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你,先要有傷悲,才會有慈悲。(淺談13歲少年殺人案)

10月20日,大連13歲少年殺害10歲女孩,因不滿14歲,未能追究刑事責任,24日依法收容教養。以上就是此事經過。

事發後,廣大網民要求“殺人償命”,“降低刑法受刑年齡”。對此,我有不同看法。(本人並不是大連人,與其和各位一樣都是網民,可以暴力我。)

首先,我想問各位網民,大家聽到這個消息時的情緒到底是憤怒還是悲傷?你們要求依法處死此人到底是為了出氣,還是自以為的為了中國法制的健全?那些為了中國法制健全的人又有多少人懂法律?那些自媒體大V、教授到底是真的為了呼籲法制建設,還是博眼球漲粉?

我,本人,作為一個成年人,我要表達的觀點是:你,我,他,我們,先要有傷悲,才會有慈悲。我聽到這件事的第一反應不是說這個男孩該死,殺人必須償命,而是,這是一個悲傷的事實,這不是故事,這是現實。那個女孩去世了,這個男孩也毀了。女孩的家屬,一輩子活在悲痛裡,男孩的家屬,一輩子活在受歧視裡,和自責裡。在此,我想請問各位,有多少人養孩子,是想把他養成殺人犯的?他們的父母不也就是普通人,父親經營燒烤攤,母親經營幹菜店,到底有多少主觀情節要把孩子培養成殺人犯?(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大家或許可以看到更多。)

一個13歲的男孩,170cm,如果好好長大,長到190cm,長到200cm,去打籃球,去做別的工作,會不會有一個好的未來。

一個10歲的女孩,喜歡畫畫,或許以後會是一個知名的畫家。

不過,這一切,現在都沒有了,我很傷心,也很擔心。

兒童教育:你,先要有傷悲,才會有慈悲。(淺談13歲少年殺人案)

兒童教育:你,先要有傷悲,才會有慈悲。(淺談13歲少年殺人案)

如果殺了那個男孩可以讓那個女孩活過來,我毫無猶豫的把手放在了贊同鍵上。但是,並不能,我不知道殺了這麼一個人社會的法制能進步多少?會不會深入瞭解一下這個男孩的受教育背景,心理問題,家庭背景,等等,以杜絕下一個傷心的事情再發生,這樣會更有利於法制建設。會不會這個男孩,從收容所出來後,明白了之前犯下的錯誤,洗心革面。

我不是理想主義者,但也不屑以最大的惡意去臆測別人。大家都是有共情心的好心人,但我更希望大家是一個理智的人。要相信事情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是他一生出來就絕對要鑽法律的漏洞,計劃好要在13歲之前殺一個人,在我看來,探討原因以預防下一事件發生,比懲罰更重要。

最後,我還是要說,殺人償命不是目的,不再有殺人才是目的。你,先要有傷悲,才會有慈悲,這個社會才會越來越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