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的歷史古建築-百年鹽卡

在蚌埠市的沫河口,有一個清朝光緒年間建立的鹽卡,至今130多年了,依然保存完好,1989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蚌埠的歷史古建築-百年鹽卡

發源於渦陽的北淝河,一路逶迤,流經蒙城、懷遠、固鎮,最後來到五河縣的境內,從沫河口匯入淮河。

鹽卡所在的位置屬淮河河道邊緣,南為淮河,東為北淝河,北為淮河護堤。舊址建築位於土臺上,牆為毛石壘砌,於四角處用青石砌築,單簷硬山,板瓦屋面,牆下基礎以毛石砌築,室內西山牆嵌有清光緒六年(1880年)九月記述建卡始末的石碑一塊。

安徽蚌埠的歷史古建築-百年鹽卡

沫河口鹽卡始建於大清光緒五年秋,至今一百三十二年的歷史。當時在正陽、泗洲、五河、臨淮、懷遠5處設關,現僅有沫河口這一處。

安徽蚌埠的歷史古建築-百年鹽卡

鹽卡的建立,是清朝為充稅課而建,當時貨物經過沫河溝乃須經長淮口報明德侯照例辦例稅課,防止繞、漏稅課。沿淮唯沫河溝周圍數十里地勢窪下,每遇淮水泛漲,禾穀減收,以至左右居民恆以網魚為業,僅可養生。關下划船出入所裝的東西不過是當地的土雜糧,別無他貨。

安徽蚌埠的歷史古建築-百年鹽卡

以往的關卡是流動的,關卡就設在船上,流動徵稅倒也方便。但是經過官方認可的鹽卡卻是不能那麼沒有身份呀。於是就在沫河口岸選址,建立一個正式的關卡。在介於兩河交匯,流水沖刷,河床不斷變化的地方選址蓋房子,是個難事。可是還是選到了,而且還是一個吉利的好地方,地名叫做“曬金灘”。

時任督司藍翎王殿昭、朱學元、文生何如春、武生吳鎮、朱大猛共同上書朝廷,欽命布政使記名鹽運使,隨即關卡變為鹽卡,光緒六年九月立碑以記。建國後,文物部門二次維修,使這些古建築在原有的風貌上保存下來。

安徽蚌埠的歷史古建築-百年鹽卡

儘管北淝河的水還是那麼急,淮河的水還是那麼大,儘管鹽卡的河岸屢經變遷,但是沖垮清王朝和鹽卡的卻不是河水,而是與時俱進的時代大潮,現在食鹽再也不是緊缺商品。鹽卡上空翻卷的風雲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消失了,走馬燈般的過客也化做了黃土。現在只有鹽卡的石屋還是佇立在那裡。隨著時代的變遷,顯得那樣的冷落孤獨淒涼。

安徽蚌埠的歷史古建築-百年鹽卡

經考證,這所鹽卡是重梁精柱結構,是標準大清時代的建築風格,它對研究古代建築,古代文化以及經濟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安徽蚌埠的歷史古建築-百年鹽卡

失去了原來作為關卡功能的石屋,畢竟還有屋子的功能。這座屋子裡住過孤獨懷舊的老船民,住過貞節的望婦。選擇在這個孤獨的地方,孤苦伶仃的望婦,望穿秋水,期盼著從這裡順流而下的丈夫有一天會突然又出現在某一個船頭向她招手。然而希望畢竟熬不住流水般的時間消磨。後來此屋成為普通人家的住宅,現在已經騰空,此後的鹽卡也就漸漸歸於寂然,過上了普通農家平靜的生活。

政府目前已經立項,正在對鹽卡進行修繕和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