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阿鵲”了麼?|噴嚏與2500多年文化之間的那些事兒

導讀:

是人就會打噴嚏,就會"阿鵲"(文人對噴嚏的擬音),古人也不例外。因噴嚏形成了許多民俗,我們國家更是由此產生了獨特悠久的文化,而這一切,都始於2500多年前的一位不幸的少女......

新型冠狀病毒仍在肆虐,人們聞"噴嚏"色變。的確,據說一次噴嚏,可以排出多達4萬個直徑0.5–12微米的小液滴,飛行數米之遠。如果是病毒攜帶者,威脅性可想而知!

噴嚏是生理現象,是否還記得與之相關的一種民俗:打了噴嚏,人們會說"有人想我了",或者說"有人在說我壞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打噴嚏在詩詞、戲曲中頻頻出現,表達了人們的愛恨情仇。

可以說,人類與噴嚏是相伴而生的。在噴嚏後,"一想二罵"的說法,不單是中國,世界各民族中大多有這一習俗。就像是印證了史前"大洪水"的傳說,它在不同地區的神話、寓言中都有體現。

關於"噴嚏"的習俗,應該是全世界歷史最久遠、流行區域最廣的民俗了,至今仍在我們的生活中廣為流傳。

你“阿鵲”了麼?|噴嚏與2500多年文化之間的那些事兒

打噴嚏的民俗源遠流長

有人思念

《詩經.邶風.終風》大概是世界上對噴嚏的最早記載:

終風且暴,顧我則笑,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終風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願言則嚏

曀曀其陰,虺虺其雷,寤言不寐,願言則懷。

這首詩是一個痴情的女子對一個不太靠譜的男性的心聲,天真又純情的女孩,半夜無法成眠,她是因思念而無眠,突然打起了噴嚏,難道那個人也在思念我麼。

東漢大儒、經學大師鄭玄在箋註裡說:

“我其憂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則嚏也。今俗人嚏,雲人道我,此古之遺語也。”

不知道這個痴情的女子後來怎樣了,但她給後世留下了"打噴嚏"及其噴嚏風俗的第一首詩、第一段文字記載,也開啟了詩歌與噴嚏的不解之緣。我們記住了她,也瞭解到了2500年前的先人與今天的我們有著相同的情感。

在少女開啟的文藝之路上,後世文人歌詠不斷:

.......

因省。春風如舊,人面何歸,對時傷景。樓高望迥。潮有信,雁無準。任相如多病,沈郎全瘦,都沒音塵寄問。便做無、阿鵲頻頻,可能睡穩。 ——黃中《瑞鶴仙》(《增訂註釋全宋詞》)

阿鵲,打噴嚏的聲音。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注:"阿鵲,一作阿叱,嚏聲也。"這首詩作於宋代,距離《詩經》中女子的"不寐"已經過去了至少1400年,而由噴嚏聯想的思念也穿越了時空。

究竟是別人在想你,還是你在惦念他(她)?小孩打了個噴嚏,媽媽說"一定是姥姥想你了",孩子天真的眼睛閃爍,美好的種子埋入心田,相約探視,待長大後,這一傳統也會代代相傳。

你“阿鵲”了麼?|噴嚏與2500多年文化之間的那些事兒

無眠中的噴嚏,是你在思念麼?

有人背後議論

"有人在說我壞話","誰又在背後唸叨我呢",這也是我們今天噴嚏後常有的反應,這個習俗也是由來已久。

宋馬永卿《懶真子》卷三:“俗說以人嚏噴為人說。”宋朝尋常人打噴嚏了,就會以為有人在說自己的壞話。

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四中記載得更清楚:“今人噴嚏不止者,必噀唾祝雲:'有人說我',婦人尤甚。”除了認定打噴嚏的原因是背後有人說壞話,還要吐吐沫加以禳解。

背後說人會引發噴嚏,在古希臘史詩《奧德賽》中也有記載。特洛伊戰爭後,國王奧德修斯歸國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處遭險。鄰國的貴族們見伊大卡國無主,妻弱子幼,強迫其妻皮涅羅普改嫁,皮涅羅普用盡了各種方法拖延,等待奧德修斯歸來:

"'倘若奧德修斯能歸來家園,他會同兒子一起,報復他們的暴行。'她這樣說的時候,樓下的奧德修斯之子特勒馬科斯隨即打了噴嚏,阿鵲聲在整座宮殿迴響......"

有些民俗是人類共有的,這也是正常進化的選擇吧。

你“阿鵲”了麼?|噴嚏與2500多年文化之間的那些事兒

有人在背後說我壞話

有大事要發生

噴嚏習俗還有一種:可能將要發生大事件,需要祝福或禳解加以對應。

語言學家,國學大師王易在《燕北錄》記載:"戎主太后噴嚏,近侍臣僚齊聲呼'治夔離',猶漢人呼'萬歲'也。"說的是遼國的習俗。

有些地方孩子打噴嚏,隨著噴嚏次數,大人就會說一百歲、二百歲。古人擔心孩子受風,尤其是陰風。陰風與鬼怪又能扯上關係,當大人喊出歲數,鬼怪一聽不到歲數,就離開了。這是一種樸素的願望,是人們驅災祈福的一種形式。

噴嚏時旁邊的人說:“長命百歲”、“菩薩保佑”、“天保九如”、“大吉利是”等等,都是人們對於可能到來的未知事件的祈願。

古天竺人以為,打噴嚏時,精氣會被近處藥叉吸走,需要長輩祝福才能逢凶化吉。這一習俗隨著佛教被帶進了唐宋,雖然佛陀不認可這一形式,但還是很快本土化,與原有的習俗融合,流行開來。

和尚們在噴嚏上也不缺席,如:

"巡行掠布,既飽且醉。無用心處,打個噴嚏。更言是真彌勒,想見別有假底。" ——釋師範《布袋贊》

道教則將噴嚏變成了修道的方法(向日取嚏法),經常修煉使之氣通,有補精還童長生之效。

“晴朗之日,待日出二丈,面向太陽,用鼻子吸氣,此為得日精。吸氣吸到"得噎便止。”

17世紀的法國宮廷,當國王或首相打了噴嚏,其他人會起身說"上帝保佑您",然後後退、摘帽、彎腰行禮。之所以如此:一者,打噴嚏曾經意味著不治之症——黑死病,而"上帝保佑您"是羅馬教皇保佑打噴嚏的人遠離疾病的。二者,西方人認為打噴嚏,靈魂就會噴出來,這時念上一句"Bless you",靈魂就會乖乖的待在身體裡了。

世界各地人們對噴嚏的解讀也存在著一些差異:

毛利人以為造物主通過噴嚏賦予了人生命;

祖魯人認為打噴嚏是精靈的友善的賜福;

古希伯來人認為,打噴嚏意味著生命的存在;

……等等。

你“阿鵲”了麼?|噴嚏與2500多年文化之間的那些事兒

上帝保佑您

阿鵲聲中看文化

打噴嚏裡有這麼多意向,文人墨客又怎麼會放過:

溫庭筠借噴嚏,控訴當權者橫徵暴斂:"仰面呻復嚏,鴉娘咒豐歲。誰知蒼翠容,盡作官家稅"——溫庭筠《燒歌》

蘇軾打噴嚏,猜想是誰想自己了:"白髮蒼顏誰肯記,曉來頻嚏為何人?"——蘇軾《元日過丹陽》

黃庭堅預約了異地酒會,等著噴嚏的到來,用以感知別人的遙祝:"舉觴遙酌我,發嚏知見頌。"——黃庭堅《薛樂道自南陽來入都留宿會飲》

辛棄疾自己不打噴嚏,因而怨人家沒有想念:"因甚無個'阿鵲'地,沒工夫說裡。"——辛棄疾《謁金門.和陳提幹》

梅堯臣出門在外,思念家人,希望嬌妻大打噴嚏:"我今齋寢泰壇外,侘傺願嚏朱顏妻。"——梅堯臣《願嚏》

蕭東父

思鄉心切,家裡人感應到了麼:"甚怕見燈昏,夢遊間阻,怨煞嬌痴,綠窗還嚏否?"——蕭東父《齊天樂》

洪諮夔在噴嚏中計算光陰:"阿鵲數歸程,人倚低窗小畫屏。莫恨年華飛上鬢,堪憑。一度春風一度鶯。"

除了唐宋詩詞,元明的戲曲也將"噴嚏"引入其中: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雜劇中,有人冒充宋江、魯智深,強搶賣酒老漢之女滿堂嬌,被李逵知曉,大鬧梁山。梁山好漢查找冒名頂替者,真相即將大白之際,冒充者連打噴嚏,唸白道:"打嚏耳朵熱,一定有人說"。

《牡丹亭》第二十六出,柳夢梅看到杜麗娘的畫像,瞬間愛上畫中人:"待小生狠狠叫他幾聲:'美人,美人,姐姐,姐姐!'向真真啼血你知麼?叫的你噴嚏似天花唾。"

這裡的"真真"是另一個故事,《太平廣記》中《畫工》中說:唐朝進士趙顏於畫工處得一美人圖,依畫工言呼畫中美人"真真"百日,美人就活了,與趙顏喜結連理並生下一子,有一友人說這是妖怪,要趙顏斬之,真真泣其疑之,遂攜子回到畫中。柳夢梅像趙顏喚真真一樣,以圖用杜鵑啼血的精神把杜麗娘從畫中喚下來。

你“阿鵲”了麼?|噴嚏與2500多年文化之間的那些事兒

叫得你的阿鵲連連

結語:

打噴嚏的生理現象在正式形成人類前就該存在,其產生的習俗也是非常的久遠,而在這一習俗被引入了我們的文化之後,思念佔據了重要部分,親情、戀情、思鄉之情成為主流。

在《詩經》中我們看見了一位少女,結識了這位2500年前的姑娘,瞭解了她的憂愁、她的思念,竟然和今天的人們能產生強烈的共鳴。

在唐詩宋詞中,文人墨客將"噴嚏"的意向正過來、倒過去地詠歎,戲曲家們也不遑多讓,讓我們見識到了中華文字的力量、以及詩詞的優美。

通過民俗上、文化上的"噴嚏",我們回顧了歷史,並感動於歷史,但在物理層面,躲避噴嚏則是必須的。今天,如果您阿鵲了,讓我說一聲:萬事如意。


參考資料:《詩經》、《全唐詩》、《全宋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