績預告下滑。

大企業尚且遭受考驗,何況中小企業,在這次疫情中很多元氣大傷、苟延殘喘。

很多企業唯有裁員降薪。很多僱員要麼遭受裁員而失業、要麼無法忍受公司降薪而跳槽,更多的人選擇忍耐。

往往在困難與考驗面前,最有同理心,最會割捨自己守望他人的,是那些最平凡的普通人。儘管他們為他人而讓步、提供幫助的成本,遠遠高於那些在財富和地位上都處於社會上層的人。

他們無奈而樂觀,受損卻仁慈。

他們感嘆說:房租水電人工,積壓的庫存,公司也有公司的困難,不被炒魷魚就好了,降薪也可以接受,互相理解吧,希望公司好起來之後我們能得到更多。

但願這種堅忍的願望不是員工的一廂情願。

我相信有老闆會感激員工在困難時期與公司共同進退,日後會回報員工,但如果公司趁火打劫,藉口疫情為不可抗力因素,將職員變成“廉價勞動力”,雖說唇亡齒寒,但這根本是不值得去為之賣力的公司。


躲過疫情卻要去跳樓,把人逼向絕路的只有人

比如,有些老闆的家底豐厚,少一兩百萬只是鳳毛麟角,但員工少一兩個月的工資,直接影響工薪階層整個家庭的日常開支,影響到一個家庭的幸福。

僱主的不公平對待,會對僱員個體、家庭、其社會關係網都造成負面影響,蝴蝶效應不容忽視。

疫情期間家暴率大增,除了因為共處時間增加摩擦增多,更是停工、失業造成收入減少的壓力。去年外賣小哥因為公司嚴苛近乎剝削的差評考核,遷怒於顧客而持刀捅死顧客的事件,就是這蝴蝶效應的表現。他們無力觸及管理層,唯有遷怒身邊人及同階層的人,稍微善良的,就是內向遷怒——自殺,就如本文開頭提及的那位跳樓的職員。


3

同甘共苦、共克時艱,但很多僱主要求僱員“共苦”,自身卻沒有實際的行動,一邊叫苦連連去說服員工無條件接受薪酬福利上的縮水,一邊在吃穿用度上奢侈不減,名牌照買,停工的時間去做今年的旅行計劃。

筆者在等待復工的時候刷朋友圈,就看到前僱主的幾位股東,先後曬新入手的當季新款名牌包包,其中一位正在歐洲旅旅行,在武漢成為人間地獄、國內人們禁足在家期間,她在朋友圈每天直播在不同景點打卡凹造型的照片;另一位發朋友圈公告尋找疫情結束後境外旅遊的同行夥伴。

這間公司的老闆讓HR煞費苦心去降薪裁員,節省的人力成本無非是他們幾隻名牌包,一兩次國外遊。

這不就是劇作大師曹禺在《日出》中諷刺的“損不足而奉有餘”麼!


躲過疫情卻要去跳樓,把人逼向絕路的只有人

大概一週後,我收到還在這間公司任職的HR同事的微信,抱怨說2月份停工,公司不發工資,她停工在家,每天回覆同事們的追問、安撫他們的抱怨,而她忙碌的這些,公司是不計她工時和工資的。

為了在員工和公司利益之間找平衡,她於是給老闆們轉發官方關於疫情期間工資福利的要求的新聞,並從企業文化、員工關係、公司發展等多個角度跟老闆分析,最終爭取到按市最低基本工資發放2月薪酬。

她說,每次溝通工資怎麼發,老闆和幾個股東都說疫情造成經濟壓力大,窮得房租都付不起,然而全公司的人都知根知底,看老闆和股東曬的朋友圈就知道了。公司本來就經營不善,年前就一直要降薪裁員,這次只是趁天災,有了名正言順的藉口。


4

解決資金壓力環節資金壓力的方法無非開源節流,最傷元氣的做法就是裁員降薪,如果是沒有補償的裁員,未經與員工協商一致的強行降薪,只能證明老闆開源能力有限、管理理念狹隘——不明白“人”的重要性,總抱有“受不了就走人,反正不怕招不來人”的心態。

無論任何時期,跟對老闆你才能不吃虧。好的老闆,有實力有重要,這個實力包括經營管理、資金兩方面,但比實力更重要的,是老闆的用人理念,有些老闆腰纏萬貫,可仍然認為員工拿他一份工資,就要日夜為其賣命,否則就是員工佔了他的便宜。

善用、善待員工,認識員工的價值,這體現作為管理者的格局和素養。

一個老闆的格局和素養,不僅是事業輝煌時能不能與員工分甘同味,更是艱難時期他對待員工的底線到哪裡。

疫情期間一個老闆的作為是他在管理素質和價值觀的底線的體現,將天災人禍導致的利益損失最大限度地轉移到員工身上,犧牲員工利益以助自己止損或減損,這樣的老闆,今日熬得過疫情,明日也難以將企業做大;今日的不公平對待輪不到你,明日也會輪到你,因為一個企業的發展不可能一直順風順水,而老闆在利益面前習慣性先把員工推出去。


躲過疫情卻要去跳樓,把人逼向絕路的只有人

也有人認為,困難時期,有工作就不錯了,哪還敢挑三挑四去跳槽。

但凡有點能力另謀高就的人,都在想辦法為自己的職業做好打算,但如果沒有實力或者運氣讓更好的老闆招入麾下,就只能暫時忍氣吞聲,在有把握獲得更好的工作之前,不能因一時之氣辭職。

說到底,我們不能指望能讓他人按照自己的合理需求做出改變,除了在利益受到侵害時通過法律渠道尋求幫助,更多的時候還是在日常就提升自己的實力,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權,避免在苦難前處於被動或進退兩難的狀態。


疫情期間,你的老闆表現如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對老闆點贊或吐槽!

(圖片來源於網絡,因未能聯繫作者,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版權者聯繫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