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老鼠弱爆了,中國版“老鼠嫁女”落地開花,民俗起源不單純

老鼠嫁女"或"老鼠娶親"是中國各地廣為流傳的春節習俗。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不同的地區和民族,"辦事"的時間不同,其形式也是千差萬別。更奇特的是,

專家們普遍認為"老鼠嫁女"的來源是印度,如同佛教西傳一般流入中國。

那麼印度的女老鼠出嫁故事怎麼影響到中國老鼠的?或者還有其它的來源?

印度老鼠弱爆了,中國版“老鼠嫁女”落地開花,民俗起源不單純

縉雲老鼠娶親民俗

湖南零陵藍山縣 "老鼠嫁女 "的奇特風俗

正月十五是藍山縣老鼠嫁女的日子。當太陽西下,孩子們三五成群地聚集,為老鼠出嫁催妝。

兩個孩子抬著一個小籮筐,裡面放只小貓(或者木墩代替),其他人則手執鍋蓋、瓢盆,邊敲邊喊,催促老鼠趕快妝扮,儘早出嫁。

催妝的隊伍不斷壯大,他們走街串戶,呼喊著歌謠:"老鼠嫁女,嫁到冬毛山裡做滿女(媳婦);大粒米,小粒米,吃飽吃飽撐死它!"

方言帶著節奏,催妝隊伍逐門逐戶地驅鼠。

每到一戶人家,先在大門口喊叫,主人出門將其帶入屋內,小孩從籮筐中抱出"小貓"在屋內行走,另一孩子手執掃帚在床底、箱子下等暗處一通敲打,意在催促老鼠趕緊出嫁,別再回來。

催妝完畢, 主人家用糖果、花生、瓜子等打賞孩子們。據說經孩子催妝的家庭未來一年都能免受鼠患的困擾。

但若是主人對催妝隊伍不理睬、,又或者受了"儀式"卻不給獎勵,則會引發孩子們和老鼠的"特別關照"。

憤怒小孩們便會邊敲邊唱:"老鼠嫁女,嫁到你家裡做滿女(媳婦);大粒米,小粒米,吃光吃光餓死你!"面對這樣的"詛咒",主人家在未來一年即使家中太平,心中的"鼠患"怕也要難以消除了。

這個老鼠嫁女的習俗中,老鼠是被驅趕的對象,也體現了農業社會里,廣大人民群眾對於糟蹋糧食、啃噬傢俱的老鼠的深深厭惡和忌憚

印度老鼠弱爆了,中國版“老鼠嫁女”落地開花,民俗起源不單純

濰坊楊家埠《老鼠嫁女》年畫

印度版老鼠嫁女的古老寓言

在季羨林先生翻譯的《五卷書》中第三卷第十三個故事:

一個苦行者在恆河裡洗澡。有一隻小老鼠從鷹嘴裡掉下來,正落在他的手掌上,他利用自己苦行修得的力量,把小老鼠變成一個女孩子,帶回淨修院去,交給自己沒有孩子的老婆撫養。

女孩長到十二歲,父親想把她許配給一個知識、財產、相貌、年齡和門第都相當的強者。

苦行者喊來太陽,要他娶自己的女兒。太陽說:雲彩比我強,他一遮住我,別人就看不見我了。

苦行者就把雲彩喊來,要把女兒嫁給他。雲彩說:風比我強。

苦行者又把風喊來,要把女兒嫁給他。風說:山比我強。

苦行者便把山喊來,要把女兒嫁給他。山說:老鼠比我強。

於是苦行者就喊來了一隻老鼠,把它指給女兒看,女兒渾身樂得直打顫,甘願嫁給這隻老鼠去管理鼠類特有的家務。

苦行者就再次用他那苦行修得的神力把女兒復原為老鼠,嫁給了它。

《五卷書》編纂於公元一至十二世紀,通過絲綢之路向外擴散,在緬甸、越南、東南亞諸國,及阿拉伯世界都有傳播。

從時間看,這個故事成型的時間最早,並且經過了傳播。我國的"老鼠娶親"民俗,有些地方的故事與其類似,應受其影響。但由此斷定起源都是"印度版老鼠嫁女",未免偏頗,從藍山縣老鼠嫁女的習俗看,就與此大相徑庭。

印度老鼠弱爆了,中國版“老鼠嫁女”落地開花,民俗起源不單純

印度版老鼠嫁女有等級制度的影子

有傳承、有融合、有張冠李戴

從老鼠嫁女在中國各地的分佈形式看,的確一部分與印度版一脈相承;還有一部分將其本地化、另一部分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結合本地文化的創新發展,如同佛教在中國本土化一樣;最後的一些只是名稱相同,其實完全是當地的習俗。

一、似是而非

《民間文學》收集發表的《老鼠嫁女》:有一個會法術的仙翁從鷹爪下救出一隻小老鼠,用法術將其點化成女孩,帶回家中撫養。

鼠女長大了,讓老仙翁為她找個有權有勢的丈夫出嫁。

於是,老仙翁為鼠女找了太陽、雲、風、牆,都沒有結果。最後找到鼠,於是老仙翁人用法術把女兒又變回老鼠,那天是正月二十五,人們便把這天作為老鼠成親的日子。

是夜,各家不點燈、不喧鬧,讓鼠女平平安安地出嫁。

這則故事與印度版很像,可以說直接拷貝了印度故事,只是苦行者變成仙翁。但仔細分析,其內涵又大不相同

1、印度的苦行者要將女孩嫁給一個與自己相當的強者。反映了印度的種姓制度,不同種姓間不能通婚。

2、中國的女老鼠則世俗化了,像許多拜金女一樣,她要求有權有勢,最終求而不得。而故事的結局又和年俗發生了關係,它不再僅是個故事,而是滲入了平民的生活:鼠女出嫁的日子為了婚姻順遂,人們不點燈,不說話。

二、婚後故事

印度版的故事到老鼠出嫁就結束了,但在中國,就這樣結束可不行,老鼠是禍害,怎麼能沒有貓呢

因此,有些地區在上面故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當仙人要把女兒嫁給老鼠時,老鼠回答:"我最怕貓了,貓比我強大。"

貓很高興地答應了婚事。

正月二十四日,當花轎抬到貓宅,貓一口先把新娘子吃掉了……

到了這步田地,反映的完全是人鼠大戰了。糟蹋糧食、房屋乃至一切的老鼠,與人類共生以來,始終扮演著破壞者的角色。面對鼠類,人們常常無可奈何,在對待他們的態度上,可謂深惡痛絕,因而,為他們安排了貓腹的結局

印度老鼠弱爆了,中國版“老鼠嫁女”落地開花,民俗起源不單純

老鼠嫁女中“貓”出現了

當然,老鼠的強大是有目共睹的,也有些民俗選擇妥協:

江蘇常州 《武進、陽湖縣臺志》:" 正月元且至晚不燃燈即臥,雲老鼠嫁女。小兒乃以米團插花置鼠穴旁,雲送嫁。"

土家族的"老鼠嫁女":鼠王選定臘月二十四嫁女,喜事當天,正趕上人類忙於置辦年貨,推磨舂碓,干擾了老鼠結親。鼠王大怒,定下規處,"人今年鬧我一天,我明年要鬧他一年。"

飽受鼠患的人類接受了教訓,雖然做不到與其和平相處,兩不相害。但只要老鼠們將其破壞程度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人們也是願意妥協的,這是面對現實的理性選擇

從此每年臘月二十四鼠婚之日,不推磨舂碓,相傳至今。

三、浪漫出天際

中國人是現實的,所以有些地方"老鼠嫁女"沒有好結果,但你如果以為先人們只看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那就大錯特錯了。古人的浪漫超出你的想象。

1、河南的正月十七,老鼠嫁妮(女)有個說法:一位老人救了一個鼠精,認為義女。正月十七是鼠女出嫁的日子,老人為其包餃子,好吃好喝,然後送上花轎

鼠女感念義父的恩德,老人家中衝刺不再有鼠害,糧食滿倉。後來的人們就在正月十七的鼠女出嫁日,形成包餃子、早睡、不驚擾老鼠婚事的習俗。

2、很久以前,仡佬族居住的地區老鼠氾濫,為了加以應對,人們養了許多貓。

有一個仡佬族青年普善非常善良,常從貓爪下解救老鼠,老鼠精為了報答,命一小鼠精每日為普善做飯、料理家務。並答應把么女嫁給他,婚期定在除夕之夜。

老道徐半仙察覺了此事,除夕鼠婚之夜,派出了老貓,新娘子險些喪命貓爪。

躲過了劫難,普善與鼠婦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看著鼠女堂而皇之地在灶間忙活,灶王爺很憤怒,將其扣住。鼠婦無奈,只得與普善告別,並悄悄地約定:

每年除夕,人間鼠嫁女之日(灶王爺上天之時)夫妻相會

更正統的中國版老鼠嫁女

清代文人錢泳在私人筆記《履園叢話》中記載的老鼠娶親,與印度版的嫁女故事更是天差地別。

萬曆年間,一年除夕,九里橋華府一家人正在守歲,忽然從後院傳來喧鬧之聲。

華府家道中落,後院的小樓久不修葺,不再住人,開鎖的鑰匙都佈滿了銅鏽。難道進賊了?眾人正在猶豫,耳旁又傳來的吹吹打打的樂聲。

家人面面相覷,透過牆縫向後院偷窺。只見數百個身高不足一尺的小人,正在進行女方送嫁妝的婚儀。聽見有人說:"明天婚禮,儀式將更加盛大。"

到了第二天,華府的主人再去偷看,只見鼓樂齊鳴,小樓流光溢彩,數十人抬著花轎,而新人在轎中哭泣。坐在後面轎子中的老人,送女出嫁,也是淚流滿面,給華府主人留下深刻印象。送嫁的隊伍很龐大,都從牆間直接穿進去。

華府一家大為驚駭,主人每天都去偷窺,生怕發生不測。又過了半個月,樓中竟然傳出嬰兒呱呱的哭聲,再過數日,一個瘦高白髯的老夫子前來,小孩子開始讀書了。先生教授的是《中庸》,如同常人一般。

這完全就是世俗生活的寫照,老鼠嫁女的過程及其流露出來的情感,如同人類一般。看來,老鼠即便成精了也很羨慕人類,處處以人間生活為標準。

印度老鼠弱爆了,中國版“老鼠嫁女”落地開花,民俗起源不單純

鼠的社會就是人的社會

稀奇的事情如同長了腿,快速傳播,但人們將信將疑。

一個路過的道士發現了異常,"你們家有妖氣,我可以為你們驅除。但需要貢獻一些家畜糧食酬謝神靈。"主人很惶恐,答應了下來。

道士仗劍作法,喚出金甲朱冠者的神人,果然殺死了許多的小人,裝了一竹筐。捉妖成功,離別之際再次叮囑華家酬神。

道士離開後,華家主人思慮再三,除妖是道士的正事,因為除妖而討要東西,這不也是妖的行為麼,因此猶豫沒有酬神。

忽然,梁間傳來了憤怒的吼聲:"你們這些該死的,我們施法操勞,卻連一點食物都得不到,你們就等著吧!"

主人抬頭看見,施法的道士變成了送嫁的老人,金甲神變成了瘦高白髯的老夫子,在低頭髮現筐裡的小人屍體也已消失不見。

從此,小人們穿堂入室,亂啃亂咬,隨處排洩,日夜不寧。

主人不得已,急往江西求訴於張真人,真人開壇作法,"這是些誤食仙草的老鼠變幻的妖精啊。"於是贈予數紙書符,授之以法,盡滅鼠患。

從此,當地多了個習俗,並不斷擴散,"歲朝之夜,皆早臥不上燈,誑小兒曰:'聽老鼠作親',即以此也"。

老鼠嫁女體現了中國文化

"老鼠嫁女"的故事出現在多種藝術形式中,民間故事、歌謠,在生生不息中代代相傳。老鼠娶親習俗發源於明代,興盛於清代,之後,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年畫中,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四川綿竹以及其他的年畫產地都有"老鼠嫁女"的年畫。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就有提到,其床前就貼著兩張花紙,一是八戒招贅,另一張就是可愛的"老鼠成親"了。

"新郎、新娘以至儐相、賓客、執事,沒有一個不是夾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衫綠褲。"

民間藝術品中的剪紙、剪紙長卷、窗花、連環畫、剪貼連環畫、裝飾畫、郵品、布玩具、織錦、剌繡、臘染、扎染、泥模、泥塑、石刻、壁畫等等,"老鼠嫁女"都是一個重要的題材。

"老鼠嫁女"還出現在戲曲舞臺及民間遊戲中,構成了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高甲戲、曲劇、粵劇以及皮影戲中都有老鼠們歡歡喜喜送嫁的場面。

印度老鼠弱爆了,中國版“老鼠嫁女”落地開花,民俗起源不單純

剪紙是“老鼠嫁女”風俗的眾多藝術形式之一

總結

中國的各地區"老鼠嫁女"的風俗,

一部分有印度版"老鼠嫁女"的影子,還有一部分完全是本土自生的

上面的許多實例也說明了"老鼠嫁女"來源的多樣性。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對老鼠的破壞作用,既痛恨又無奈,因此對"老鼠嫁女",內心也是充滿了矛盾,表現在民俗上,就出現了驅鼠或媚鼠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國人的天性現實而不失浪漫,因此我們在"老鼠嫁女"上又出現了人鼠姻緣等神話。

印度的"老鼠嫁女"就是一個故事,而中國的"老鼠嫁女"演變為上億人各具特色的的民俗。"老鼠嫁女"在各地與春節習俗掛鉤,別具特色,成為獨特的中國風情。

感謝您的閱讀,您的關注、分享、收藏、點贊是給我的最大鼓勵 ! 【本文由“春秋硯”發佈,2020年02月0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