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語文教師傳授考試“祕籍”:解答閱讀題時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特級語文教師傳授考試“秘籍”:解答閱讀題時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在語文複習的最後階段,有幾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將以三篇文章分別講解三個專題。今天,我們與大家聊一聊——解答閱讀題時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第一、語文學習的使命


語文學習的使命是什麼?


我以為,就是認識、理解、把握個體與個體、個體與家國、個體與人類的關係,即能將“個體經驗”與“家國情懷”“人類命運”融合起來,鑄就一個大寫的我——高考的閱讀題與寫作題,都融入了這三個方面的理解與闡釋。大家一定要注意,這不是大話,而是很具體的高考行為。


因此,大家要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高考,來理解高考。


所以,我建議大家用一些時間,仔細研讀近5年來高考試題,讀出這個高度來。

第二、教材的意義


高中六冊教材至少有三大意義:


1.是養育我們文化生命的精神食糧

教材裡絕大多數篇目是古今中外的經典,這些經典是人類的美心、善心、慧心的融合,它們給我們以豐厚的精神滋養。

2.是培育語文能力的重要載體

我們學習、生活、工作所需要的聽說讀寫能力,是我們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逐步獲得的。

3.是贏得高考的重要憑藉

現在語文高考,只考查讀與寫的能力。而高考所需要的讀寫能力,在我們學習教材的過程中,都可以獲得。


明白了上述三點,同學們就能理解,教材為什麼叫又“課本”?


就是說,教材是學習之本,是學習最重要的憑藉,是我們獲得學科能力的最重要的憑藉,語文課本就是我們受到語文教育的最重要的憑藉。


因此,在高中學習的最後階段,我們應當從人類信仰、高貴人性、崇高精神、文化傳承、優美漢語、古代社會、現代中華、現代世界等方面,對六冊教材進行系統的梳理,完成文化生命的當下構建——我們是為人類文化所化育的十八歲的生機勃勃的少年!我們是“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

“培育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是於漪老師的教育理想。


特級語文教師傳授考試“秘籍”:解答閱讀題時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什麼是“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我的理解,就是一個基座和三個支點:一個基座是“中國立場”;三個支點是“世界眼光”“宇宙意識”和“人類情懷”。


作為一個現代人,必須以開放的胸懷去擁抱整個世界,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宇宙意識”和“人類情懷”。作為一箇中國人,一定要有“中國立場”。倘若沒有“中國立場”這個基座,他的三個支點就都無處可立。並且,“中國立場”的堅定與穩定,一定要根植於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深處;倘若失去了來自文化深處的力量,“中國立場”就容易被不同方向的狂風所動搖。


所以,“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就是能以“中國立場”為基座,具有“世界眼光”“宇宙意識”和“人類情懷”現代文明人。

同學們,明白語文學習的使命,把握語文教材的意義,是我們快速、準確地找到答題方向的“指南針”,是我們能快速、準確地解答題目的文化背景,是我們快速、準確地形成答案的情感與思想基礎,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再進入關於考試的幾個具體的問題。


先看答題的兩個策略,這也是本次與同學交流第三個大問題。


第三、答題兩大策略


1.整卷答卷時間分配策略


我們可以將整卷拆分為5個板塊——

①積累運用:5分鐘。

②兩篇現代文閱讀:40—45分鐘。

③古詩鑑賞:10分鐘。

④兩篇文言文閱讀:40分鐘。


整卷分值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大體上每分鐘對應1分。請同學特別注意,作文用時不要少於50分鐘,否則很難將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示出來。


各板塊時間的控制,相對較難控制的是現代文閱讀。建議同學們平時多做一些訓練,抓住每天20分鐘的空隙時間做一篇現代文閱讀,讓自己迅速進入角色,有二三十次這樣的訓練,就會有效。


2、閱讀題解答基本策略(這裡不排除其他做法)


①每篇文章用兩至三分鐘通讀一遍,把握文章的大意和思路。

②用兩至三分鐘看完一篇的幾個題目,明確題目之間的大體關聯。

因為題目基本上是按“詞語(短語)”——“句子”——“段落”——“篇章”——這樣的順序逐步展開的,並且一般都在文章的思路或者文脈的關鍵點上設置題目,所以把握文章的大意和思路之後,明確題目之間的大體關聯,對精準答題將有極大的幫助。

③形成答案:首先要找準“解答對象”

找準“解答對象”極其重要。這是形成答案極重要的一步。找到了解答對象,答題就能得分,解答對象錯了就會答非所問。有的同學答題時寫了許多,卻不得分,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找到解答對象,或者說找錯了解答對象。

如2017年高考閱讀題第一題:


依據我們的常識,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學的理論卻告訴我們,桌子由原子組成,原子之間有空隙,桌面其實坑坑窪窪。很多人疑惑:理論和常識冤家碰頭時,我們是該相信理論還是該堅守常識呢?畫線的詞語“冤家碰頭”在文中指的是___。(2分)

這道題的解答對象是誰?是“冤家碰頭”。但“冤家”是誰?是理論和常識?不完全。完全的應當是“理論與常識解釋一種現象時答案相反”。


因此“冤家碰頭”在文中就是指:理論與常識解釋同一種現象時做出相反的解釋。


這裡的解答對象不是“冤家碰頭”本身的意思,而是文章使用“冤家碰頭”這個詞語的目的。答案則變成——用比喻呈現理論與常識面對同一種現象的解釋是相反的,引出全文探討的話題。


這一類題目——要求解釋文章寫這些內容的目的,回答“為什麼寫(目的)”,我們可以將這類題目看作B層題目。這一類題目在考卷中約佔五分之一。

如果我們就“冤家碰頭”這個詞語再提問,題目變成——使用畫線詞語“冤家碰頭”有什麼效果______。(2分)這道題的解答對象是誰?與上面兩題的不同在哪裡?可以怎樣去回答?


上面兩題的解答對象分別是“冤家碰頭”本身的意思、使用“冤家碰頭”這個詞語的目的,而這裡的解答對象則是使用“冤家碰頭”這個詞語的效果。


答案則變成——用熟悉的生活現象作比,使理論與常識面對同一種現象時相反的解釋這一陌生而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這一類題目——要求解釋文章這樣寫所達成的效果,回答“寫得怎樣(效果)”,我們可以把這類題目看作C層題目。這一類題目在考卷中約佔三分之一。


特級語文教師傳授考試“秘籍”:解答閱讀題時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如果大家細讀試題,就能發現,一張卷子,所有題目,不管是哪一題,其實都是這個三個層面的題目——

A層:解釋寫什麼——寫的內容。

B層:解釋為什麼寫——寫的目的。

C層:解釋寫得怎樣——寫的方法與效果。


這些題目有的指向一個層面,有的指向兩個層面,有的指向三個層面。試卷上問有什麼“作用”的題,也就是大家常講的所謂“作用”題,答案基本上就是B層面。常看到的“效果”題,答案基本上就是C層面。


常看到的“評析”題也可看作“作用”題,但答案基本上是A與B兩個層面的融合。先講“寫什麼(內容)”、後講“為什麼寫(目的)”。


“賞析”題的答案則要從“寫什麼(內容)”、“為什麼寫(目的)”、“寫得怎樣(效果)”三個方面全面考慮。

怎樣形成答案?找到解答對象之後,就一定要——答其所問:問什麼答什麼,問A層答A層,而不答B層,也不用答C層。問B層答B層,問C層答C層。這樣,你的答案就可以做到——簡潔明瞭:點對點,不拐彎。

如果是這樣答題,就是“精準打擊”——省時省力效果好!

第四、準確把握敘述、描寫、議論、說明、抒情這幾種表達方式(文體)的基本特徵


我們知道,所有文章,都是由這些表達方式表達出來的,但不同的文體,表達方式使用的側重會有不同。記敘文側重使用敘述與描寫,議論文側重使用議論,說明文側重使用說明。


但據我的瞭解,有不少同學高中畢業了,都沒有能理解這幾種表達方式的不同之處。這對做高考題目,是有較大影響的。


所以,在這裡我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這幾種表達方式的不同之處。大家可以據此在課下好好琢磨琢磨這個問題。


我們以對“新冠病毒”的表達為例——


1.“2020年發生了新冠病毒災難。”——這是敘述,就是事實陳述。敘述具有客觀性,所以常說“客觀敘述”。


2.“新冠病毒無處不在,像幽靈一樣在人們之間穿梭”——這是描寫。描寫就是形容,將人、事、物的情狀表達出來,多用比喻,比喻需要想象。所以描寫常用比喻,形象生動。


3.“新冠病毒如此猖獗,既表明這種病毒有極強的傳染性,也表明人類的公共衛生體系目前是極不完善的。”——這是議論。議論是觀點的表達與闡釋。闡釋需要嚴密的論證。所以議論的特徵是邏輯嚴密。


4.“新冠病毒就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這是說明。說明就是對物理與事理的說明。我們使用的數學、物理這類課本,基本上由說明這種表達方式編寫的。好的說明,一定是說得準確,說得簡明,因此語言常常是平實而精準的。


5.“可惡的心冠病毒!”——這是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可惡的心冠病毒”就是直接抒情。間接抒情的方法很多,平常講的寫景抒情、敘事抒情、說理抒情,就是間接抒情。說“心冠病毒像幽靈一樣”,就可以看作間接抒情,它是用比喻在傳遞情感。

特級語文教師傳授考試“秘籍”:解答閱讀題時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第五、理解高考答題是幾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以闡釋(議論)、說明為主,偶用敘述


這個問題也很重要,但沒有時間展開講,就不展開了。同學們可以研究一下自己做的題目,看看是不是這樣,一定是這樣的。理性地認識這個問題,同學就能更自覺地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回答不同的題目,答題的精準度就會更高。

第六、怎樣做好閱讀試題第一小題


閱讀的第一小題,一般是2分,它是我們閱讀的第一個臺階。順利地登上這個臺階,對我們答題拾級而上很重要。


第一小題一般是“詞語(短語)”解釋。做第一小題時要注意三“還原”:


第一是“詞性”還原。


詞語解釋有一個“詞性”還原的問題。就是說,要解釋的詞語是什麼詞性,你解釋時也要限定在什麼詞性。是名詞限定在名詞,是形容詞限定在形容詞。像前面講到的“冤家碰頭”,“冤家”是句詞,對應“理論與常識相反的解釋”;“碰頭”是動詞,對應“做出相反的解釋”。這樣能保證“解答對象”的不轉移。


第二是“本體”還原。


第一小題一般都是比喻義的揭示。比喻義的揭示有一個“本體”還原的問題。就是說,揭示比喻義,一定要找到比喻的本體,將本體寫出來。像“冤家碰頭”的解釋就是還原了本體。“本體”還原能使你的解答恰到好處。


第三是“語境”還原。


在關注“詞性”還原與“本體”還原時,還要考慮詞語在句子中的地位,看是主語,還是謂語,還是賓語,還是定語。這樣,就能使你在解答時更到位。


我們看,2017年第一小題解釋“冤家碰頭”——“理論和常識冤家碰頭時”,2018年解釋“境況”——“人的境況”,2019年解釋“發酵”——“經歷在記憶中的發酵”,都具有這樣的特徵。


同學們自己可以對照答案,好好研究一下,爭取把第一題做好,旗開得勝。


順便提示:2017年第一篇選文關注“常識和理論”,2018年第一篇選文關注“情感與理智”,2019年第一篇選文關注“記憶與寫作”。並且第一題,都出在這個關注點的兩個概念的契合點上。2020年呢?可能關注“人類與災難”?關注“災難與瘟疫”?關注“科學與救災”?……

特級語文教師傳授考試“秘籍”:解答閱讀題時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第七、清晰把握第二篇現代文閱讀的情感意義與思想啟示


試題中的第二篇現代文閱讀,基本指向情感意義與思想啟示的把握。文章書寫的人、事、物,都在“大我”的情境中。


我們看一下近三年試題:


2017年《相思》,寫丈夫、父親、現代國家公民,寫勇擔責任的現代國家公民——抒寫家國一體的家國情懷。


2018年《錯位之思》,寫母親,寫生命“錯位”現象的啟示——直面“錯位”,寫順生樂生人生態度對生命的意義。


2019年《流沙中的弱水河》,寫弱水河,寫困境中的生命現象的啟示——直面困難、勇於奮鬥,寫堅韌不拔的生命意義。


但許多同學對此常常很茫然,缺乏答題自覺。


這裡有兩個關鍵——


第一個關鍵:這些情感與思想,是常態(恆態)情感與思想,是真善美的情與思,常常表現在人類信仰、高貴人性、崇高精神、文化傳承、優美漢語、家國情懷等這些方面。因為同學受現代多元文化的影響極深,對人類文明幾千年歷程中始終具有底色意義的這些情與思,缺乏清晰的認知與來自心底認同的理性自覺,所以思考這些題目時常常難以抵達深處,甚至心不在焉。


第二個關鍵:第二篇閱讀的幾道題目儘管角度有差異,有的是思考表達方式的作用,有的是思考段落的意義,有的是思考語言的風格,有的是思考思想的啟示,但每道題都要與文章的核心情思聯繫起來解答,這就要求既對“解答對象”有特別清晰的認識,更要對文章的情思有認知、有理解以致認同。


因此,要做好第二篇現代文閱讀,就更需要同學們在最後的複習階段,不僅要在解題知識與解題技能的掌握上有提升,更要在“小我”與“大我”的那種內在的深刻的緊緊關聯的思想情感的認識、理解與認同上有大的提升。


所以,在課堂的最後,我特別期待,同學們能夠對我們課堂一開始所提到的複習“要求”有更深的認識,並在後面用堅實的行動踐行這樣的認識,那就是——


“從人類信仰、高貴人性、崇高精神、文化傳承、優美漢語、古代社會、現代中華、現代世界等方面,對六冊教材進行系統的梳理,完成文化生命的當下構建——我們是為人類文化所化育的十八歲的生機勃勃的少年!我們是‘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


倘能對此有更深刻的認識與把握,我們的答題就一定會更精準,我們就會有更高的分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