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問,我來答,“綁”了病人是為啥?

大家總擔心自己的病人在精神病院被“綁”,遭遇“非人道”的待遇。也因此對大夫護士充滿了不信任,對精神病醫院充滿了恐懼。今天專業人事給您介紹一下“綁”病人到底怎麼回事。

“綁”其實在這裡有個學名叫“衝動行為干預治療”,沒錯,它是一種治療手段。是針推特殊病人不得已而採取的一種為了保護患者本人和其他人的人身安全而採取的一種強制治療手段。目的是為了保護患者和其他人的安全,並促使患者病情儘快得到控制。

那麼什麼情況下會“綁”?“綁”有明確的適應徵:一般分三種情況:①有嚴重衝動傷人毀物行為或風險的(這種情況比較多見,是為了保護患者本人及其他人和社會公共安全);②有嚴重自傷自殺行為或風險的(是為了保護患者本人,也比較常見);③對治療拒不配合,而疾病已經或即將對患者造成很大傷害的(強制治療,也是為了保護患者免受傷害,讓患者儘快康復)。

你來問,我來答,“綁”了病人是為啥?

“綁”了之後多長時間會解開?“綁”完之後,護士需要定期(一般每隔15-30分鐘,時間不是絕對的,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而言)巡視保護帶的鬆緊,保護部位的血運情況,督促患者家屬定期護理患者大小便、飲食。大夫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想盡一切辦法儘快把患者情緒穩定下來,定期會同專家、主管醫師、責任護士進行風險評估,儘早為患者解除保護。一般整個保護持續時間不會超過24小時,超過24小時需要專家、主管醫師、責任護士再進行詳細的評估,如確有需要繼續保護,仍需要護士加強定期巡視患者保護帶鬆緊,保護部位的血運情況等,督促患者家屬定期護理患者大小便、飲食、進水等。

你來問,我來答,“綁”了病人是為啥?

被家屬綁來的患者

“綁”是為了懲罰患者嗎?從“綁”的適應徵看,是一種治療手段,顯然不是為了懲罰患者。

“綁”的過程中患者會受到傷害嗎?精神科護士和大夫受過專門的培訓,儘量避免患者在保護過程中受到傷害,但不能做到萬無一失,也有部分患者在衝動的過程中會出現骨折,皮膚擦傷等情況,但從目前臨床數據看,保護過程中,精神科大夫、護士受傷的概率遠遠大於患者受傷的概率。

患者“綁”完後,家屬能陪護嗎?能,而且大部分情況是必須陪護的,主要是“綁”的患者都比較嚴重,基本需要家屬24小時看護。極個別情況下,徵得大夫、護士同意後可不陪護。

我們拒絕“綁”,患者能住院嗎?一般不能,患者入院時,大夫一般會和家屬簽訂衝動行為干預治療的知情同意書,因精神科病人的衝動、自傷行為具有不可預測性,一旦出現都是緊急情況,是隨時可以危及患者本人或他人生命危險的及其嚴重的情況,如果不能及時的保護患者,對患者不負責任,對其人也不責任。如家屬不同意,是無法辦理住院手續的。

我們在同意書上簽字後,病人會不會隨時被“綁”起來。顯然不會。上面已經講了,保護是有明確的適應徵的。是需要大夫護士共同評估的。

你來問,我來答,“綁”了病人是為啥?

瘋狂的患者

我們對“綁”病人很恐懼怎麼辦?希望多多理解吧,但是請你要知道有一部分人比你們更恐懼“綁”病人。他們就是精神科大夫、護士。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到:“綁”的過程中,患者是處於“戰鬥狀態的”,採取的是“散打模式”,而大夫和護士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只能以守為攻,想辦法用最小的傷害讓患者安靜下來,往往是“戰鬥”的過程,大夫和護士會傷痕累累,卻還在擔心在保護過程中會不會不小心傷害到患者。

既然你們的工作這麼不被理解,為什麼還要堅持?

不被理解只是暫時的,隨著大眾對精神科的瞭解,和國民素質的總體提高,會越來越尊敬精神科大夫和護士的,我們期待這一天儘快到來。看到病人康復時對大夫表達的歉意以及看到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迴歸正常時的喜悅,就是大夫、護士奮鬥的動力,不是唱高調,這是很大的成就感!成就感是每個人奮鬥的原始動力。

最後建議給一直不被理解,卻一直默默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的精神科大夫、護士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