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造“神話”的直播,憑何擊中人心

實體商場“養精蓄銳”時,線上帶貨仍一刻不停;各地幹部齊上陣,搶著為本地產品傾情代言;博物館、音樂廳接連“觸網”,獻上“雲觀展”、“雲觀演”的豐富菜單;電競、歌舞、烹飪等各路高手帶著絕活準時上線……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子裡,網絡直播間的熱鬧場景,引起許多關注。

直播之“火”,早已有目共睹,而直播為什麼“火”、怎樣持續紅火,值得更多的思考。現象級帶貨能力背後,是什麼吸引著人們?一路高歌猛進的網絡直播,是否也有鞭長莫及之處?

“揭秘”直播,還得迴歸人的需求。

千人千面,展現人生百態

這兩天,方老伯有些發愁,每天晚上都要“解厭氣”看的直播軟件快手,不知怎的被自己給卸載了。軟件是兒子安裝的,方先生夫婦都不會操作,於是只能等週末兒子來看他們時再恢復。

沒有直播的日子裡,方老伯總覺得生活中少了些什麼。原本手指滑來滑去就能看到的大千世界暫時無法“接通”,不得已,只能迴歸老樣子,看看電視劇。兒子覺得挺好笑,父親竟成了“網癮中老年”。

事實上,像方先生這樣愛看直播的中老年人還有很多,直播早已不是小部分年輕人的偏好。根據2019年8月發佈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4.33億,較2018年底增長3646萬,佔網民整體的50.7%。觀看直播,已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日常娛樂休閒方式。

儘管普及程度已經很高,但還是有人不解,直播怎麼就能吸引那麼多觀眾,它究竟魅力何在?

上海社科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呂鵬關注直播行業多年,平均每天都會花上一兩個小時觀看直播。在他看來,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直播的魅力恰恰在於千人千面,展現人生百態。”呂鵬介紹說,大型直播平臺的內容包羅萬象,既有大家熟悉的電商帶貨,也有以歌舞才藝表演為代表的秀場直播,還有各式各樣“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主播做不到”的生活類內容。

“前一陣,我無意間發現了一個教人制作盆景的主播,看了之後覺得非常好玩。之前我從沒想過,自己還會被盆景所吸引。”呂鵬認為,對於目的性明確的觀眾,平臺能夠迅速推介該領域最牛的主播。對於那些不明確自己想看什麼的觀眾,平臺也有辦法通過大數據和算法,或者是藉助些許偶然性,把觀眾可能會中意的內容“投餵”給他們。

意外卸載直播軟件之前,方老伯最愛看人直播做菜。搜索關鍵詞“做菜”,馬上就會跳出很多選項。直播的大廚們來自全國各地,其中東北和川渝的居多,看久了,方老伯記下了不少東北菜和川菜的做法。興致好的時候,他會從妻子手中接過圍裙,露上一手。

和方老伯不同,周小姐是偶然間發現捕魚直播的樂趣的。有一天,她打開平時觀看遊戲直播的虎牙平臺後,沒有看到喜歡的主播在線,隨手滑到了戶外內容區,打開了一個直播間,畫面中的場景頓時吸引了她的注意力——隨著一張巨大的漁網被拉出水面,數不清的大魚、小魚被捕了上來,主播一邊熟練地分揀,一邊教觀眾們識魚。“看,這是野生鯽魚,這是黑魚,這是草魚,個頭特別大……”鏡頭前,3位正在山東省微山湖進行戶外直播的主播,樸素而自豪地展示著當天的收穫。

成百上千斤的漁獲,讓從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周小姐既興奮又激動。後來,她訂閱了這個頻道,時不時地來張望幾眼。有時看到的是鸕鷀一猛子扎到水裡捉魚,有時看到的是傍晚時分,小舟在油畫般的荷塘暮色中前行。這是周小姐之前無法想象的、充滿了鄉野之趣的生活。她著迷了。

2019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愛看的直播類型主要有:才藝類直播、技能教學類直播、旅遊觀光類直播、電競遊戲直播和戶外運動類直播等。呂鵬認為,在每一個直播領域中,又有許多細分的類型,觀眾們可以自行探索,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直播開拓著人們的眼界,給人帶來驚喜,引導人們與未知的世界發生關聯。

“買它”不是“魔咒”,帶貨要靠專業

“蓮藕魚糕玉露茶,熱乾麵和小龍蝦,買它買它就買它!”

4月6日晚,在1.2億人次的在線圍觀中,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和淘寶主播李佳琦為湖北美食特產賣力吆喝,帶動了一波購物浪潮。許多人一邊搶著下單,一邊熱情“表白”:願為湖北胖三斤!

在諸多直播內容中,帶貨直播往往是人氣最高的。高人氣意味著巨大的商業價值。現如今,一個具有商業價值的直播間一晚上的銷售能力超過一家商場的新聞,也不再是令人咋舌的奇聞。

頂級流量主播的“驕人戰績”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隨之走紅的還有他們的口頭禪——譬如,“偶買噶(oh my god)”“買它”。當這些詞與銷量緊緊捆綁在一起後,有人想當然地把它們視為“魔咒”,彷彿從主播口中說出的那一刻,消費者就會忙不迭去下單。

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董晨宇看來,盲目“神話”主播的帶貨能力,只是一些人的“美好想象”。董晨宇的學生曾訪問了一批李佳琦直播間的鐵桿觀眾,聊完後發現,真正一喊“買它”就動手的人,比例其實很低。這讓他們意識到,網紅主播的帶貨模式和偶像藝人憑藉個人形象帶貨還是不太一樣,人們的購物慾望被激發到什麼程度,還是要看主播的專業能力。

成為塗口紅世界紀錄保持者、“口紅一哥”前,李佳琦是江西南昌化妝品櫃檯的一名“櫃哥”。一線銷售崗位的磨鍊,讓他掌握了大量美妝知識。因淘寶直播試口紅火了之後,李佳琦的知名度直線上升,人們紛紛慕名而去。白領小慄(化名)就是從那時起關注直播的。“最開始,我只是好奇男生試口紅是什麼樣。”小慄說,雖然起初完全沒有明確購物的計劃,但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主播對產品的細緻講解和分析會讓自己產生興趣,進而願意下單嘗試。

比起消費者,小慄覺得,自己有時更像是個在線試聽美妝課程的學生,而主播就是那個給大家傳授經驗的老師。什麼色號襯皮膚,哪一款適合“化妝小白”入門,最新的明星同款上唇效果怎麼樣……對於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或是存疑的地方,主播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專業介紹、答疑。也正因為此,大家能夠在直播間自然而然地聽下去,並且聽進去。

專業,也是楊宛心目中主播的立身之本。從淘寶店主、美妝視頻達人轉型為美妝主播的幾個月以來,楊宛每天都會抽空觀摩同行的直播。有時點進一個直播間,沒聽幾分鐘,楊宛就覺察出了主播的準備不足。“直播行業風生水起,吸引了很多人入行,競爭相當激烈,但主播之間的差距其實是很明顯的。”楊宛說:“到底是用心準備過,還是臨時抱佛腳、沒話找話說,觀眾一聽就明白。只會模仿是走不遠的。”

楊宛覺得,想要增長流量或數據,與其花心思製造話題,不如投入精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過去經營淘寶店人手不夠時,她就自己充當“客服小楊”,一對一地回答顧客的護膚問題。幾年下來,對於不同年齡、不同膚質、不同場合的護膚需求,楊宛積累了數千個問題和解答。現在,這部分經歷給了她做直播的底氣——一看到彈幕提出的問題,楊宛就能迅速反應,有時還能舉一反三,給出超乎提問者預期的回答。

凡是主播,都要想著如何吸引觀眾。但“神話”不可能輕易複製。直播,終究還是憑本事吃飯。

這些梗,看久了的人才會懂

有網友曾發帖表達疑問:不知道為什麼,明明直播平臺的選擇那麼多,自己卻總是習慣性地觀看固定幾個主播的直播。難道,是因為這些主播魅力超群?

根據董晨宇的分析,這可能與“準人際關係”有關。觀眾長時間觀看一個主播表演或是帶貨,就會與之產生“準人際關係”。和現實中的人際關係不同,這種關係往往只受到觀眾單方面的認可。通常來說,粉絲和明星之間會產生這樣的關係,“好比一個人經常看某明星演的電視劇,便會感覺自己和他很熟。要是哪一天在機場偶遇了這個明星,還會感到莫名的親切。”董晨宇說。

呂鵬則在直播間裡觀察到一種“擬親情化”的關係。也就是說,不少主播會把觀眾稱為“家人”,或是對某些觀眾稱以更親近的“哥哥”“姐姐”“老鐵”“寶寶”。呂鵬認為,主播通過這種方式讓觀眾感到自己是受到重視的,彼此之間的距離也由此拉近,直播間的黏度也就因此得以提升。

還有一個原因,與主播關係不大,但與直播間的其他觀眾密切相關。

第一次看到彈幕齊刷刷地打出“黑壓壓一片”的時候,周小姐完全摸不著頭腦。緩緩打出幾個問號之後,有好心人向她解釋了來由。原來,在微山湖戶外直播間,如果捕到很多魚,主播就會在把網拉出水面前看到黑壓壓的一片魚脊背。直播間的觀眾們發現,主播很喜歡用這個說法來向觀眾們傳達收穫的信息,久而久之,這個形象生動的形容就成了直播間的“暗號”——只要是形容數量多,不管是魚多還是觀眾多,大家都會刷起“黑壓壓一片”的彈幕。

在遊戲主播神超的直播間裡,老粉絲也十分樂於向新觀眾介紹“看久了才會懂”的彈幕。比方說,雙馬尾。神超本人是短髮,雙馬尾的梗出自他在電競俱樂部做職業選手時的一次直播。當時,他坐在一把黑白相間的電競椅上,白色的部分正好被遮擋住,從鏡頭中看,他的頭部就好像多了兩根“黑辮子”。粉絲覺得好玩,就時不時地會在彈幕裡刷這個詞打趣。

董晨宇把這種在特定直播間裡“造梗”“用梗”的行為,看作是粉絲們構建群體身份、加強群體認同感的行為。他解釋說,語言是人們確立群體身份的重要方式,在早期互聯網社區,網友們就會這樣交流。比如,一個羅馬球迷在與另一個羅馬球迷談論球員托蒂時,從來都不會直呼其名,而是會用“村長”來稱呼他。同樣,球員德羅西也有特定的稱呼,“二代目”(意為“第二代”,動漫遊戲術語)。董晨宇表示,用特定的詞語和稱謂交流,很大程度上會讓語言使用者產生一種優越感,認為這是“我的地盤”。“老粉絲的熟悉,和新來乍到者的不懂、不熟悉形成對比,還會造成一種知識落差,繼而讓老粉絲之間更具群體凝聚力。”

不意味著“實體店的噩夢”

兩款戶外揹包,一款輕薄,一款厚重,你選哪一款?

迪卡儂多日徒步運動產品營銷主管陳彥達觀察發現,在實體店購物的消費者,大多傾向於選擇輕薄的款式。原因很簡單,輕薄揹包造型更好看,背起來更省力。但在抖音平臺直播時,情況卻發生了變化,看起來更“笨重”的揹包也迎來了“春天”。這是為什麼?

原來,直播時,產品經理親自上陣,向大家解釋了特意不把揹包做薄的原因。在紡織學中,有一個名詞叫丹尼爾數,專門用來衡量面料的耐磨程度。揹包使用的面料指數越高,使用壽命就更長,但厚度和重量也要因此增加。市面上輕薄款的揹包為了減重,往往會選擇指數低的面料,這意味著揹包的使用壽命也會打折扣。掌握了這個知識點後,一些消費者對厚質揹包“刮目相看”。但其實,包還是那個包,只是因為直播給出了關鍵信息,使得人們看待它的方式不同了。

在直播中“翻案”的還有一款防水夾克。相比於灰色內膽,人們往往更喜歡黑色內膽。但主播告訴大家,灰色內膽使用的是原色顆粒仿製紗線,不會產生汙染,而製成黑色內膽需要染料,環保程度更低。由此,人們就知道,灰色內膽是為了環保而在“顏值”上讓了步。

像這樣的例子,陳彥達還能舉出很多。在她看來,直播的優勢在於提供聚焦產品特性的機會,讓消費者瞭解一些在實體消費場景中,很難被知曉或是容易被誤解的方面。而這些方面恰恰展現了公司想向消費者傳達的生活和消費理念。

從這個意義上說,直播的紅火,並不一定意味著一些人所擔憂的“實體店的噩夢”。對於實體店的存在價值,陳彥達認為,應該要有信心——實體店給消費者提供了多維度感知和體驗產品的機會,店員的存在則保證了消費者能夠得到貼心、細緻的服務。線上直播與線下實體銷售各有千秋,不會互相取代。配合好了,就能相輔相成。

微山湖戶外主播也有同樣的感受。儘管他們平均每天會直播7到8個小時,儘可能地將鄉野之趣展現給大江南北的觀眾,但他們很清楚,直播也有“做不到的事”。湖邊景緻有多美,捕魚技巧怎麼實踐,只有親臨現場、親身體會才知道,通過鏡頭能夠感知到的內容始終是有限的。因此,一些不滿足於只做觀眾的“行動派”還是會尋求現實中的體驗。

而主播們敏銳地捕捉到了大家的“蠢蠢欲動”,早已行動了起來。微山湖戶外主播告訴記者,他們買下了幾艘小船、小艇,翻修了一棟農家別墅作為民宿,讓慕名而來的粉絲滿足親自捕魚、做魚,暢遊鄉間的想法。主播表示:“來這兒和我們一起捕魚的粉絲都很興奮,跟著我們忙前忙後,做‘免費勞動力’也樂此不疲”。

從屏幕後走到屏幕前,從線上走到線下,一切皆有可能。

直播有危害?多一些平常心

“我們落後了,老鐵們快來刷禮物!”“堅持就是勝利!”“守護主播,人人有責!”……

這樣的場面,經常會在各個直播間上演。不知道的人以為發生了什麼“危機”,但實際上,這就是兩位主播在直播時進行PK,依靠粉絲的關注和支持一決高下。

專家把這種行為看作是平臺有意地在“設置困境”。也就是說,主播原本並沒有遭遇什麼“危機”,但PK的機制給主播們虛設了困境,把他們置於一種急需粉絲“解救”的境地,誘導粉絲用花錢刷禮物的方式展示親密和支持。在這種巧妙利用人性軟肋的商業邏輯面前,很多人都“淪陷”了。

當“淪陷”的人正好是缺乏足夠辨別能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時,很多人感到憤怒。大家紛紛指責直播,列出它的種種“罪惡”。有人說,直播誘導過度消費;有人說,直播間裡“打擦邊球”,看上去烏煙瘴氣;有人說,直播正在迎合“娛樂至死”的心態,還可能助長人們的聚焦障礙……我們應該懼怕直播嗎?

長期在直播平臺進行“田野調查”的呂鵬和董晨宇不約而同地認為,要理性看待直播。他們表示,和很多新媒介一樣,直播自出現起,就遭到了不少詬病。但需要注意的是,直播本身作為一種技術手段是中性的,它最終趨善還是趨惡,主要是取決於利用該技術的人的態度和品質。

因此,直播平臺和有關部門的有效監管顯得格外重要。對於用戶,平臺是否能夠及時掌握年齡和身份,對青少年用戶實行防沉迷機制?對於“擦邊球”行為,平臺有沒有及時監控並制止,有關部門有沒有及時介入,並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懲治?這些都值得探索建構有效的干預與管理機制。此外,家庭、學校以及每個個體也應該加強自我教育,為共同構建一個清朗的網絡直播空間而努力。

“對於任何新媒介,人們多少會有一些挑剔與提防,這是一種理性的審慎,”董晨宇說,“但有時,不妨多一些寬容,用平常心來審視它。”

比如主播之間的PK,也會帶來驚喜。那一次,董晨宇觀看了一位越劇演員和其他主播的比拼。不巧的是,這位越劇演員正好輸了,對方就“懲罰”她給兩個直播間的觀眾唱上一段。在她唱的時候,董晨宇來到了另一方的直播間,發現越劇迷們正自發地把唱詞用彈幕的形式發出來,生怕這邊的觀眾聽不懂。

“你看,他們是在傳播越劇文化呢。”董晨宇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