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傷,叫做 「我在和你談感情,而你卻在和我說事情」


有一種傷,叫做 「我在和你談感情,而你卻在和我說事情」


大家是否熟悉以下場景?

場景1:

幼小的孩子從學校回來了。一進門就哭著說:”媽媽,我的好朋友不跟我玩兒了,嗚嗚嗚,嗚嗚嗚......"。

你是否會說:乖,不哭了,不哭了,他不跟咱玩沒啥大不了的,咱也不跟他玩,咱跟別的小朋友玩......"。但孩子就是不聽,還是嗚嗚嗚的哭。

場景2:

老婆下班進屋。一臉不高興,又開始說他們辦公室的人怎麼怎麼地難以相處。

如果你是老公,你是否說過:”成天都是你們女人事多。你也是的,說你多少次了?非要跟她們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忍忍不就過去了,誰上班都是順心順意的,別人還都得讓著你呀......"。

結果怎麼樣啊?老婆真想掐死你。

場景3:

要過年了,年邁的母親一直嚷嚷著要回山上的老家過年。子女們全在城裡住,也在城裡給父母買了房子。老家早就沒人住了。

於是子女們一個一個地輪番來勸阻老太太。可是母親就是聽不進去,兒女們也很無奈,雙方都有些生氣。

場景4:

醉酒的老公回到家裡。很興奮的拉著你的手要和你聊天。哪是聊天,他一句話、一件事能反覆10次、20次,絲毫沒有邏輯性。

本來你看到他醉酒就沒有好心情。於是,你就一個勁兒的催他睡覺,要麼不理他,甚至訓斥他。

這時,老公的心情也變了,兩個人又是一場戰爭。

大家看看,這些平時常見的場景,為什麼會產生不愉快的結果?

因為:前者在談感情,而後者在給前者提建議、說事情。雙方根本就不同頻!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

場景1:

孩子在向媽媽表達自己的傷心難過,而媽媽在給孩子出主意。孩子的情緒沒有被媽媽看到。

沒有被看到的情緒,就一直固著在那裡,不會消失。即使被壓抑了下去,也會變成身體裡的暗傷,遇到燃點,還會引爆。

如果媽媽共情了孩子傷心難過的情緒。對孩子說:”寶貝兒,媽媽理解你,好朋友不跟你玩兒了,你感到很傷心、難過,媽媽心裡也替你感到傷心、難過,來,讓媽媽抱抱……”。孩子可能一會兒就不哭了。

場景2:老婆回到家裡,給老公訴說憤怒的心情。她只是在發洩一種情緒,而老公是最安全的人。

其實,怎麼處理人際關係她心裡有數,你只用認真的聽一聽,感受著她的感受就行。不需要你給她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需要你去評判她。如果她需要你給建議的時候,你再給也不遲。

場景3:老母親只是思鄉心切,並非一定要回到山上去住。我的朋友就理解了她母親的這種感情。

她動員姊妹們都答應了母親,並都願意陪她回老家過年。

母親看到孩子們的理解和支持。但她考慮到山上生活的諸多不便,她也真的就不回去住了。

場景4:這位老公,可能是一個平時沉默寡言、不善表達情感的人。當醉酒的時候,平時被壓抑的情緒和情感都浮現了出來。

他的大腦皮層受抑制,呈現出失去自我控制的興奮狀態。他需要表達他的喜怒哀樂,他需要被理解,被看到。

而你只是看到他不理智的樣子拒絕和他交談。這讓他覺得你不理解他,不尊重他。他於是就生氣了。

其實,我們不是不願意幫助對方。只是,我們總是不能共情對方的情緒,總是急著為對方解決問題,或者是給予對與錯的評判。

可惜,人們在有情緒的時候是很難聽從意見,並去解決問題的。

其實很多時候,對方只是想讓你看到他的情緒,讓他的情緒和情感有一個去處,而我們給的總不是對方需要的。

所以明明相愛的人卻總是被對方傷著。

這種傷就是:

我在和你談感情,而你在和我說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