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兒子有“氣概”,媽媽先要學會“退出”,不然男孩會越來越娘

最近幾年,“虎媽貓爸”成為了家庭教育過程當中的一種趨勢。

不管孩子是男是女,媽媽習慣性地都扮演著主要的教育角色而爸爸似乎可以安心地“退居二線”,扮演起家庭生活中的“和事佬”、“慈父”。這樣的教育方式對於“兒子”的成長,往往會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想要養育“男子氣概”,媽媽先要學會“退出”,不然男孩會越來越娘

張婷的兒子今年八歲,由於孩子是早產兒,從小就體格瘦弱,容易生病,因此張婷對孩子格外細心。生活中,張婷總是習慣性把孩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不僅生活中各種大事小事一切包辦,也嚴令禁止孩子玩任何可能會造成身體損傷的遊戲。

想讓兒子有“氣概”,媽媽先要學會“退出”,不然男孩會越來越娘

對於孩子的教育,張婷也是親力親為,從孩子三點歲半上幼兒園開始,張婷幾乎每天都會監督孩子的學習。而劉健老公幾乎是完全對孩子撒手不管,只是在兒子偶爾太過委屈的時候,出面安慰一下,扮演好“慈父”的角色。

或許在他們看來這樣的教育方式並無問題。可是當孩子上小學之後,不斷地被學校的同學叫“娘娘腔”,還經常在被欺負後不敢作聲,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渾身上下缺乏了那麼點男子漢氣概,令張婷也自覺地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在張婷的家庭教育策略中,衝鋒陷陣的一直都是媽媽,躲在後方的都是爸爸。張婷的過於細緻,讓孩子缺乏了樹立自信、培養獨立個性的機會。成為了導致孩子“娘娘腔”的禍水源頭。

實際上,“兒大避母”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除了生理區別要求母親的角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退居二線”外,在孩子的教育成長中聰明的媽媽也要懂得合理“退出”。

讓爸爸承擔更多教育與引導工作,不僅是父子關係的建立,也是給孩子積攢“陽剛氣”的機會,畢竟女人的性格、行為與男人還是有著本質差異。

想讓兒子有“氣概”,媽媽先要學會“退出”,不然男孩會越來越娘

生活中媽媽看似無傷大雅的行為與語言,都可能成為男孩無陽剛氣質的誘因

1、強勢壓制,女強男弱成常態

隨著女性地位的不斷提升,在很多家庭當中都是以女強男弱的形式存在,丈夫更願意聽從妻子的調令,這也使得很多女性成為家中的“強者”,無論是在與丈夫的交流過程當中,還是在與兒子的交流過程當中,都採用了“強勢壓制”的方式,令男孩將自身自動歸入“弱者”一類,習慣了“依賴”,不願意獨立、負責,顯得沒有男子氣概。

2、控制慾強,孩子萬事握於手中

還有很多母親的控制慾非常的強,主要體現在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和過於細緻的保護方法,這類母親常常會用“你不能這樣做”“你不許這樣做”對孩子進行訓斥,希望將孩子的一切都把控在自己的手中,讓孩子失去了自我思考和自由發揮的時間。

對待事情膽小、怯懦,不敢去嘗試媽媽不允許的事情。甚至連受到同學欺負也會選擇噤聲。

想讓兒子有“氣概”,媽媽先要學會“退出”,不然男孩會越來越娘

3、“你爸無能”論,貶低伴侶抬高自己

一些女性習慣將貶低伴侶抬高自己作為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兒子的方法和口頭禪:“你和你爸一個樣,無能沒出息。”“告訴你,你要是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得和你把一樣沒能耐,掙不到大錢。”類似於這樣的話會在

男孩的心目中留下非常大的陰影,潛意識中會感知到母親對於男性的貶低,從而出現自輕、不自信的表現。

母親擔任教育主力,需要遵守這幾個原則:

  • 孩子情緒不壓制,合理釋放才健康;孩子意願要聽取,給予成長以信任;

  • 教育孩子要平和,怒吼打罵效果差;尊重伴侶很關鍵,男孩以父做榜樣;

  • 性別意識要引導,男孩應有男孩樣;別因擔憂去阻礙,開心玩耍促社交。

想讓兒子有“氣概”,媽媽先要學會“退出”,不然男孩會越來越娘

眾多男孩的媽媽如果能夠做到如上幾點,或許你的孩子能夠儘早地成為小男子漢,成為陪伴在父母身邊的貼心小紳士。別用錯了方法、用錯了愛,階段了孩子健康成長的路。

今日話題:寶媽們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更多母嬰育兒內容請關注我們,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