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忍”之道

隱忍謙讓,是一種傳統美德。“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論語》中多處記載孔子論“忍”。他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還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大意是因一時的憤怒而忘記自身及其親人,這不是太糊塗了嗎?孔子又說:“君子無所爭”以及“君子矜而不爭”等,說的都是“忍”。

  《論語》中還記載孔子告誡子路說:“牙齒因為剛硬所以容易折斷,舌頭因為柔軟所以易於保存。柔軟必定勝過剛硬,弱小的東西也可以戰勝強大的東西。喜好爭鬥必定要受到損傷,一味逞勇一定會導致滅亡。做各種事情的根本態度是:忍讓是最好的。”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大意是至高無上的優良品德就像水一樣,像水一樣善良就有利於萬物而不至於發生爭鬥。《老子》又說:“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意思是說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不與別的事物爭鬥,卻善於戰勝它;不說話,卻善於應對。

  道家修煉人也留下許多關於“忍”的言論。紫虛元君說:“饒恕、饒恕、饒恕,各種各樣的災禍就會一下子消失;忍讓、忍讓、忍讓,債主和仇家從此就沒有了。”赤松子告誡弟子說:“能忍讓就不會受到侮辱。”許真君說:“忍受難以忍受的事,順從自強不息的人。”孫真人說:“忍讓就能使壞事自己消失,反省自己禍事就不會落到自己身上。”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忍”之道

  佛教經書中記載釋迦牟尼說:“我領悟了‘不爭’的精髓,可以說是天下第一。”他又說:“六種超度方式與萬種修行方法中,忍讓第一。”

  佛法所說的忍,是“安住”,我們常說心猿意馬,人的“心”和“意”一直在奔馳,無法安定下來。心不安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一顆驛動的心不知往哪裡安放,所以佛法教導我們要把心安住在法上,也叫法忍,這裡的“法”指的是宇宙客觀真理。

  《易經》中的乾卦的第一爻——潛龍勿用。龍者:有能力有本事的人也;潛龍:就是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深藏不露;勿用:就是不要太高估自己,不要太自信,過分的自信就是自負。

  也就是說:就算你是一隻有真本事的龍,時機不成熟,你也要做一隻潛龍,不要太張揚,也可以說是做人做事要低調一點。

  《易經》講的“潛龍勿用”狀態,這時要以靜制動,靜待天時,這種情況下就要發揮忍的力量。

  《尚書》中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忍,意味著內心堅毅而決絕,即能忍人所不能忍,這是一種修養和境界。重耳流亡忍苦受辱,終成晉君;顏淵簞食瓢飲安貧樂道,終成孔門最為賢德之弟子;韓信負劍卻忍受胯下之辱,終於登壇拜將;蘇武杖節牧羊十九載,忠義守節、忍常人所不能忍,成為後世楷模。

  俗話說:“忍事敵災星”,“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憂。”又云:“凡事得忍且忍,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以及“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都是告誡人們“忍一時海闊天空,讓三分風晴雲淡”的深刻道理。

  “忍”字頭上一把刀,刀插在你心上,你能忍住巨大痛苦而不亂叫,不怨天尤人,這個就是忍的基本含義,也是忍的最低級層次。古有言:忍字頭上一把刀,遇事不忍把禍招;若能忍住心頭恨,事後方知忍字高。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忍”之道

  當然也不能亂忍,要忍得適其時,適其事,該忍就忍,不該忍的時候就不能忍。有時反而需要重拳出擊,該出手時就出手,這也是對“忍”的善用,而不是一味的亂忍。

  忍,是一種智慧,不是懦弱;忍,是一種大度,不是卑微;忍,是一種讓步,不是膽怯;忍,是一種寬容,不是心機。

  有些事,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都要發生;有些人,不論喜歡不喜歡,都要面對。

  會忍的人,在強者面前,不看輕自己;在小人面前,不擅用心計;在利益面前,有忍讓之心;在氣憤之時,有容忍之行。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是智慧,能讓是修養。

  會忍的人,夠仁夠孝夠真。對長輩忍,是在盡孝道;對伴侶忍,是珍惜感情;對孩子忍,是鍛鍊耐心;對朋友忍,是重情重義。

  能忍之人,家庭和睦,夫妻恩愛;朋友重視,長者喜愛。

  漫漫人生路,不爭高低,不賭輸贏,得饒人處且饒人,能讓一步是一步。一忍為大,把忍當福,淡定、從容、心寬、坦然,讓人生少些爭鬥,讓生活多份寧靜!

  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傳統美德,從古到今傳承了下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並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尤其在物慾橫流、錢、權當頭的今天,提倡這種美德,似乎更為必要。

  心胸寬廣、放眼遠處、恭謙禮讓的人,無論在何時都是受人尊敬的。

各位看官的關注、點贊、分享是小編前進的動力,看完本篇文章,不知道你有沒有什麼想法,如果你對本篇文章或者小編的寫作能力有什麼看法,可以在文章下方說出你的看法,謝謝大家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