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整體的賺錢邏輯已經進入了6.0的時代,思維停留在1.0的時代。

進入2020年,是不是會有很多人感覺到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是因為中國整體的賺錢邏輯已經進入了6.0的時代,但是你的思維卻還停留在1.0的時代。


很多人在這個時代中感到迷茫,越來越發覺自己不知道做什麼了。今天,我就給大家梳理一下商業邏輯的發展歷史,讓大家能夠找到方向真正的賺到財富!


讀此文時想請大家戒驕戒躁,靜下心來仔細閱讀,絕對會還你一個不一樣的商業思維,建議閱讀時間10分鐘。

商業1.0時代

思維——利潤差價

載體:實體產品

市場:賣方市場

從改革開放伊始直到2002年,這個時期的中國勞動力廉價,資源開發效率低,人們的需求還沒有如今那麼精緻,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產品”相對短缺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整個社會需要提高商品的流通能力從而把商品充斥在市場的每個角落,此時,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就顯得格外重要,各種經銷商、批發商、實體店層出不窮。


由於我是北方人,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當時市場上很流行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兒,因為大家沒見過,感到很新鮮,其實這些東西在南方一些地區是很普遍的,由於地域的流通性較差,所以有很多商人從南方進貨來北方賣,從而賺取了大量利潤。

供不應求的狀況決定了整個市場是“賣方市場”。這個階段財富的核心關鍵詞是:差價。工廠賺取的是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差價,商家賺取的是產品從“原產地”到“目的地”的差價。當然,他們都大大的促進了商品的流通,維繫了商業繁榮,支撐起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自己創造了財富。

既然是“差價型”思維,商人比拼的就是消息的靈通性。比如浙江溫州人就從做小生意開始,在全國各地不斷來往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各地的產品價格行情。因此他們迅速在全國各地滲透,成了中國第一批經濟弄潮兒。

而當一部分人不再滿足於賺取差價的時候開始,他們就開始想到自己生產產品,從一個簡單的小作坊,變成一個工廠,再到工廠群,再到上下游的產業鏈,中國的製造業就是如此興起的。

這個階段一直持續了近20年的時間,直到互聯網的興起。


中國整體的賺錢邏輯已經進入了6.0的時代,思維停留在1.0的時代。


商業2.0時代

思維——單品海量

載體:傳統互聯網

市場:第三方市場

互聯網的誕生,其實就意味著世界將從此改變了。

2003年,中國剛好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拐點,當時中國面臨著非典,傳統的商品流通受阻的情況下,剛好成為了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溫床。

像是淘寶、京東之類的第三方電商平臺,他們整合市場資源,將所有的商品通過菜單的形式展現到你的面前,質量、價格近乎透明,人們再也無法通過地域和信息差來賺取利潤,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再加上交易物流的快速發展,商品的流通反而更快速了。


這時的中國,一大批曾經藉助信息差賺錢利潤的實體店倒下了,他們已經被社會所淘汰。


有人倒下的地方,就會有人站起來。當時開網店基本上是零投入的,門檻很低,所以一大批實體商家順應時代轉型為網店(也就是淘寶店),固然淘寶也曾因為門檻過低導致有大量的劣質商品流入市場,但是當時只要是良心的淘寶店,基本上也都賺的盆滿缽滿。

由於電子商務不受現實空間限制,所以很容易產生邊際效應(即:產品銷量越大成本越低),所以很適合“單品海量”的產品,商家們最喜歡的就是“爆款”產品。

而且由於第三方市場主導著流量和排名,所以曾經的“賣方市場”直接演變成了“第三方市場”,能夠主導市場的人,必然是最終的獲利者,所以像是淘寶和京東這類第三方平臺就藉著這個東風,踏上了高速盈利的快車道。

但是也正是因為市場的透明化,導致許多大同小異的商品漸漸的不得不走上價格戰的道路,優惠力度越來越大,網店成本越來越高,最終,電商把所有的商家帶入了一個同質化、價格戰的怪圈。


由於產品的生產能力的逐步提升,市場上的商品漸漸由短缺進入了飽和狀態。消費者的選擇區間變得越來越大,開始變得挑三揀四,這個時候,一個新的時代又悄然而至了。

商業3.0時代

思維——增值服務

載體:產品增值

市場:買方市場

市場商品趨於飽和,慢慢的開始發生了一種現象,叫“產能過剩”。在供大於求時,所有產品的變成了一種急於脫手的狀態,你還不能壓著,你不賣就有別人賣,你不做總有別人做。

所以這個時代許多傳統的工廠倒閉了,曾經粗放式的生產必然要被時代所淘汰。

而這時,由於大家消費水平的日益提高,其實傳統意義上的商品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了。

以前人們的需求是如何更加快捷的找到產品,買到性價比更高的產品。而如今產品已經足夠豐富、足夠多,而且都在打折促銷。人們的需求升級成瞭如何找到“好產品”,或者說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產品,這就是眼下的狀態。


這個時候,所有企業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學會給產品“增值”,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向。

第一:縱深化。將產品的某種功能做到極致,越來越聚焦、越來越專注,就服務特定人群,引領行業的不斷細分。


第二:定製化。給消費者量體裁衣,走個性化生產路線,今後的產品不再是一整齊劃一的一刀切模式,這也是工業4.0時代的生產特徵。

市場必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化,曾經的市場“大一統”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

產品彼此之間很難有統一的標準,你喜歡的“產品”和我喜歡的“產品”可能會是完全不同的,市場變成了多元化。


大家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時候甚至根本搞不清楚別人在搞什麼,當然也不需要搞懂。


由於商業的細分,商家同質化競爭和價格戰的情況將得到極大的改善,大家都默默的“悶聲發大財“”


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商業重心已經轉移到消費者這一端,“第三方市場”主導的市場正在變成“買方市場”。所以,如何從消費者的需求點切入,從而圈住自己的客戶,成為了每個商家優先要考慮的問題。

以前是先做產品,再去找消費者;今後是先找消費者,再去定做產品,邏輯的本質發生了改變!

商業的核心最終從做“產品”切換成了聚“群眾”。

而按照“誰主導市場,誰就在分錢”的定律,此時消費者將大大受益,並且有權分得產品利潤的一杯羹!進而言之,誰擁有聚合消費者的能力,誰就掌控了未來商業。

所以,一個新的時代又到來了!


中國整體的賺錢邏輯已經進入了6.0的時代,思維停留在1.0的時代。


商業4.0時代

思維——號召力

載體:社交媒體

市場:信用市場

馬雲曾說:“如果說中國還有什麼紅利沒有被髮掘的話,信任、互信是最大的未開發財富。”


的確,中國未來還有一波最大的紅利:社會信用關係的重建。


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三方平臺的特點是“強信息、弱關係”。比如淘寶、大眾點評,都是在強調商品信息的正確性、公開性,但是消費者之間的聯動比較小,消費者過於分散,所以一切任由平臺所掌控。一個商品能否上首頁,是否下線,做了什麼活動,都由第三方平臺說了算。

但是社交媒體已經讓大家進入“弱信息,強關係”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IP、一個獨立的經濟體,而且彼此聯動性很強。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從曾經的被“告知”,變成了彼此之間的主動“分享”。


既然商業核心機理從“物以類聚”過度到了“人以群分”。今後消費者也必將從分散走向聯合。作為一個消費者,今天你不主動把別人團結過來,明天別人也會把你團結過去。請記住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誰主導了消費者,誰就主導了市場,誰就能來分錢。


現在的網紅、大V、自媒體、各種小眾品牌的誕生,都是這種特質的直接反應。


為什麼直播可以成為當下最流行的模式?因為直播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信用”。

圖文時代,商品的展示往往是通過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通過P圖等技術手段,我們看到的商品基本上都經過了美化,買到手之後總覺得圖片與實物不符,從而產生巨大的心裡落差。

但是在如今的直播時代,產品通過視頻的方式,全方位的將實物展現到眼前,給人一種“眼見為實”的感覺,從而產生極大的信任感。

隨著5G和視頻媒體的發展,一切都將變的可視化,直觀化,直面對你的消費者和觀眾,成為了每個商家的必經之路。


商品已經從“圖文時代”升級到了“直播時代”!那種在商品面世之前,需要先偷偷躲起來P圖,或者用文案去渲染產品,拼命去做營銷的時代一去不返了;那種自己躲起來反覆剪輯和修改內容的時代,也一去不返了。

除此之外,圖文時代消費者需要看評論,需要問客服,而直播時代則可以直接互動,是全民共同參與的公共活動,隨時提成各種質疑,商家必須實施解答,只要有問題就是無法迴避的。


未來最好的營銷是內容,最好的內容是產品,最好的產品則是信用。


對於未來每個人來說,信用會變的格外重要。比如李佳琦有幾千萬粉絲,這些粉絲都信任它推薦的東西,隨便推出一個產品都會被哄搶,他2019年的收入超過了中國60%的上市公司(2307家)的年淨利潤,最近又傳出他在上海購買價值上億豪宅的新聞。

一個傳統企業,一年要做10億元銷售額,至少需要1000名員工;

一個互聯網企業,一年要做10億元銷售額,至少需要100名員工;

而一個超級個體,一年要做到10億元銷售額,只需要10名員工;


隨著個體的不斷崛起,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個體進化成超級物種。


也因此,未來將有海量的小眾品牌崛起。過去10個億的市場規模是由50個客戶構成的,未來10個億規模市場將是由2千個客戶構成的。


未來這些中小品牌將非常專注聚焦於某一品類,具備垂直打通、縱向整合的能力。比如從原料來源、設計開發、到生產營銷,再到客服、後期維護。而且他們的背後可能不是一家工廠,可能是有一個工廠群,但是能隨時被他們整合。


其次,這些小眾品牌將非常善於對人的聚合,他們用內容和用戶建立起強關聯。當然,他們懂得如何更好運用群眾的力量,每一句話都蘊含了發動群眾的藝術。


商業依然還會繼續進化!


商業5.0時代

思維——無形產品


我們都知道:淘寶上的東西夠便宜了吧?已經無限拉低了各種快消品的價格。但是拼多多的上面的東西更便宜,淘寶上賣19.9的,拼多多上面可以賣到9.9!


我在義烏有不少朋友做生意的,他們都是在各個平臺賣貨,熟悉各種平臺的利潤率,就非常直接的給我說:如果淘寶上只有2毛錢利潤,那麼拼多多上只能有五分,甚至很低都是0利潤,乃至虧錢……


淘寶/拼多多先後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它們出現的目的就是為了無限拉底商品的利潤。


《國富論》裡說:利潤降低不是商業衰退的結果,恰恰相反,這是商業繁榮的必然結果。


我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平臺誕生,未來無論我們做什麼,總會有其它平臺或者商家跳出來,賣的比我們更便宜。


互聯網的根本價值,就是讓人人皆可參與,也就意味著未來的競爭會越來越充分,而當競爭絕對充分的時候,一切利潤都會無限接近於0。


什麼是有形的產品呢?看得見的,可以對比的,有標準的,都是有形的產品。


因此,未來商業的最好出路,是不靠有形的產品賺錢,而是用背後的無形的服務賺錢。未來有形產品的利潤越來越趨近於0,而無形的產品的利潤趨近於無窮大!


舉個例子:美容產品的利潤越來越小,但是美容的過程的利潤越來越高;汽車的利潤越來越小,但汽車的後服務利潤越來越高;書本的利潤越來越小,但是讀書會的利潤越來越高,等等。


未來真正的生意表面上看都是不賺錢的,甚至是虧本的,但是商家卻設置了隱形的路徑,通過無形的產品或服務在賺錢。



千萬不要只迷戀產品本身了,我們早就進入產能過剩的時代了,這個社會早就不缺產品了。


未來我們缺少的是什麼?是精神指導,是幫助選擇,是學習,是陪伴,是寬慰,是放鬆娛樂,是身份屬性,等等這些無形的東西。


人類的物質越發達,人類的精神就會越迷茫,人越迷茫,越容易對無形的東西如飢似渴,比如精神認同,心理的撫慰等等。


深諳大眾心理,善於從人性上影響大眾,將是今後最重要的商業能量之一。

消費者想要的既不是好產品,也不是價值,而是各種情緒撫慰, 因此你只要講好一個故事,能撫慰好他們的心靈,他們就會趨之若鶩。

一切商業的秘訣,都在人心/人性裡。大家要記住一句話:高手都在講故事,笨蛋才在講道理,世界上最高明的行為莫過於通過故事影響別人。讓大家活在希望裡,而不是活在現實裡,就是商業的最高境界。

未來的一切商業競爭,都是搶佔“大眾心智”競爭。誰佔領了社會認知的制高點,誰就能成為金字塔最頂尖的人。


但是這還不是商業的最高境界,商業依然還在發展!


商業6.0時代

思維——算法


這兩年最火的平臺當屬抖音和今日頭條了,它們的出現徹底顛覆了BAT的傳統互聯網格局,那麼它們的核心優勢是什麼呢?


答案是兩個字:算法。這兩個平臺有一套非常高明算法推薦機制,它們能根據你的閱讀習慣識別你的標籤,算出你內心深處的癖好,你越喜歡什麼,就瘋狂給你推送什麼,這也叫Ai推送(人工智能推送),顯然這套推薦機制更符合人性,無限順應了人性,所以越來越火。


按照我們在5.0時代的分析,人們的需求已經不再是物質產品,而是精神產品,我們周圍的物質產品越來越多,免費送上門的也東西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大家更需要的是精神寄託,是靈魂的安放,顯然抖音和今日頭條的內容屬性將佔據我們更多的時間。


因此,未來所有的商品都將淪為“信息”的附庸,未來的商品都將隱藏在各種信息流裡。


中國整體的賺錢邏輯已經進入了6.0的時代,思維停留在1.0的時代。


更重要的是,傳統互聯網其實大大加劇了貧富的差距,比如微博和微信的時代,你創作的內容受歡迎,就會吸引粉絲你吸引的粉絲越多,內容傳播就會越廣,從而又幫你帶來更多粉絲,然後可以收廣告費,這就是疊加效應,也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


當你有一定資本的時候,你可以有撬動更多資本,而最後所有好的資源都會往你身上聚集。但是算法推薦的時代,這個邏輯就不存在了,算法機制使你的內容傳播量和粉絲量沒有必然關係,比如你的內容發佈之後,先推薦給200個的標籤相符的人,如果點贊率、閱讀完成率都不錯,就繼續推薦給2000個人,如果還不錯,就再推薦給20000個人……


也就是說算法就可以將一個之前的原始積累不斷歸零,這對於新人來說就是最公平的,同時又鼓勵那些“舊人”不斷努力,不要停留在過去的輝煌裡,過去的成就也無法成為你的跳板,每個人的價值只取決於你當下創造的價值,我們永遠只能用當下的內容說話。


“算法推薦”的精髓就在於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示自己才華,是各盡其才,各歸其位。它會在無形中平衡每個人的閱讀量,讓每個人都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會把資源都集中到某幾個大V身上,算法就是那個無形中的“”。《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裡說:“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